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關於星表的問題有多少類星表

[复制链接]
andy2000a 发表于 2006-3-2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台湾省 中华电信(HiNet)数据中心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有沒有 整理過的資料 如  那些星表有多少星 到多少等  
和其他星表的關係 那一年完成 ..

星表淺談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Astronomy/M.855729369.R/M.988076229.B.html



Tycho-2 Catalogues   -> 依巴羅斯天文測量衛星全名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 ,在1997 年資料集結成冊正式出版- 依巴羅斯與
第谷星表 ﹔結合第谷星表 和地面觀測資料在2000 年2月 另外整理出版恆星總數兩百五十萬多顆 TYC-2  

ps.  第谷和依巴羅斯兩個星表中重複  的恆星只有117130 顆,另外有934907 顆星只 在第谷星表有, 6301 顆星只有依巴羅斯觀測 到,但放入表中的只有2667 顆,在第谷星表 沒有這兩千多顆星是因為太暗了看不到,其他是在某些原因下沒有取得資料的。所以第 谷星表包含了依巴羅斯百分之九十九的恆 星,而非是原先預定的完全涵蓋。
-> www.sec.ntnu.edu.tw/journal/90(241-245)/244/31-36.pdf
 楼主| andy2000a 发表于 2006-3-2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台湾省 中华电信(HiNet)数据中心
find some data

nr.stic.gov.tw/ejournal/nscm/9402/9402-07.pdf
 楼主| andy2000a 发表于 2006-3-21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台湾省 中华电信(HiNet)数据中心
星圖星表資料

石氏星經  公元前四世紀, 由我國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石申著的,載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已失傳

天文圖  南宋時期黃裳(1146-1194)所繪製的〈天文圖〉,是現存最大與星數最多的古星圖

HIP希巴谷星表   希巴谷(Hipparchus,190-120 BC)所製作的。約在西元前130年完成一份包含850 顆恆星,提出劃分恆星亮度為六等,
並率先制定約有1025顆星的星表及星圖。這份星表也已失傳

托勒密星表  托勒密試圖將肉眼可見的恆星都收入他的星表,但實際上只收入了所有亮於 4.5 等的星和少數更暗的星
一直使用了十多個世紀,直到 1252 年 還在翻印出版。 在此之後為了提高精度,對托勒密星表又多次進行了重新觀測,
直到十七世紀後期出現的絕大多數星表中都可以看到托勒密星表的影子。


TYC第谷星表   於1578- 1597 年編制的,收入了 1005 顆恆星,第谷星表是望遠鏡應用於天文領域之前極為精密的一份星表,
恆星位置誤差約 1 角分


Bayer星圖  拜葉(Johann Bayer,1572-1625)是德國一位律師,在一六○三年出版了近代第一份包含南天極的全天星圖
Uranometria。這份星圖包含了49 個星座,其中12 個新的南天的星座分別採用荷蘭航海家季舍(Keyser)與戴赫特曼(De Houtmann)的定義
。拜葉在星圖中第一次採用了「以星座為姓,以希臘字母為名」的恆星命名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魯道夫星表 Rudolphine Tables 1627年出版的

赫維留星圖星表   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Hevelius,1611-1687)出版的星圖Firmamentum,在精確度、便利性、
開創性與影響力各方面,是一份可以與拜葉星圖相匹配的星圖。赫維留是最後一位不用望遠鏡編制星表的天文學家, 據說他的視力極好,
這份星圖還有一個特色,顯示星座的影像(例如天鷹座的老鷹)外貌是由太空中看向地球的觀點來繪製的,所以與一般的星圖左右相反。
這份星圖也引進了11個新的星座,例如盾牌座、小獅座、天貓座、蝎虎座等,其中七個包含在目前全天88 個星座中,仍被使用著。
赫維留星圖採用了哈雷的數據做為南天星圖的依據,使哈雷的南天星圖廣為人知。

哈雷南天星表  十八世紀以前, 還沒有出版過一份像樣的南天星表。 1718 年, 哈雷(Edmond Halley,1656-1742)
發表了他在南大西洋的聖赫勒納島 ( 南緯 15 ° )   觀測的 341 顆南天恆星的位置,為航行在南半球的船隻的天文導航提供了
方便。 這些觀測結果也收入了赫維留星表,令人驚奇的是赫維留用肉眼觀 測的位置與哈雷用望遠鏡得到的結果有相同的精度。 在編制南天星表的過
程中, 通過與托勒密星表的比較,哈雷還發現了天狼、南河三和大角這三顆恆星的自行,證明了恆星並不是靜止不動的。

