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都去哪了——城市夜空光度监测项目组在行动》有幸发表在2016年第2期《天文爱好者杂志》上,让我们共同关注城市光污染。 星星都去哪了 ——城市夜空光度监测项目组在行动 江苏省天一中学 沈新荣 光污染的影响 光污染是继水、气、声和渣污染之后的一种新型污染,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光污染的影响首先在于破坏天文观测环境。随着城市照明、户外广告、亮化工程的推进,天空发亮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约翰・波特尔于2001年在《天空与望远镜》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波特尔黑暗天空分类法,他将天空分为9个等级:在第1等级“极黑的夜空”地区,连黄道光、黄道带和对日照都能看到,天蝎座和人马座间的银河区域亮到可以照出地物的影子,肉眼的极限星等在努力后可以达到7.6至8.0等;而在第9等级“市中心的夜空”地区,包括天顶在内的整个天空都被照亮,肉眼的极限星等低于4.0等,只有月亮、行星和昴星团可能给观星者带来些许乐趣。 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影响极大,历史上天文台因此而被迫搬迁的案例屡见不鲜。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早在1948年就为躲避光污染和大气污染而迁往东南沿海环境优美、观测条件更好的赫斯特蒙苏堡地区。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现已划归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设有天文站和天文仪器馆,里面陈列着许多早期的天文望远镜、时钟、浑天仪和地球仪,供游客参观游览。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多个著名天文台都曾几次迁址。我国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工作也全部转移到了其他观测站点,紫台园区则已改建为天文博物馆,以天文科普和天文旅游为主,仅保留了少量与太阳观测有关的科研工作。 当然,光污染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天文观测。居高不下的学生近视率、迷途的海龟幼崽、撞上玻璃幕墙的飞鸟、爆发性增殖的水藻、能源紧缺与气候变暖,这些看似并无关联的人与事,其实背后都与灯光之扰息息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