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炮轰彗星”有奖征文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小北 发表于 2005-10-14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东城区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优秀征文欣赏:

科学与思想的碰撞
 
 悠悠数百年间,彗星的出现曾被人们视为灾难的预兆。直到英国天文学家艾德蒙德.哈雷爵士预测哈雷彗星将以75年为周期访问地球被证实后,人们才开始揭开彗星的神秘面纱。
 据《晋书.天文志》所载:“彗星本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古人用其形象的文字,准确地描述了彗星的形态。但是作为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仅仅是对外表的观测是远远不够的。科学家迄今对彗星的彗核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又知之甚少,只提出了彗星可能是由冰和岩石组成的松散“脏雪球”。宇宙的秘密如同浩淼的星海,无垣无垠。这些拖着尾巴的古老冰块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奥秘?
“深度撞击”将揭开迷雾
 2005年7月4日,是一个值得让历史铭记的日子。
 在无数人的期盼中,伴随着一道眩目强光,人类似乎看到了未来和过去。北京时间13时52分左右,重达372公斤的铜铍合金撞击器在与“深度撞击”号探测器脱离约24小时后,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相对速度与位于室女座角宿一附近的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完成了人类的撞击器与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撞击器击中彗星的下部,撞击处随即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在太空中宛然是一场华丽的焰火,相当于4.5吨TNT烈性炸药爆炸威力的冲击产生的碎片在空中散开,如同核弹爆炸的腾起的蘑菇云,在彗核表面撞出一个数十米深,足球场大小的环形坑。深度撞击彗星的同时,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虽说无法亲眼看到这一幕,但仍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或是欢叫,或是鼓掌,或是相拥而抱……
 时间在流逝,撞击始终会平息,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却是永不磨灭的,我们将永远记得这是人类探索彗星踏出的第一步。“深度撞击”已不仅仅是为了表演一场太空焰火如此简单,其可谓任重而道远。
“深度撞击”窥见太阳系儿时样貌
 根据广为接受的星云学说,太阳系大多数的星体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原始太阳星云。大约在46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后,在现在的太阳系范围内,有一团气体与尘埃构成的混沌云气,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收缩与缓慢旋转,中心就形成了年轻的太阳。盘面云气颗粒互相碰撞,大多数则成为行星和卫星,剩下的就凝结成彗星。
 几十亿年过去了,太阳系大多数星体物质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彗星却是个例外。这要归咎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十亿年来,彗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远离太阳的地方度过的,那里的温度极低,得不到太阳的多少“温暖”,听起来似乎有些无奈,但我们还是得感谢太阳的“冷酷无情”才使得彗星有能力把太阳系的原始物质冰封起来,对于我们认识太阳系保留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同样,此次深度撞击进入彗星内部,就是为了获得彗星内部物质构成,从而来认识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问题。对撞击器撞击喷出的物质加以分析,看来见到太阳系儿时样貌亦不远矣。
“深度撞击”打响彗星阻击战第一枪
可曾记得十一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彗木事件?
被发现了一年多的苏梅克—李维9号彗星于1994年7月16日至22日闯入了太阳系,在靠近木星时受到其巨大引力的影响,被迫分解为21颗碎片,以每秒60公里的高速连续向木星进行猛烈地撞击,产生了一连串震撼宇宙的大爆炸,其爆发的能量相当于100亿颗原子弹的威力!木星表面升起足以遮天蔽日的尘云,高温气体直达1000公里的高度,并且留下了如同地球大小的撞击痕迹,撞击瞬间温度达到上万摄氏度。看的是触目惊心,听的是胆战心寒。人们不禁担忧——如果彗木事件的主角是地球,哪怕是一块碎片也足以使地球带来全球性灾难。
这不是不可能的。太阳系在银河系的旋涡臂中沉浮运动,当它穿越银河系盘面时,起外围的奥尔特云会受到盘面星际云气的搅动,使大量陨石和彗星弹射到太阳系内。一旦担忧成为现实,难道要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灾难降临而束手无策?
 “深度撞击”成功的另一方面意义就是打响彗星阻击战第一枪。如果担忧真的成为现实,那么我们可以借鉴“深度撞击”的技术和经验,通过摧毁或改变其轨道从而使地球避过一劫,但是以现在的技术实在做不到,因此“深度撞击” 将会成为太空技术的新起点,它将会鞭策和引领人类在太空技术登上一个更高的高度.
“深度撞击”撞击出生命的火花
 科学家通过光谱分析表明彗星存在有OH、NH和NH2基团的气体,这是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稳定氢化合物,即CH4,NH3和H2O分解的结果,这些化合物冻结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就是说彗星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水分,这些都是生命起源必不可少的因素。
有证据表明,大约在7亿年前地球初始形成的阶段,受到彗星的频繁撞击,带来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水分。为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彗星撞击形成的高山,峡谷和坑洼不断汇集,蓄积的水源孕育生命与生长。
 因此“深度撞击”在这方面有着不寻常的意义,“深度撞击”撞击彗星有助于揭示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起源问题。人生最大的困惑不过是自己从何而来,所以揭示这方面的意义是非常重要和受人关注的。
“深度撞击”加快世界多极化进程
 “深度撞击”作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难免会跟政治产生关系。未来战争中,哪个国家夺得了太空战的主动权,就夺得了整场战争的主动权。有报刊评称,美国开展“深度撞击”计划无异是对世界的一种军事力量的炫耀,既然掌握了如此精确的太空技术,那么对于几千米高的人造卫星定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一旦战争爆发,美国可以轻易击落敌国的人造卫星,对于敌国在信息战里肯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由此别的国家定会研制反撞击系统,从而增加世界的不稳定因素。
我却认为,以上固不无道理,但也有加快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可能。当年美国成功引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同时,无异于给世界带来了继法西斯之后新的威胁,如果使用不当那将是生灵涂炭,各国为了不想被美国所控,相继进行了核武器的研制,想想中国当初出尽人力、财力引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为了什么?把人力、财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不是更好么?我们为的就是能在世界舞台上吐气扬眉!“深度撞击”也是这样,作为世界少数的航天大国之一,其差距显而易见,不久将来宇宙会再迎来由我国撞击器制造的太空焰火。除了中国,别的国家也不想受到美国的威胁,所引起的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航天业。科学技术决定着国力,发展科学技术就是发展国力。这样不仅不会威胁世界和平稳定,还会使世界格局加速以朝中国、美国、第三世界国家等国家多极化发展进程。
总而言之,“深度撞击”不是一次普通的撞击事件,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是科学与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将永远鞭策着我们向科学的至高点前进。


