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人类过度发展而带来灾难并非虚妄的末日危机

[复制链接]
零度星系 发表于 2011-3-29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http://news.sina.com.cn/w/http:/ ... /151622201797.shtml
《环球》杂志记者/韩松

  平川

  日本大地震的恐怖惨烈景象,小松左京40年前就已在《日本沉没》一书中作了描写。

  书中写道,日本列岛因为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而整个沉入海中,幸存者逃到世界各地。而今年的这次大地震,不禁使人记起这本书,更让人想到《圣经》里的大洪水。

  此次,更严重的是,发生了次生的核灾难。对于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攻击的国家来说,其人民的心情,是别人难以体谅的。这既是自然灾害,又与人类自身技术有关。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关于末日将要来临的流言出现在网上,比如说这次地震早已在预料中,而接下来还有一连串自然和人为灾难,待到明年冬天,地球就要整个毁灭,人类的历史将终结。

  那么,世界末日真的会到来吗?

  末日情绪成为一种当代文化

  以前有过诺查丹玛斯1999年世界末日的预言,结果破产。现在看来,关于世界末日的种种说法,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没有证据表明,2012年地球要毁灭。天文学、物理学上,都观察不到这样的迹象。

  真正需要提到的是,这次日本大地震所引起的末日恐慌,跟后工业时代的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震发生后,人们很快就看到了震撼的电视画面,那便是同步直播的大海啸。地震发生后十几分钟,日本记者已经从直升机上发回了信号;现场逃难到高处的人们,也用手机把灾难场景记录发到互联网上,然后又被网民大量复制,形成大量可怕影像。

  这在人类传播史上是一个奇观,完全与以前不同。比如,维苏威火山造成的庞贝城毁灭,由于没有电视记录,如今只能去想象它。当代的大部分巨灾场面,都能呈现在传播状态中,像空气粒子一样,被全世界每一个人感受,也会因此而被放大。区域性的末日很快会蔓延成全球性的末日。传播本身形成了海啸般的叠加,直接作用到大众心理。

  在这种情形下,末日情绪很容易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许是为了缓解慌张恐惧,商业公司会把末日转化为娱乐,这正是电视时代及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点。

  电影、小说把各式末日场面表现出来。好莱坞大片反复把末日当作主题。日本地震后,人们把《2012》和《后天》里的特技画面与现实场景作比衬。现在的一些中国文学作品也往往涉及末日主题,比如刘慈欣在《三体》中写到了太阳系和人类的毁灭,这在以前还是很少见的。

  似乎是巧合,今年1月出版的《新幻界·安魂师》一书,还刊载了梁清散的《游日本记》,“预言式”地描写了日本的末日,描写所有的日本人忽然一夜间奇怪地消失,日本民族在世界上灭亡,日本成为了一座荒岛,只剩下环球各地的游客来这儿观光,小说写得非常诡异。

  所以,当末日情绪成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应当去讨论恐怖的描写应该限制在什么层次,灾难片的播放是否要分级;当现实中的巨灾真的发生时,应该进行怎样的传播管理和信息疏导,来防止人们的心理走向崩溃。

  巨灾的本质在于过度发展

  或许人类可以从文学化的末日关注得到一些积极的警示,人类虽已能把宇航员射上月球,但作为一个物种,仍是脆弱的。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在灾难中也出现了如此巨大的伤亡,很说明问题。

  这场大地震至少有两点值得深思:一个是城市化问题,耕地日渐稀少,在危险的海边,也有大量建筑。就在地震前夕,央视九套还播放了一部日本故事片,讲贪婪的房地产商在海边圈地,破坏环境,招致抗议。另一个是能源问题。日本地震的次生灾害是核泄漏。核电站是因为传统能源不够用了才兴建的。这说明人类的扩张导致了生存空间狭小和生存资源紧缺。

  人类会因为自己的过度发展而带来灾难。地震和海啸只是把这个更深的东西揭露了出来,恐怕这才是真正的、并非虚妄的危机。

  来源:2011年4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编辑:SN002)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3 00:27 , Processed in 0.250808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