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yfstnlcd 于 2017-6-16 20:40 编辑
1.主体: 小黑+EQ3Dpro+钢脚+导星镜+调光轴用的螺丝和目镜,2017年5月初购买。 2.用途: (1)折腾玩,自己实现自动对焦、图像拼接、图像叠加、导星、视频目标跟踪、Goto等算法(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是本人的主业); (2)旅游时到野外目视,或者通过摄像头目视,安静地感受宇宙。。。。 3.改装的大体思路: 16年末曾经买了个西光105口径的马卡,随便看着玩,不幸看了3次就不小心从楼上阳台掉了下来,那个碎呀!万幸没砸到人。那时候不懂天文,小马卡没有赤道仪,找星太费劲,没有电跟高倍下目标不到1分钟就没了,大大不爽。 后来看大家用小黑很多,实际看了,跟其他镜子对比,效果和性价比都不错,于是今年5月份下手买了小黑,效果确实要比西光小马卡好一些。由于主要是目视,买了不咋地的EQ3DPro赤道仪,带电跟和极轴镜(EQ3DPro抗风能力和精度都不行,不适合长曝拍摄)。但是问题来了:那个电跟太他妈垃圾,不说最大速度只有8x,最主要的问题是无法手动和电动自动切换,找星那个费劲,而且电跟的那两个电机的连接方式居然只有1个螺丝,这点对于具有严重“结实强迫症”的我是不能忍受的。我说我改望远镜的原因之一是原配电机只用1个螺丝固定,这个理由充分吗?哈哈。。所以必须改改改!增加如下功能: (1)用48步进减速电机驱动DEC和RA轴,既能保留电跟又能高速移动。 (2)电调焦电机,以后实现自动对焦功能。 (3)无线控制,用无线手柄遥控移动,这个很有必要,至少可以防止小孩把线挂到。 (4)保留手轮的手动功能,手动自动随意切换,没电照样能弄。 (5)主镜上加绿激光指星,可以用无线手柄遥控开启或关闭,这样找星非常方便。 (6)加GPS模块、磁场传感器和重力加速度传感器,能够运算出望远镜当前的姿态,这样可以:a避免主镜碰撞,b看不见北极星的情况下结合GPS辅助对极轴,c辅助Goto,d镜身异常抖动的判断,e等等。。。 (7)天文摄像头,导星镜,主镜各用一个。 (8)在主镜上加迷你电脑,通过wifi将摄像头图像传回笔记本电脑上,所有的图像处理程序也将放到该mini-PC上运行。wifi+无线手柄的配置,可以让我在不触碰望远镜的情况下完成所有观测。家在沈阳,除了冷天就是热天,很少有气温适宜的时候。有了无线,天冷的时候我可以躲在车里看图像,不至于挨冻,天热的时候也可以躲车里吹风还避免被蚊子叮。。。 4.进展和硬件介绍: 目前已经完成了上面的8条,搭好了硬件并写好了所有的驱动和demo,能够无线遥控和观看图像,这算是第一阶段吧,具体的改装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成硬件改造,后续阶段不再对硬件做任何更改了(已完成,所以发帖庆祝下)。 第二阶段:完成自动对焦和视频跟踪辅助电跟功能(你们说的导星),天文望远镜的调焦行程大,要完成自动快速对焦不是个简单的活,核心是对图像清晰度的评价。 第三阶段:实现自动曝光、去噪、帧叠加等功能,完成对行星的自动拍摄,对月球等大目标的高倍拍摄还有实现图像自动拼接的功能。 第四阶段:完成望远镜姿态计算,硬件部分已经在DEC轴和RA轴分别加了MPU9250九轴传感器,可以根据RA轴直接获得RA轴的姿态,DEC轴需要减去RA轴的叠加部分,涉及到矩阵运算。在PC上通过OpenGL-3D的方式实时显示望远镜姿态,实现辅助对极轴,避免碰撞等实用功能。 第五阶段:实现基于图像识别的半自动Goto算法。EQ3D的机械精度不高且步进电机没有Heq6等这些的伺服电机精度高,因此纯粹的无反馈的Goto精度很难保证;再有我不太喜欢傻瓜似的Goto系统,可玩性差;Goto系统带有数万个天气数据,可是大家常看的天体也就100个左右,很多星座上的恒星很亮,很容易找到,手动对我来说很有趣,还可以学习天文知识,更本没必要Goto。因此,打算结合图像识别,主要对目视不容易看到的天体(如星云和深空天体等),具体原理:比如m101在牧夫和大熊附近,我先手动用望远镜对准牧夫和大熊上的亮星,一般需要3颗以上;然后根据视频图像校准并计算出相对位置;最后望远镜自动Goto到m101上。这种半自动做法符合我的观测习惯,至于是否符合天文老手的习惯,我并不Care。 5.说明: 有些人会对说我:“很多功能和软件都是现成的,直接拿来用不就行了,自己全部动手做费事费力,效果还不如人家,背离了天文观测的初衷。你应该先把天文基础知识搞懂才是正道。”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玩法不同,我的爱好就是写程序和折腾,对于天文知识,我觉得我只要知道地球以北极星为轴旋转就足够了(天文高手们可能又要指正是北极星偏一点,呵呵),我不喜欢大冷天坐一晚上等着出相片的场景,因为拍的再好也不可能赶不上哈勃。我喜欢舒舒服服的呆在车里,带着对受远方天体的敬畏,喝着热咖啡,写着程序,这是我想要的。。 6.硬件-总体: (1)整体介绍-整体后.jpg
