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文章] 行星的起源(一):行星原始物质的汇聚----引力不作为!

[复制链接]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2-1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丽水市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本帖最后由 SamuelHan 于 2014-4-18 17:51 编辑

近几年以来,搜寻系外行星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各界各式人士不管是宇宙哪个方向,
不管是什么样的星系,
不管是星系里的什么位置,
不管是什么类 型的恒星,
不管是恒星生命周期里的什么阶段,
也不管是恒星系统里的什么区域,
总之就是各出其谋,大找宜居,
却找来一大堆红矮星系统里的巨型热木行星,
离“宜居”差别千万之遥,也不怕浪废人力物力时间和虚耗自己的生命。
这里分贴探讨一下行星的形成机制,希望能对自己在海量的“宜居”资料中找出真正的“宜居”星球有点帮助。
注:此系列,人微言轻,纯属为指导自己而立此存贴,也希望得到专家高手指引。

言归正转
行星形成机制的第一个问题,
铁块、岩块、石块、冰块和各种刚性碎片在宇宙空间相互碰撞,能汇聚结块吗?
我们知道,刚体受外力挤压变形,在不致于破碎和破坏性变形的情况下,会产生弹性应力,
Fy=(dL/L)*E/S,其中dL/L是变形率(一般情况,0.2%以下为弹性变形,这里取0.1%进行讨论),E是杨氏模量,S是刚体截面积(S=π*r^2),
万有引力Fg=GMm/r^2,
如果两个等大小的物体要靠引力吸引住,则Fg要远大于Fy,取Fg/Fy=2讨论,有m^2>E/(2000G)
通常取刚体E=0.102,G是万有引力常数,则m>874kg,(这是大约的估算,请不要揪着这个数打)
这个要求并不高,两个900公斤的物体就可以靠万有引力粘住了!

但是,这只是两个静止的物体,
如果两个物体有一定的速度,变形量大了,弹力大了,万有引力就hold不住了!或者说要hold的住的话,m要大一倍以上。
如果两个物体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只是轨道有切点,在这个切点上,两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还的运动离心力不同,这使m又要再大一倍以上。
没关系,翻了两翻才3~4吨,宇宙空间3~4吨以上的东西多得很,貌似要形成行星绝对没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直接连接着的问题就是,这个质量极限以下的物质是怎样汇聚成这个最低限度的呢?——没办法!

问题不止如此,质量太大了,物体间相互作用会超过弹性变形极限,甚致超过断裂极限——那就撞散撞碎了!
(补充:dL/L到0.2%就开始塑性变形,dL/L不到 0.3 %就是断裂极限了,也就是说,两个十吨重以上的撞到一起就有碎裂危险了)
也就是说,靠引力汇聚,因为有碰撞,原物质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那就是说万有引力汇聚是一个没有源头(3吨以下的聚不到一起),也没法继续的作用(十吨以上的就粉身碎骨),只能是中间一个设想俱乐部。
(注:这个上下限也是大约的估算,请不要揪着这个数打)


——碰撞令物质无法在引力作用下汇聚!
这个作用不是行星形成的机制!

注:这两个极限尺寸在8楼、9楼有详述。



 楼主|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2-10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丽水市 电信
上面提到的E是公斤力/平米,应该改为牛顿的单位才对。
如果改牛顿,上面那几个质量下限就要按3倍估算了。

但因为本人不是学材料专业的,有关公式、单位等,还望有专业的人事指导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法拉利ss 发表于 2014-2-1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市永川区 电信非住宅宽带用户
还有一个理论认为,在太阳还没点火的时候,积吸盘内的尘埃们一起围着中心质心转啊转的,相互之间有了电荷,靠电荷的吸引较大的小石块;后来又靠在一起,一大堆的,比较松散,但质量够大,靠引力来吸引更多的小石块来壮大自己。一转眼的工夫(几百万至一千多万年)以后,就清理出自己轨道附近的小鱼儿了,形成了一个行星。
现在还对木星环内的小行星形成机理感兴趣。有很多小碎块形成了一些几公里(也许更小一点,记不太清楚了)的小球形呢。

点评

静电的这个假说,用上了原始星云,好象更“广谱“一点,但实际上静电力比万有引力更靠不住! 一方面,静电,有正电负电,同电相斥异电相吸,想用静电力解说行星形成机制,就要有放大异电相吸的作用,但要同时消除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2 19: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2-12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联通
本帖最后由 SamuelHan 于 2014-2-12 21:54 编辑
法拉利ss 发表于 2014-2-12 16:52
还有一个理论认为,在太阳还没点火的时候,积吸盘内的尘埃们一起围着中心质心转啊转的,相互之间有了电荷, ...


