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帝国的开拓者----恐龙

[复制链接]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3-2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几千万年前,它们牢牢地统治了平原、高山、河流、湖泊乃至广阔无垠的苍穹,直到今天它们的后裔仍然在与哺乳动物分庭抗礼。
   
   恐龙的起源及其他
   
    恐龙是怎样进化而来的,科学家们在寻找和搜索。一种观点认为,恐龙及现生爬行动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蜴一样的小型动物,名叫“杨氏鳄”,约30厘米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靠捕捉虫子为生,它们的后代明显分出两支,一支是继续吃虫子的真正的蜥蜴,另一支是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其中后者,也就是早期类型的初龙,与恐龙有较为可靠的亲缘关系。那时的初龙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它的代表--植龙吧。只需瞧上植龙一眼,就会明白它的外貌与鳄鱼像极了,同样是铠甲护身,就连头骨上也有鳄鱼一样的坑洼。主要差异是植龙的鼻孔靠近双眼,而鳄鱼的鼻孔位于头的最前端。植龙与鳄鱼一样是肉食动物,而它们的亲族也有演变成植食性动物的,但无论是吃荤的还是吃素的,早期的初龙类动物,身上都长有骨甲,身后都拖着一条粗大有力的尾巴,它能在碧水潭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提高划水的速度,那时的初龙还进一步改变了身体的结构,后肢增长,加粗,成为水中的推进器。逐渐地,腿移到了身体下方。腿的位置变动和后腿的加长,对这类动物取得生存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气候变得更加干燥了,这些动物被迫移往陆地上生活,感觉到长短不齐的四条腿走起路来特别别扭,于是改用两条后腿行走。长而粗大的尾巴这时正好起到平衡身体前部重量的作用。由于姿态的改变,它们的步幅加大了,运动速度也提高了许多,这是向恐龙演变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不过,在早期的初龙类动物身体条件尚不完善,还不太适应陆地生活的时候,其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水中,以免受到别的动物的惊扰。一旦身体结构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龙便出现了!这类新的,富有生气的动物在陆地上向似哺乳动物发起了进攻。
    据信,恐龙的直系祖先当是派克鳄及其亲族们。派克鳄是一类小型的初龙,约60厘米到100厘米长,由更早的半水生动物进化而来,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长着一双较前腿稍微长些的后腿。晃眼一看,它像两条腿跑动的小恐龙。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它还是四条腿行走的动物,偶尔才用两条后腿奔跑。派克鳄与大型似哺乳动物-犬颌兽生活在同一时期,当遇到危险时,会很快跑开,而它自身也是一种肉食动物,那双后腿能帮助它追捕猎物。久而久之,派克鳄及其亲族们进化成了恐龙。
本文摘自《电脑迷》20073月上光盘


[ 本帖最后由 水星人 于 2007-3-2 11:34 编辑 ]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3-2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恐龙”名字的来历
    创立“恐龙”这一名词的是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1804-1892)。他是一位杰出的古生物学家,有关中生代爬行动物方面的知识达到了相当渊博的程度,在当时无人能与其匹敌。
1841年欧文对英国的古爬行动物化石做了总结性的研究,他独具慧眼地发现其中的禽龙,巨齿龙和林龙相当特别。这些动物不仅体形巨大,而且肢体和脚爪有些像大象一样的厚皮哺乳动物,也就是说腿呈呈柱状,由躯干两侧直接向下方伸出。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情形不同。其它爬行动物的四肢是先向躯干两侧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向下,运行时腹部贴着地面,一副匍匐前进的样子。禽龙等动物的柱状肢体因位于躯干之下,便支撑躯体离开了地面,能自如地在陆地上行走,奔跑,甚至跳跃。因此,欧文感到很有必要给这类新识别出的古生物类型取一个名字,以便与其它类似动物相区别。他把希腊字Dinos和Sauros组合起来,于是“恐怖的蜥蜴”一词便随之诞生了,我国科学家则把它简捷地翻译为“恐龙”。