“深度撞击”带来的思考 

2005年7月4日北京时间13时52分左右是一个值得人类纪念的时刻,美国“深度撞击”探测器经过6个多月飞抵坦普尔1号彗星,并释放撞击舱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撞出了一个足球场般大小的坑。作为天文爱好者的一员,我的名字也随着撞击舱内携带的一张刻满全球56万名天文爱好者名字和相关信息的光盘一起,穿入彗星内部,永远留存在彗星上。此次撞击给我的内心重重的震撼,也给我带来诸多的联想。
联想之一,美国极其重视培养人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这种做法尤其值得我国借鉴。美国耗费巨资投入太空探测,不单纯是出于科学研究,也是出于一种培养人们的求知与探索精神,鼓励人们大胆地进行创新。随着撞击计划的制定,美国天文界的宣传一浪高过一浪,从计划的出笼,到选择坦普尔1号彗星撞击,到探测器的发射和飞行,直至惊天撞击掀起探测天体的热潮,阵阵科学浪潮随波荡漾。据美国媒体称,有近半数美国人对此次深度撞击产生了强烈兴趣,并观看撞击实况,不少中小学还专门组织观看现场实况转播活动。还有就是大张旗鼓地征集送往慧星的姓名,将征集到的62万名天文爱好者姓名刻成光碟随“深度撞击”号“存放”于坦普尔1号彗星。究竟将天文爱好者的姓名存放于慧星有会意义?那只会对外星体的环境造成“污染”,但其真正意义却在于,激起更多人对探索太空的兴趣,培养对科学探索的激情,促使更多的人投身深不可测的天文科学事业,对未来一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此,我国在进行科学活动中,不仅要加大的科学活动的普及宣传力度,也要组织类似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科学爱好者参与,培养青少年一代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为我国的科学探索后继有人。
联想之二: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了更大的作为。由于人类知识的局限,时至今日,天文学与自然界中仍然有许多问题认识尚没有较为完善的答案,如彗星与太阳系的形成、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灾难等。生命起源的认识上,彗星一向被认为是太阳系最古老、最原始的天体,被称作是太阳系的活化石,其物质构成与太阳系形成前的星云类似,而且形成地球生命的原始物质也被认为可能是在彗星撞击地球时带入地球,此次撞击,有助于人类揭开彗星与太阳系形成之谜、认识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奥秘。“深度撞击”给我们带来了更快地揭示生命起源的积极意义,未知世界是浩瀚无际的,但人类追踪它的脚步愈行愈快,有了更多更大的作为空间,使得人们的未来的希望不再渺茫,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将变得更加光明,更可把握,更有信心。2004年12月美国科学家曾表示地球在20多年后有可能面临一场危机,一颗叫做“2004MN4”的小行星将撞击地球。这虽然仅仅是一种推测,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从长远观点看,近地小天体的碰撞有可能结束人类的文明史。“深度撞击”的成功,使得人类对于如何使彗星和流星改变方向,为防止地球可能遭遇小天体撞击的危险积累了许多可供研究的大量珍贵数据,为将来可能遭遇的灾难未雨绸缪,可谓为避免小天体来袭而进行的“练兵”。
联想之三:中国在太空探索上应该稳扎稳打。美国“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成功,重复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科学探索的成功需要大量的基础投入。这此撞击成功,是基于美国科学研究的厚积而薄发,美国科学家对大量的彗星做充分的研究,在掌握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好一系列相应的计划,他们选择坦普尔1号彗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这颗彗星的发现和了解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整个撞击行动过程,需要掌握一系列复杂技术中,如太空拦截技术和太空遥控技术。在金钱的耗费上,单是这次的撞击计划美国耗资3.33亿美元。对于尚处于第三世界的我国而言,同美国、俄罗斯、欧空局和日本投入航天费用的平均值相比,我国投入航天技术的经费不足他们的几十分之一。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我国航天事业想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不太现实的,实现类似的“撞击工程”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坚决避免“一口吃成胖子”的急躁思想,当前最为紧要的还是打好太空技术研究的基础,培养可以担起未来重任的年轻科技队伍,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航天科技投入。如今,我国明确提出了“嫦娥”登月计划,并计划用3年时间使我们的月球探测器飞向月球。如果一切进展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出现中国人的身影,对于国人来说,这也是中华航天史上的奇迹,对国人的心理上是另一种“深度撞击”。笔者坚信,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未来的“深度撞击”不是梦,中国的太空科技事业必然掀开新的篇章。