不列顛星表Historiae CoelestisBritannica  內載暗至 8 等的恆星約 3310 顆, 位置精度為2 角秒平均精度 10秒 查理士二世任命佛萊明史帝為英國第一位皇家天文學家,
佛萊明史帝在格林威治建立天文臺,成為第一任台長,。終於,佛萊明史帝辛勤觀測的結晶在他逝世後,集結成大不列顛星表,在1725年出版,
同時也在1729年出版了星圖Atlas Coelestis。這個星圖星表是使用望遠鏡觀測的第一份星圖星表,包含2,848顆恆星的位置,精準度超越以往,

BD星表又稱波昂星表Bonner Durchmusterung  波德(Johann Bode,1747-1826)是一位自學有成的天文學家,擔任柏林科學院天文臺台長將近40年,在1801年出版了一份有史以來最
大的星圖Uranographia,包含一萬七千顆星。到了十九世紀,德國波昂天文台在台長阿格藍德(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Argelander,1799-
1875)的帶領下,用口徑約7.5 公分的天文望遠鏡,一顆一顆觀測通過當地子午線的星星,一一標記它們的位置與星等。從1852~1859年花了7年的時間,
測量亮度比9.5星等亮的恆星,共記錄了約32萬4千顆恆星的位置與亮度。整個結果在1863年發表 , 平均精度1秒

CoD 星表  阿根廷的科爾多瓦天文台將 BD星表擴展到 -62 °, 1930 年又擴展到南天極。擴展的部分稱為 科爾多瓦星表 簡稱 CoD 星表

AGK1 星表    1867 年在阿格蘭德的提議下,德國天文學會決定編制一份更為精確的星表, 通過國際合作,到 19l0 年,完成了對 BD星表中赤緯
    +80 °~ 2 °,亮於 8 等的 144000 顆恆星的精密測量,稱為德國天文學會星表 AGK1 星表, 後來  ACK1 星表被擴展到南天極。

AGK2  星表   1924 年開始利用照相的方法對AG1星表重新測量, 補充了恆星的自行資料,修訂後的星表稱AGK2 星表。 AGK2 星
  表於 1951-1958 年陸續發表, 共有 183000 顆恆星, 1955 年開始又對AGK2 星表中的星位和自行進行了修訂, 於 1973 年以磁帶的形式發行。

耶魯星表   1887  年在巴黎舉行的第一屆國際天文照相 由 18 個天文台使用相同的天體照相儀分別進行, 極限星等為 1l 等,觀測結果歸算為赤道座標
,但由於工作量巨大,且天體照相儀視場僅有 2 平方度,所以這項工作一 直沒有徹底完成。 1914-1956 年間,美國的耶魯大學使用廣角天體照相儀
對 15 萬顆亮於 9 等的恆星進行了照相測量,測量結果稱為《耶魯星表》

朗道標準星表 UBVRI Photometric Standard Stars 有526 天球赤道星表

黃道星表     紐康在1882年編制的﹐包括1098顆星  

亮星星表 Bright Star Catalogue, 5th Revised Ed. (Hoffleit+, 1991)  全天9110颗 6.5等的亮星的位置

亮星的UBV標準星表 UBV Photometry of Bright Stars(Johnson+ 1966) 全天5000颗亮星


巴納德 (Barnard) 出版暗星雲表  1919年 美國天文學家巴納德 (Barnard) 出版暗星雲表

HD星表Henry Draper Catalogue  哈佛大學天文台於1918~1924年發表的亨利‧德雷伯星表載有 272150顆星的光譜型星表

目視雙星星表 Visual Double Stars in Hipparcos 有 41255 顆

變星總表 GCVS4   General Catalog of Variable Stars 4th



HIP希巴谷斯星表Hipparcos Catalogues  Hipparcos天文觀測衛星觀測極精密地測量了十一萬多顆恆星的距離與亮度有 118218 到12.4等左右,
 極精密地測量它們的距離、光度、質量、大小與年齡