中国最早被命名的恐龙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产地之一,中国的恐龙化石发现地遍及东西南北。云南、四川、山东、内蒙、新疆等地都以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与这些恐龙大省相比,黑龙江简直有点儿“默默无闻”了。可是你知道吗?中国最早被科学地命名的恐龙化石却正是发现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畔的一个小渔村附近,这个小渔村就是嘉荫县的渔亮子。
    由于黑龙江水的长期侵蚀,沿江两岸的地层不断地被剥蚀,里面埋藏的恐龙化石就不断地被冲刷出来,暴露在江边的河滩上。当地的渔民发现了这些化石后非常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粗大的动物骨骼。消息不迳而走,被对岸的俄国军官听到了,就前来调查并采集化石。最初,俄国人把这些大化石骨头误认为是猛犸象,而且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俄国地质学家被这一报道所吸引,从1915年至1917年连续到我国进行了三年的大规模考察和发掘,采集到一批恐龙化石。他们把采到的化石进行了修理,并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模型,把这些化石装架起来,陈列到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研究认定,这是一种鸭嘴龙,高4.5米,长约8米,俄国地质学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
    嘉荫出土的这些满洲龙化石颜色大多是深褐色或黑色,埋藏在砾岩中,石化程度很高,质地坚硬,黝黑发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含化石的砾石层是含油层位,因此地下的石油长期浸泡化石的缘故。
    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一类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它们那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构成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装置,足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它们前肢短小,自由地悬在身体上部,可以用来抓取树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一张偏平的鸭子似的嘴,嘴里长着数百颗小牙齿。这些牙齿呈棱柱形,牙根细长,一层层地镶嵌排列着。这样,当上层牙齿磨蚀殆尽,下层的牙齿就长上来补充。因此,鸭嘴龙就有了能够自我修复和更新零件的用于研磨粗纤维性食物的高效器官,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地球上柔软的蕨类植物已经衰落,而多粗纤维的、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经开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优势类群。
    嘉荫县不仅出土了属于鸭嘴龙的满洲龙化石,还发现了似鸟龙化石和大量的植物化石。对这一生物群落的研究和分析表明,现在如此寒冷的黑龙江畔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密繁盛,气候条件与现代的海南岛差不多。
    令每一个中国人深感遗憾的是,中国出土的第一条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并没有被珍藏在中国。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学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在那条恐龙的附近又找到了新的恐龙化石地点,发掘出了一批新的满洲龙化石。这些化石现在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等科普场所里,正在向观众讲述着6500万年前的故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3-2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最先发现恐龙的人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3-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最早发现在中国的恐龙化石
   
1902年,沙俄的一位上校在黑龙江南岸从中国渔民手中获得一些巨大的动物化石,开始时被误认为西伯利亚猛象化石,后经在同一化石出土地点的数年研究和发掘,终于组成了一具完整的鸭嘴龙化石骨架,考古界称之为“满洲龙”。该恐龙化石骨架现仍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央地质委员会博物馆内。从嘉荫发掘的恐龙化石至今已组装成 10 具恐龙化石骨架,分别陈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长春地质学院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等地。
1978年,当时的恐龙化石发掘地被有关单位命名为嘉荫龙骨山。龙骨山因埋藏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而蜚声中外。经全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研究鉴定,出土的恐龙属鸭嘴龙亚种,繁衍时代为晚白垩纪中晚期。此外,该地晚白垩纪地质剖面完整,层序清楚,在含恐龙化石层位之下的细砂岩、粉砂岩、页岩、油质岩中发现丰富的被子植物、腹足类、介形虫、叶肢介及鱼类化石,填补了我国晚白垩纪植物发展史上的空白。因此,对于研究我国晚白垩纪古地理、古气候及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据我省地质矿产局专家介绍:黑龙江省嘉荫县恐龙化石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爬行动物化石。其出土的确切位置是:嘉荫县城南西 9 公里处,渔亮子——小滚子沟之间。这里也是我国发现最早,并经科学记录的恐龙发掘地。因此,嘉荫县恐龙有着“神州第一龙”的美誉。

最早发现在中国的恐龙化石

最早发现在中国的恐龙化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3-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恐龙化石发现的“拍案惊奇”
  