整体后
(2)整体介绍-整体右.jpg
整体右
(3)整体介绍-整体左.jpg
整体左
(4)整体介绍-整体左2.jpg
整体左2
(5)整体介绍-主体dec ra.jpg
主体 DEC ra 介绍
主体由3部分构成:1.主镜,包括:主镜本身及Camera、主镜电调焦电机、导星镜及Camera、寻星镜、绿激光模块、i5 6200迷你PC、迷你wifi无线路由器、主镜电气接口。 2.DEC,包括:DEC电机、MPU9250九轴姿态传感器、DEC电气接口。 3.RA,包括:RA电机、MPU9250九轴姿态传感器、RA电气接口。 More pic: 望远镜主体.jpg
望远镜主体
(6)遥控器-摇杆正面.jpg
摇杆正面
遥控器我费了不少时间,要吐槽一下,那个摇杆的质量太TM差了,机械行程很大,但电压的线性输出区域很小,往上掰一点电压就MAX了,测试时还让我掰坏了2个。本来想用摇杆在一个大的速度区间内无极变速调速,左摇杆控制DEC和RA电机,右摇杆控制调焦FC电机。现在没办法,对于DEC和RA,只能拆成了4个速度区段(超低速、低速、高速、超高速),而对于FC,使用了2个速度区段,每个区段在小范围内可以无极调速。 摇杆的具体操作为:1.左摇杆开关打开后,左摇杆可以控制DEC和RA,根据摇杆按钮的按下或释放,有两个速度区间选择(超低速和低速),根据摇杆模拟电压无极变速调速,但都是低速,可以微调移动;2.如果左摇杆开关打开且右摇杆开关关闭,那么右摇杆可以实现DEC和RA的高速移动,至于是什么128x还是512x因为我的控制方式不同,不好转换,大致相当于Goto的128x吧,其实可以更快,我怕EQ3D的蜗杆受不了;3.如果右摇杆开关打开,则右摇杆用于调焦控制,上下移动摇杆可以在高速区段无极变速调焦,左右移动摇杆可以低速精确调焦。 摇杆的主控为Stm32F407,Cortex-m4内核CPU,最高168Mhz主频,速度跟51、AVR比起来那是相当吊了。操作系统使用以前编写的基于状态机和时间触发的简易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同时跑几十个任务小意思。整个遥控器的功耗为5v 0.25a左右,主要是屏幕耗电最大,用两节2300mha的18650电池供电,正常使用10个小时没问题,。 电路板采用常见的手工热转印大法,双面板,裸露铜薄线上锡保护,使用较好的无铅焊锡,几年内都可以保证焊点和铜薄的光亮、无氧化。 more pic: 遥控背面.jpg
摇杆背面
遥控上面.jpg
摇杆上面
摇杆mpu.jpg 获取姿态数据中
获取姿态数据中
比例对比
比例对比
(7)供电-电池上.jpg
电池上面
电池由4节3.2v 42ah的磷酸铁锂电池串联组成,额定输出12v电压,满电13.6v输出,外壳为亚克力粘接,里面有4串均衡板,均衡充电,最大放电电流达80A,带过流过充保护。磷酸铁锂的寿命较长、安全、价格也不贵,整组电池全部是DIY的,300元不到。 整机的功耗由3个部分组成:1.PC,最大20w,平均15w左右;2.望远镜主控,cpu:cortex-m4,STM32F407,加上其他外围模块,最多也就是2w左右;3.三个步进电机的驱动,这个取决于使用频度,没法量化,正常使用也就大概20w左右吧。这样,整机功耗小于37w。磷酸铁锂电池组能提供大概0.4度左右的电力,正常观测10个小时没问题,每次观测前充满电即可。 外壳采用5mm的亚克力板,使用AB环氧树脂胶粘接,顺便说一下:粘接亚克力可以有很多种类的胶选择,有专用的亚克力胶或者UV无影胶,亚克力胶太稀,缝隙胶大时粘接效果不高,脆性太大;UV胶需要紫外线照射固化,麻烦,实际使用下来还是AB胶最好用。 (8)主镜-小电脑.jpg
迷你电脑
主镜的电脑是一台i6 6200u的迷你低功耗电脑。通过自制的100m网线与无线路由相连,然后外面的笔记本电脑或者其他电脑可以通过TeamViewer远程控制该PC,这台电脑2200元。 电脑的固定方法是:5mm的亚克力板做支架,在主镜铝合金抱箍上攻了两个丝,用m5的内六角螺丝拧在抱箍上,绝对结实! 这里要吐槽一下振旺的ASI系列摄像头,我手里的是ASI120MC,主要用于算法验证。该摄像头的优点是:全金属外壳,可以手动调曝光时间(exposure)和增益(gain),提供完善的SDK,可以编程2次开发,我就是看中提供SDK这点;缺点是:980元一个,暴力死贵的,较小的幅面,效果不必普通摄像头好多少。最关键一点:ASI的USB驱动存在设计缺陷,接i5 6200u这种低功耗CPU时,CPU在占用率低于10%时,会在硬件层面自动降低USB带宽,使得摄像头无法正常使用,下面是ASI提供的SDK中的demo运行结果,丢帧那个惨啊! 丢帧.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