TYC第谷星表  Tycho Catalogues   Hipparcos天文觀測衛星觀測 1993年3月任務結束時,共測量了一百萬多顆恆星的位置與亮度,彙編為第谷星表
有1058320 恆星 約到 11.5等magnitude左右


NZC星表   1940年羅伯遜又編成有3539 顆星的黃道區恆星表﹐簡稱NZC星表。


SAO星表 Smithsonian Star Catalog  美國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在1966年出版史密松星表(Smithsonian Star Catalog,簡稱SAO星表) 載有258997顆星
  11等星的資料, 為滿足用照相 確定人造衛星位置的要求﹐編制了星表

UGC MCG星系表

PPM星表

DM星表


Sky Catalogue 2000.0, 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第一卷共 704 頁,收錄有目視星等亮於 8.0 等的 50000  餘顆恆星
 第2卷共 442 頁,收入了所有愛好者可能觀測到的深空天體,包括 8000 個亮於 8.0 等的雙星和聚星, 500 個目視雙星, 極大亮度亮於
 9.0 等的所有變星, 750 個疏散星團、 120  多個球狀星團及大量的星雲

Messier星表  103 個星體編列成表 ,Charles Messier 法國天文學家。 他在找尋彗星期間, 為了不讓天空中一百多個天體和彗星混淆,
便把那些天體排列成表,這就是梅西爾星雲星團 表,簡稱梅西爾星表或梅氏星表。

NGC2000  包括NGC星表,索引(IC)星表和第二版的索引(IC)星表,共收錄了非恆星天體 13226 個

IC星表  繼NGC星表後,又編錄了5386個 星體,是謂IC星表


RealSky光碟   1940年代, 帕羅瑪山(Mt.Palomar)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 需要暗星的星圖作為參考。因此在美國
國家地理學會的支助下,利用帕羅瑪山口徑48英寸(1.2公尺)史密特望遠鏡進行拍攝。共拍攝了879 個天區,星星暗至
21 星等,約在1970年代完成,結果便是著名的帕羅瑪天文台星空掃描攝影星圖(Palomar Observatory Sky Survey,簡稱POSS),
後來以RealSky 光碟出版, 但是這些攝影星圖只能供天文學家參考,並沒有提供影像中各天體的座標,也沒有提供數量。

導引星表GSC-I   為了哈伯太空望遠鏡的任務需要, 同樣使用史密特望遠鏡,以比較短的曝光時間(20分鐘)
重新拍攝一組星空,獲得一份暗至15 星等的星表,稱為《導引星表》(Guide Star Catalog,簡稱GSC),
約有一千八百萬個星星的座標,足夠哈伯太空望遠鏡導引的需求。《導引星表》目前成為許多電子星圖的基本星圖之一,例如電子
星圖The Sky、Guide等,都收錄《導引星表》,並能以星圖方式呈現在電腦螢幕上。

GSC-II  目前,導引星表研究小組改進影像處理軟體,把星等往暗推至17星等,把星星的數量一舉推到史無前例的 四億三千多萬 ,
稱為《第二代導引星表》(GSC II)。原先的《導引星表》便順理成章的改稱為第一代(GSC I)


TYC-2 第谷二星表  到14等 有250萬顆 後來 1997 年資料集結成冊正式出版- 依巴羅斯與第谷星表﹔結合第谷星表 和地面觀測資料在2000
年2月另外整理出版恆星總數兩百五十萬多顆的第谷二星表(Tycho-2 Catalogues),提供學者做更多的判斷和研究。

海軍天文台星表B1.0 星表 到達21等 有 10億顆星星

美國海軍天文臺A2.0 星表(USNO A2.0 Catalog) 美國海軍天文臺使用精密測量儀器針對所有玻片進行測量並數位化,再加上歐南天文臺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的星空掃描星圖,一共得到5億多顆恆星的數據,稱為美國海軍天文臺A2.0 星表(USNO A2.0 Catalog),
包含在十片CD光碟中,是目前星數最多的星表



ps1.  許多天文臺或研究群也發表各式各樣 的星圖與目錄(常譯為星表),每顆登錄的恆星 都記錄它的座標、光譜等資料,而每個星表又有
自己的編號,例如SAO星表、HD星表、耶魯恆 星視差目錄、視雙星目錄、變星一般目錄、哈伯星系圖錄等。天文觀測者需要確定同一個恆星的
各種名稱與編號,才能與文獻相比較,或與其他觀測者的紀錄一起比較分析。