1961年3月23日,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由于大意造成舱室起火,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中部上空解体,7名宇航员无一生还。这样的悲剧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教训,有些人会想:花费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究竟值不值得?
虽然悲痛令我们无法忘怀,但就像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样我们也无法从记忆中抹掉!忘得掉吗?当前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带来的震撼;当尤里•加加林代表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时所带来的惊讶;当阿姆斯特朗乘载“阿波罗11号”把他的右脚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时所带来的喜悦。这些人类都忘不掉,也不可能会忘掉。同时,我们想知道我们究竟生存在一个怎样的世界;想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样来的;并想知道它将来会变成怎样。再者,我们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时,一方面是要弄清以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在证明前人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努力地进行探索,为他们所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而不懈努力。
虽然可是人类在航天事业上一直在快速向前发展,但是人类在面对宇宙的浩瀚和难以捉摸时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契克苏勒伯陨石坑;俄罗斯通古拉斯陨石坑……这些活生生的在地球上的例子不正告诉我们:地球的存亡只在一瞬间!
但是现在人类开始了他们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步了!
2005年7月4日下午13时52分(北京时间),美国太空船“深度撞击”号发射的撞击器成功撞向坦普尔一号彗星。这颗由美国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的探测器,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1号“亲密接触”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们姑且暂时不去理会这样的一次撞击究竟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虽然这很重要,事前也肯定做了很多的准备,但是它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远比它所耗费的来得重。
“深度撞击”的成功,使人类对彗星的探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这次的撞击将帮助我们对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有更多了解,并将对探索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水的来源也有重大意义。而且,也为保卫地球免受小行星之类的天体的威胁进行了一次演练。此外,这对人类未来远足外太空,离开蛰居许久的地球家园,前往外太空开辟新的乐土,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而这次的太空实验较之于以前的最大区别是:它不但是一次科学实验,同时也是人类证明自身实力的一次表现。从来都觉得虽然地球是现在人类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体,但是它同时也和其它星球一样是“不堪一击”的,如果宇宙“发怒”那么地球便荡然无存了。这次的撞击是证明了我们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的第一步。撞击器击中彗星的彗核,并在太空中上演了一幕耀眼的“太空焰火”后,这就更加证明了人类的力量。在全球人类一片欢呼中,我想加加林,阿姆斯特朗也会欢呼,即便是那些牺牲在航天事故中的航天员也会欢呼,他们会衷心地希望他们所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可以在真正意义上造福人类。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得不为人类的勇气而感叹。因为“这一撞之前,我们真的不知道将要面临怎样的结果。这一撞之后,不管获得什么,我们都会为崭新的发现欢呼雀跃。”
“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不但“击中”了坦普尔1号彗星,同时也“击中”了全球六十几亿人的心灵:在太空探索的过程中人类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是没有人知道的,但我们要发挥我们人类不懈努力的精神坚持到底。
hope326 发表于 2005-10-15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中山 电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北 发表于 2005-10-1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一等奖:<科学与思想的碰撞> 作者:方炜郁
二等奖:<"深度撞击"带来的思考> 作者:兰桂连
      <撞> 作者:周泳奇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2 13:07 , Processed in 0.09659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