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huasky 于 2012-12-2 12:01 编辑
2002 C1 Ikeya-Zhang
不用说,谁都知道发现者之一的大名,河南省开封市的张大庆,中国业余天文爱好者第一颗目视新彗星的发现者,并和池谷—关大彗星的发现者之一池谷薰共享发现权,我和张大庆有多年的交往并且一起在目视寻彗领域进行过交流和探讨,目前所使用的20CM F4牛反也是出自张大庆之手制作。 2002年2月1日傍晚,张大庆来到北郊黄河大堤的临时观测点,使用20cm f/4.4和28x反射镜进行长达十年半的第518次彗星搜索,19时10分开始对着西边天空搜索,19时15分,视场中出现一团暗淡朦胧的云雾状天体,亮度约8-9等,通过核对《全天星图2000.0》,这个位置没有已知的深空天体,仔细核对更加详细的《Sky Atlas 2000.0》,记录下估算坐标,经过一番周折打通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老师的电话,汇报了情况,随后也联系了北京天文台朱进博士(现任北京天文馆馆长),并在家中查阅了已知的彗星信息,朱进和王思潮都通过电子邮件向IAU天文电报中央局的布赖恩·马斯登主任转发了张大庆的发现,22点,朱进转来了马斯登回复的电子邮件,确认了独立发现,并告知日本的池谷薰早1小时28分也独立报告了这个目标。 2月2日晚,张大庆又来到观测点测量了彗星的一些数据,亮度8.8等,彗发直径3’ 凝结度4,与此同时,朱进等也在北京天文台进行了CCD成像观测和精确位置测定。 2月3日早上7点,朱进打来电话报喜,这颗彗星被命名为池谷-张,编号C/2002C1。另外,巴西萨尔瓦多省的天文爱好者保罗·雷蒙多(Paulo Raymundo)也独立发现此彗星,但因为已超过24小时,因此不获IAU的认可。 (以上参考了张大庆撰写的《C/2002C1 池谷-张彗星的发现 》一文) 彗星的轨道根数表明,池谷-张于2002年3月18日从距离0.5AU通过近日点,彗星会变得比较明亮。马斯登和日本彗星专家S. Nakano通过对比,注意到池谷-张彗星和C/1661 C1有相似轨道,并确定为同一颗彗星的回归,周期从341年变为现在的367年,并获得了周期彗星编号153P/Ikeya-Zhang。 江苏「吴江县志」第十五卷记载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四(1661年2月2日)夜,彗星见东南,指西北 江苏「璜泾志稿」第七卷记录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1661年2月6日),彗星见,自东南扫至西北 上海「松江府志」第80卷记载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正月(1661年1月2日-2月28日)彗星见 除中国的记录之外,波兰天文学家赫维留(Johannes Hevelius)也曾对1661年出现的光亮彗星作记录。 2月14日,彗星亮度7.1等,18日6.8等,20日6.4等,21日6.3等,24日6等,26日5.9等,pa85有一条9' 的离子尾,28日5.3-5.6等,pa 65 有0.5度尾,3月3日,彗星4.8等,肉眼可见,4-6日,彗星5.2等,3月21日,3.6等,7x50双筒镜可见2.6度尾,5月1日肉眼观察4.5等,5月22日6.1等,5月31日6.4等,7月中旬彗星大约9.5等,非常弥散。 月球和行星实验室的C. W. Hergenrother在3月3-10日,以及意大利的G. Masi在9日观测到彗核向阳面30"有一个尘埃壳,显示了两个活跃喷口。4月20日,3.5-m TNG reflector通过高分辨率摄谱仪观测到从核心区域向彗尾方向延伸约4000公里的钠元素组成的喷流。 中野主一和长谷川通过C/1661 C1和C/2002 C1的联系发现了877年2月出现的彗星为同一颗,并确定了1273年2月的回归对应, 并给出几次回归的近日点日期:2002年3月18.98,1661年1月18.98,1273年2月4.79,877年2月13.66.,还认为彗星在458年7月31日、88年5月、公元前269年12月回归。 877年2月11日日本观测到这颗彗星黄昏出现在仙女座a星附近(Sandai Jitsuroku, Kanda, p.484),同时这颗彗星在欧洲西方天空出现了15天(Chronicon Navaliciense, Pingre, p.350),另外一些记录877年欧洲在早晨看到这颗彗星,不管如何,这彗星也在傍晚天空可见,3月初天文曙暮光后的黄昏看起来是颗明亮的彗星(3等)。 在联系877-2002年之间的轨道时,还发现了日本和韩国1273年一颗同样的彗星,日本在2月5日看到彗星位于黄昏后的西边天空(Moromori-ki, Kanda, p.547),而韩国2月17日看到彗星位于黎明的东方天空( Koryo-sa),彗星在1273年2月4.8.过近日点。 通过电脑筛一些轨道参数暗示,1532年的彗星也与此相关,可能是母体在1000年分裂产生的碎片,值得进一步沿轨道搜索其它的可能碎片。 这里是摘录的Gary Kronk在彗星志卷一关于C/1661 C1的记录: 发现:1661年2月3.2, (D=0.62 AU, r=0.48 AU, Elong.=23 deg.),最后观测3月28.1 (D=0.99 AU, r=1.39 AU, Elong.=88 deg.),最接近地球:1月29日(0.6062 AU)。 波兰天文学家赫维留(1668)提供了这颗彗星更多的观测记录,他在1661年2月3.2曙光开始后不久发现,后几天赫维留估计尾长为6度,彗星位于天鹰座a附近,赫维留指还指出,直到2月20日,彗星有多个核的结构,3月28.1赫维留最后一次观测到这颗彗星。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Eberhard Welper 2月8日第一次观测到彗星,尾长5度,垂直于地平线,9日和0日,彗尾基本从地平线垂直延伸,西边略微倾斜,由于长时间的糟糕天气,Welper最后一次看到彗星是2月11日。 新法兰西(现在的加拿大)传教士Jerome Lalemant在旅行日记中46卷写到这颗彗星,他说“这颗彗星从一月底到三月初可见,这是灾难的先兆,它的尾巴向西方延伸,指着我们,似乎在威胁我们”,他接着说:“它由在天鹰座西向东移动”。 加拿大魁北克修道院院长Marie de l'Incarnation 1661年9月给她儿子写的一封信中描述了这颗彗星:“出现了一颗彗星,像杆子一样指向地球,大约凌晨两三点钟出现,六七天后消失。
补充:
T = 877 Feb. 13.65776 TT Epoch = 877 Feb. 28.0 TT
Peri. = 35.13037 e = 0.9907004
Node = 93.37947 (2000.0) a = 56.2815670 AU
Inc. = 28.00270 n'= 0.00233429
q = 0.5233966 AU P = 422.230 years
T = 1273 Feb. 4.78710 TT Epoch = 1273 Jan. 20.0 TT
Peri. = 35.08518 e = 0.9903855
Node = 93.33441 (2000.0) a = 53.9108416 AU
Inc. = 28.04321 n'= 0.00248995
q = 0.5183231 AU P = 395.835 years
T = 1661 Jan. 29.06358 TT Epoch = 1661 Feb. 2.0 TT
Peri. = 35.07032 e = 0.9902006
Node = 93.40750 (2000.0) a = 52.3433851 AU
Inc. = 28.06908 n'= 0.00260262
q = 0.5129335 AU P = 378.698 years
2012
341年
池谷-张彗星回归周期逐渐变短?会保持这个趋势还是到达某一个极限后又变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