ps.2 由於電腦的性能,星圖星表已經成為一體的兩面,只要有星表,便能以電子星圖呈現,而且隨時可以增減。星圖星表中的恆星數量已經以
「數億」為單位,容量之大(即使用DVD光碟也需要許多片才能完全儲存)早已超過一般需求。目前市面常用的電子星圖, 例如The Sky、
Guide、Starry Night ⋯⋯仍以第一代《導引星表》、《依巴羅斯星表》與《第谷星表》為主

ps3.  個人電腦上使用星圖一般常見的有 SkyMap 10 ,starryNight pro 5.01 ,  
而 PDA上得 palm 有   planetarium 2.4  可以到 250萬顆星到 11.5等左右的資料而astromist 2.2 也有到 250萬星, 多於 18000 DSO (Deep Sky Object)
至於 PocketPC上也有 pocketstars 5.0  有到 Bright Star Catalog有 9110 brightest stars

ps.4 依巴羅斯天文觀測衛星從一九八九年十一月起到一九九三年三月為止,共測量了一百萬多顆恒星的位置與亮度。
整個觀測計畫分為依巴羅斯任務與第谷(Tycho)任務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兩百多位科學家挑選了十一萬八千顆星,涵蓋了紅矮星、白矮星、巨星、電波星、
X光星、變星與雙星,極精密地測量它們的距離、光度、質量、大小與年齡,藉這些資料以探討星團動力學、恒星物理與星際介質。
第谷任務則是測量一百萬顆恒星的位置與亮度 ,  第谷和依巴羅斯兩個星表中重複的恆星只有117130 顆,另外有934907 顆星只在第谷星表有,
6301 顆星只有依巴羅斯觀測到,但放入表中的只有2667 顆,在第谷星表沒有這兩千多顆星是因為太暗了看不到,其他是在某些原因下沒有取得資料的。
所以第谷星表包含了依巴羅斯百分之九十九的恆星,而非是原先預定的完全涵蓋。歐洲太空總署在1980年代提出一個在太空中精確測量星星位置與亮度的計畫,
在一九八九年把依巴羅斯(Hipparcos)天文觀測衛星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中,它是第一具在太空中專門探測天體位置、距離與亮度的人造衛星 ,
目前依巴羅斯衛星的觀測結果已集結成星表、星圖出版。星表全名是希巴羅斯與第谷星表,而稱為《千禧年星圖》(Millennium Star Atlas)的三冊星圖,
是目前以印刷書面出版的最佳星圖,約包含一百萬顆恆星。

ref1. 星表淺談 / 曉 軍
ref2. 星圖滄桑 / 傅學海
 楼主| andy2000a 发表于 2006-3-21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台湾省 中华电信(HiNet)数据中心
不過 starCalc  說  tyc-2  有到 2500萬   到底 TYC -2 星表是 250萬 還是 2500萬 ?
還有是到多少等星   因為如 planetarium 2.4  or astromist 都是說到 11.5 ~13等有
2.5百萬  顆  但是 TYC 好像只有 1百萬   ..所以 應該是使用 TYC-2 catalog 吧


http://www.dcilab.hinet.net/lcchen/software/starcalc/files_eng.htm

Tycho-2 檔案

包含座標、星等以及兩千五百萬顆星星的自行.本星表分為數個部分其星星在延著天球赤緯的狹窄區域這些檔案可以逐一或組合使用
 楼主| andy2000a 发表于 2006-3-21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台湾省 中华电信(HiNet)数据中心
http://lzq.lamost.org/tycho_abs.htm
henrysting 发表于 2006-11-20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网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happyme 发表于 2006-11-22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工业大学教育网
把一些常用的,有历史意义的星表罗列和介绍一下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

感谢andy2000a找到这么多资料来,这里好多星表我都是第一次听说。
kevinhjt 发表于 2008-3-23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联通
哇,长见识了哟, 很多星表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感谢andy2000a!

另外,我下载了Tycho2星表,有515M, 按照其格式计算了一下,应该有:2,564,572颗星左右. 不包括后来的补充的Supp1_1,supp1_2.

[ 本帖最后由 kevinhjt 于 2008-3-23 10:05 编辑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