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天文深空摄影的同好都知道,在具备良好、通透天气条件下进行星空摄影,首先需要有一架稳定的高精度赤道仪,然后,要仔细调整极轴对准天球北极。这样就成功了一半。 然而任何工作都会产生误差,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极轴产生偏差,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本文作了如下的分析。 假如赤道仪的跟踪精度非常高。但极轴对准的是天球北极附近1度的北极星,那么,由于地球自转,在赤道仪的相机画面中,真正的天球北极将会围绕北极星作圆周运动,在24小时内画出一个完整的园,该圆周的半径为1度。至于整个天球其他部分的星体,都会画出一个直径为2度的圆圈。(道理自己去想)与之比较,月亮直径只有半度。 但是因为不可能将一张照片曝光24小时,对于数码高感相机,通常曝光都只有几分钟就会过曝。所以极轴误差导致的星象仅会有少量的拉线,这拉线就是前述圆周的一小段弧线。弧线的长度与镜头焦距和曝光时间成正比。 举例来说,如果镜头焦距为200毫米,曝光时间为3分钟,那么星像拉线会有多长? 200毫米镜头对直径2度园在CMOS上的成像直径为6.98毫米,其圆周长21.93毫米。 而3分钟是24小时的1/480; 21.93/480=0.0457毫米;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拉线长度不到0.05毫米。对于一般的星野摄影应当是可以容忍的。 如果用0.05毫米作为容许误差,那么采用50毫米镜头曝光3分钟,就可以容忍极轴偏差达到4度。 用20毫米的广角镜头曝光三分钟,就允许极轴偏离10度!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看来普通星野摄影对极轴的精度要求其实并不高。 此文并非贬低对极轴的重要性,而是使大家做到心中有数,何时需要精对,何时可以粗对。 当然影响星点拉线的不仅仅是极轴、还有跟踪不稳定、大气蒙气差、人员走动干扰等等。对于那些搞小面积星云、星团摄影的要用长焦镜和长时间曝光。那就必须认真地对好极轴,并采用导星装置,才会出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