静电的这个假说,用上了原始星云,好象更“广谱“一点,但实际上静电力比万有引力更靠不住!
一方面,静电,有正电负电,同电相斥异电相吸,想用静电力解说行星形成机制,就要有放大异电相吸作用的机制,但这个机制要同时消除同电相斥的行为,这恐怕不好找。
另一方面,同样的气体与同样的固体只能形成同样的电荷分配,同电相斥,而且是平方反比的,再加上静电力往往大于引力,这样,比如铁化合物只能带正电,或比如硅氧化物只能带负电,……本身就聚不到一起,就算能形成行星,但因为同种物质因为在造星时带同种电荷不能聚在一起,最终形成的行星应该是各种物质完美分散的混合体,你不可能找到任何的铜矿、铁矿、煤矿、……,这显然与现实世界不符,静电学说行不通!
第三,就算异电相吸能起作用,但这个静电吸引力的行为与引力一样同样是平方反比律,而且比万有引力更强大,他让带不同电荷的物质聚在一起的作用比万有引力更强更快,但结果会让物体撞得更粉碎!
所以,这个静电力对行星的造星运动不能起正面作用!

另,火星与木星之间的那个环带就是小行星带,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上千公里,同样不是碰撞聚会出来的。
如果太阳点火晚一点,或者点火后的光芒小一点,就不会把气体尘埃盘吹到木星以外那么远,这个环带就有可能成为太阳系的第九个行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人生当如是初见 发表于 2014-2-20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内江市 电信
学习了,长见识了,感谢楼主,感谢地板

点评

这两贴写得太急了,特别是第二贴,把后续各贴都一层层写出来,很多东西都略过了, 回头还是要一贴一贴仔细补写回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23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2-2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省益阳市 电信
人生当如是初见 发表于 2014-2-20 08:56
学习了,长见识了,感谢楼主,感谢地板

这两贴写得太急了,特别是第二贴,把后续各贴都一层层写出来,很多东西都略过了,
回头还是要一贴一贴仔细补写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2-2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省益阳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SamuelHan 于 2014-2-23 13:11 编辑

这一贴补一外碰撞的图。
6_impact.jpg

碰撞导致变形,变形产生内应力;
内应力比引力大,所以大小相若的物体碰撞后绝对会分开;
如果碰撞速度或角度太大,产生塑性变形甚至达到断裂极限,物体就会碎裂;
物体碎裂瞬间把积聚的内应力释放出来,会让碎片高速弹开;
除非没有碎开的那一个物体已经有星球的级别,否则碎片弹开速度会远远大于碰撞物体的逃逸速度,
总的结果是,由于万有引力不给力,碰撞只会使空间物体越撞越碎!

除非上帝一开始就给了宇宙足够大(逃逸速度大于刚体破碎的碎片速度),否则,靠碰撞和万有引力造不出行星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2-2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京宽网络电信数据中心
这当中涉及两个临界尺寸。
一个是,两个相同物体间接触时的万有引力大于杨氏模量的尺寸,
GMm/L^2>(dL/L)*E/S
L>4E(dL)/(πGMm)
大于这个尺寸,即使恒星核聚变点火了,同向运动的物体也可以相聚,但不能抵抗碰撞的破坏;
另一个是,物体的表面逃逸速度大于撞击碎片的开裂速度,
R>V*sqrt(3/(8πρG))
只要物体大于这个尺寸,即使恒星核聚变点火了,不同向运动的物体撞过来也可以让他收服。
只要大于这两个尺寸,这个物体就可以自主清除轨道上的物体成为行星了。
而这两个临界尺寸,只能在原始星云中积聚。

点评

请注意楼上那两条“公式”, 本楼提出的不是什么“理论”, 哪位仁兄要用的话请自己推导, 特别是L与R两个概念,请自己分清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3 16: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3-3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省衡阳市 移动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2-24 16:40
这当中涉及两个临界尺寸。
一个是,两个相同物体间接触时的万有引力大于杨氏模量的尺寸,
GMm/L^2>(dL/L)*E ...

请注意楼上那两条“公式”,
本楼提出的不是什么“理论”,
哪位仁兄要用的话请自己推导,
特别是L与R两个概念,请自己分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3-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京宽网络电信数据中心
本帖最后由 SamuelHan 于 2014-3-10 09:52 编辑

有关这个碰撞,还有第三个极限尺寸。
因为吸积云中云是有一定的密度分布,物体运动受云团约束,云团中不同区域的物体运动速度不同,
当物体尺寸小到一定尺寸后,动量较小,只要m*V<(dL/L)*E*S,(dL/L取破碎极限2%,V是相对碰速度=2v)
碰撞不再会造成破碎,这个极限就是L<(0.3%×E×T)/(ρ×v)
(这里,E是物体的杨氏模量,ρ是物体的密度,T是碰撞作用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3-16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最新证据:
《哈勃目击一个小行星神秘瓦解》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289805-1-1.html

Hubble Witnesses an Asteroid Mysteriously Disintegrating
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archive/releases/2014/15/full/
hs-2014-15-f-print.jpg
hs-2014-15-g-print.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4-2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联通
结语

关于这一楼,是这个系列贴的第一贴,有些事真的很让人抓狂。
其实从一开始,所有往后该说的事在我心中都很了然,但在此之前都没有仔细探讨过,
既不能把系列贴中没探讨过的东西凭空张口就来,又不能假装完全没有方向扮摸索的模样,
如何适当描述出来,真是很难把握,从这个贴的标题一次次的修改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今天把这个贴挖出来,无非就是为了在这里加一个第二贴的引语:

下一贴将探讨能使宇宙碎片(这个是哈勃官网上新闻发布时的正式用语)汇聚的有效作用因素。
(第二贴的结语将正式回答G版主有关流体产生的作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