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暗星云是银河系中不发光的弥漫物质所形成的云雾状天体。和亮星云一样,他们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是出现在一些亮星云背景上的球状体;大的有几十到几百个太阳的质量,有的甚至更大。它们内部的物质密度也相差悬殊。
这种暗区在银河系中很多,最明显的是天鹅座的暗区,银河被分割成为向南延伸的两个分支。再如猎户座有名的马头星云和蛇夫座S状暗星云,也是不透明的暗星云。但在云层较薄时,仍可看到一些光度被大大减弱了的恒星,所以在这个天区所看到的星体,就比没有暗星云的天区稀疏得多。根据对穿过暗星云的星光的偏振测量,求得其中的尘埃粒子的直径大约为10-5厘米。这和亮星云中的情况是一致的,说明暗星云和亮星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暗星云所含的尘埃量比较大。
发现: 赫歇尔父子于1784年首次注意到亮的银河中有一些黑斑和暗条。开始他们以为这是银河中某些没有恒星的洞或者缝。后来的照相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些位于恒星前面的不发光的弥漫物质造成的。
这种暗区在银河系中很多,最明显的是天鹅座的暗区,银河被分割成为向南延伸的两个分支。再如猎户座著名的马头星云和蛇夫座S状暗星云,也是不透明的暗星云。在星云较薄弱的部分仍可看到一些光度被减弱了的恒星,看起来这些区域的恒星密度显得很稀疏。暗星云和亮星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暗星云所含的尘埃比较大,有很多亮星云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暗星云的一部分。球状体是一种小型且密度较大的球状暗星云,也叫做巴纳德天体,只能用大型望远镜才能观测到。
近年来对暗星云的射电观测,发现有许多亮星云往往是包含在一个更大的暗弱星云之中。
1946年以来,在不少亮弥漫星云背景上发现一些球状的暗云──球状体。
一般人认为,这些物质密度较高的球状体很可能是一些正在形成的原恒星,即恒星的前身。
研究:暗星云本身不发光,利用光学方法进行研究就受到很大限制。射电天文方法为暗星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主要是由于暗星云本身有各种射电辐射。尤其是它们发射的中性氢21厘米谱线,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大量处于低温状态的暗星云的大小、结构和组成,从而为研究银河系结构和运动提供重要的资料。典型暗星云中的温度约为5~10K。此外,在暗星云所在天区发现许多有机分子,因此有些暗星云也叫作星际分子云。通过毫米波观测,发现在一氧化碳暗星云中存在一些温度较高(15~50K)的“热点”,这些热点还有较强的红外辐射。通过红外观测还发现一些包围在暗星云中的能量集中在2~20微米波段的红外源,其中一些较亮的红外源还和暗星云中的微波源有关。观测还发现一些年轻的天体如赫比格发射星(年龄约105~106年)、赫比格-阿罗天体等直接与暗星云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暗星云的直径约为10秒差距,平均原子数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5×103个,平均温度约为10K。在其演化过程中,由于某种辐射(如毫米波)损失使内能减少,导致内压力小于本身重力而发生坍缩。在坍缩过程中,某些团块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密集点,这些可能就是形成恒星或星群的原始胚胎。根据恒星诞生率和银河系中暗星云的总质量对比来看,只有很少一部分物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形成恒星。
种类:蛇夫座S状暗星云
暗星云蛇夫座的barnard68的照片
恒星都跑到那儿去了?以前认为它是天空中的一个洞,现在的天文学家知道它是个暗分子云。在这片分子云中,高密度的尘埃和分子气体几乎完全吸收了背景恒星所发出的可见光。分子云的内部可能是宇宙中最寒冷且最孤独的地方。这片暗星云,是位在蛇夫座的B68,它是最著名的暗星云之一。星云的中心附近完全看不见恒星,说明B68离我们不远,它约距离我们500光年,大小约一光年。 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像B68这种星云是如何形成的,但我们知道它们是新恒星的可能诞生区 。 马头星云
马头星云
猎户座的马头星云是夜空中最好辨认的星云之一,它是一个大型暗分子云的一部份。这个有着不寻常形状的天体,是在18世纪末,从一张照片底板上发现的。 星云红色的辉光,主要是星云后方被恒星所照射的氢气。 暗色的马头主要来自浓密的 尘埃遮掩了它后方的光,不过马颈底部左方的阴影,是马颈所造成的阴影。贯穿星云的强大磁场,正迫使大量的气体飞离星云。 马头星云底部里的亮点,是正在新生阶段的年轻恒星。 光约需要经过1500年,才会从马头星云传到我们这里。
北美洲星云
北美洲星云
这个发射星云的名称叫北美洲星云,因为它和北美洲大陆的外观很像。北美洲星云右方这个较暗的星云,编号是NGC 7000,或称为鹈鹕星云。这两个发射星云距离我们大约1500光年,两者之间由一个暗星云隔开,它们总共延伸了将近50光年的范围。这两个位于天鹅座的星云,在远离都市光害的地区,用双筒望远镜就能够观赏,当你找到亮星天津四后,再往它的东北方看,就不难找到这两个美丽的星云。发射星云会发光,通常是因为星光激发和游离星云内的氢气,不过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还不知道到底是那几颗恒星,激发这两个星云发出红色的辉光。
分子云种类:
1.巨分子云(GMCs)
巨分子云是大量分子气体的集合体,质量介于104–106倍太阳质量。云气的直径可以达到数十个秒差距,密度则在每立方厘米102–103个粒子(在太阳附近是平均每立方厘米一个粒子)。在这些云气内的次结构有复杂的形式,包括丝状体、片状、气泡和不规则的团块等。
密度最高的丝状体和团块部分称为“分子云核”,而密度最高的分子云核,就称为“稠密分子云核”,密度可以高达每立方厘米104–106个粒子。在观测上,可以用一氧化碳搜寻分子云核,用氨搜寻稠密分子云核。集中在分子云核的尘埃会阻挡背景的星光,造成星际消光的效果形成暗星云。
我们“本地”的巨分子云通常在其所在天区的星座范围内占有明显的位置,因此经常会用星座命名,例如猎户座分子云(OMC)或是金牛座分子云(TMC)。这些分子云围绕着太阳成为一个环形的阵列,称为古尔德带。在银河系内质量最大的分子云是人马座B2,在距离银河中心120秒差距处形成一道环。人马座的区域含有丰富的化学元素,是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中寻找新分子的良好标本。
2.小分子云
孤立的、引力束缚的,质量在数百个太阳质量以下的小分子云称为包克球。在这种小分子云中密度最高的区域与在巨分子云的分子云核等价,因此常出现在同样研究之中。 【在《THE BIRTH OF STARS AND PLANETS》中译者把小分子云翻译成“博克球状体”,这以研究它们的荷兰天文学家巴尔特·博克(Bart Bok)命名,个人觉得这个比较靠谱】
3.高银纬弥散分子云
在1984年,红外线天文卫星IRAS(IRAS)证认了一种新型的弥散分子云。 这些弥散成丝状的云在高银纬的地区(离开银河盘面的空间)可观测到,云气中每立方厘米大约有30颗粒子。
参考资料来源:《THE BIRTH OF STARS AND PLANERS》中文译本&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