最后的晚餐
印度曾在中生代地层里挖出两个大爬行动物的完整骨架,它们是植龙类成员,植龙不是恐龙,而是一种像鳄鱼的已绝灭动物。发现植龙化石并不稀奇,令人惊异的是,在两条植龙的腹部位置竟各有一只早期的两足行走的小恐龙的化石(长约1。3米)。化石相当完整,只是头骨十分破碎。
古生物学家分析,2亿年前的某一天,两只小恐龙结伴来到河边觅食或饮水,突然从河里窜出两条巨大的植龙,把它们一口一个囫囵吞下肚去。令人费解的是,两条植龙吞食了小恐龙后,还没来得及消化,竟双双命丧黄泉了。它们不像是被更厉害的动物杀死的,也不像死于什么自然灾变事件,因为它们死得非常平静安祥。莫非那两只小恐龙是剧毒动物?对此,无人能解释。
荒漠中的哀号
在内蒙古的巴音满都呼发现了两窝12个甲龙的幼仔骨胳化石,只见它们卷缩着身体,紧相偎依在一起。它们的身子有的朝前,有的朝后,有的大张着口,有的抬头张望。神态恐惧绝望,其状非常凄惨。
经研究,这些恐龙是白垩纪晚期土地沙漠化的牺牲品,它们是在铺天盖地的大沙暴中被集体活埋的。
生死决斗 同归于尽
1971年,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发现了一组正在格斗,厮杀的恐龙化石。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化石出土时,两只恐龙紧紧缠绕在一起,打得难分难解。格斗的一方为吃植物的原角龙,另一方为吃肉的快盗龙。它们大小相似,身长都在2米左右。原角龙坚硬的带甲的头似乎已经撞进了快盗龙的胸膛,它的鹦鹉嘴还咬住了快盗龙的一只前肢。快盗龙用一双前爪死死抓住原角龙的两颊,一只长着可怕的钩爪的后腿蹬着原角龙的腹部,另一只后脚抓着原角龙的脖子。就这样,它们都受了重伤,却都不肯松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死的时候仍然保持了格斗的姿态,慢慢被黄沙所掩盖。
谁是杀害圆顶龙的凶手
美国的怀俄明州曾发现过一只圆顶龙的支离破碎的骨胳化石,同时还发现了几类食肉龙的断牙,圆顶龙的骨胳上还可以看到深深的牙痕。
断牙经专家鉴定是属于三种恐龙的:异龙,角鼻龙和嗜鸟龙。角鼻龙是大型食肉恐龙,但它是食腐动物,没有杀死圆顶龙的能力;嗜鸟龙是一类小型的食肉龙,很像今天的野狗,专以别人吃剩的残骨剩肉为食,它也没杀死圆顶龙的能力。最后,专家把目光放到了异龙的身上。异龙是侏罗纪时有名的“冷血杀手”,是大型的猛食性食肉恐龙。显然,这家伙才是杀害圆顶龙的元凶。
案情已基本明了。先是一只异龙把圆顶龙咬死,饱餐一顿后走了。跟着几只角鼻龙上前会餐,大吃一顿后也走了,最后早就守候在一旁的嗜鸟龙一拥而上,你争我抢,把骨头上的残肉啃个精光。不久,附近洪水暴发,泥沙俱下,圆顶龙的散乱遗骨被埋在泥沙之下,千百万年后变成了化石。
谁咬了鸭嘴龙一口
美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一具鸭嘴龙化石的尾椎缺了一大块,经仔细研究后才弄清楚,缺的那块是鸭嘴龙在世的时候,被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咬掉的。然而,这一口并未使鸭嘴龙丧命,后来不仅养好了伤且活了很久才“寿终正枕”。因为古生物学家发现被咬的骨头处有再生的现象。那到底是谁咬了鸭嘴龙一口呢?
古生物学家认为,从这一口的尺寸来看,“犯罪嫌疑人”非霸王龙莫属。当年,只有此肉食动物的嘴巴才有这么大,这么利害。研究者还在伤残的椎骨上发现了清晰的齿痕,它与霸王龙的大牙正好吻合。化石显示,霸王龙看准了一只成年鸭嘴龙紧追不舍,追上之后狠咬一口,只可惜没咬住要害处。这也说明,霸王龙同今天地球上的食肉动物一样,不是每次捕猎都能得手的。
霸王龙可能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目击者
不久前,古生物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了一只霸王龙的脚印化石。这只脚印长91厘米,宽61厘米,深30厘米。从脚印看,这只霸王龙的个头不算大,体重大约在5吨左右。
这只霸王龙脚印化石发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距含铱层很近。含铱层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形成的一层薄薄的粘土层,它被认为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第三纪的分界线。脚印化石在含铱层之下37厘米处,专家认为这段距离相当于不到1000年的时间。这等于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灾难发生时,还有恐龙活在世上。新墨西哥州的霸王龙脚印化石的出土表明,确有一些恐龙是被小行星“杀害”的。它们无疑是灾星降临的目击者,不过,当时恐龙家族毕竟已是“人丁稀疏”,大势不再了。
正在孵蛋的恐龙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在蒙古戈壁大沙漠中,发现一具保存非常完整的小型食肉龙的化石骨架。发现时它正坐在窝上,窝中有15个恐龙蛋化石。
这只有点像鸵鸟的恐龙,双腿微曲,两个短小的前肢叉开并伸向后方,就像正在坐窝孵蛋的母鸡或鸵鸟那样。因此,专家们断言,7000万年-8000万年前,当这只恐龙正在孵蛋的时候,突遭厄运,被沙暴活活埋葬。
以前,恐龙学者倾向于认为,恐龙蛋靠阳光的温暖自然孵化,雌恐龙并不像鸟那样用自己的体温去孵蛋。这一化石的发现,用事实证明了,有些恐龙是亲自孵蛋的,这类恐龙有可能是体型小的那种。大型恐龙是否也坐窝,目前尚无证据。大型恐龙若自己孵蛋,那会把蛋压碎的。所以,它们可能还是让蛋在阳光下自然孵化的。
窃贼之死
1923年,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了一具窃蛋龙的化石骨架。出土时,这只恐龙正躺在一堆恐龙蛋上,头骨已经破碎。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蛋是原角龙的,那么显然窃蛋龙是在偷蛋时死于非命的。
研究人员估计,当年这家伙正在别人的窝里狼吞虎咽地大吃恐龙蛋时,主人---一只成年的原角龙突然外出归来。当它看到窃蛋龙竟敢偷吃自己下的蛋时,顿时火冒三丈,猛扑上去,一脚踩碎了窃蛋龙的脑袋。
(最近,古生物学家找到一些证据,证明窃蛋龙并不是偷吃别的恐龙的蛋的凶手。)
它是凶手吗?
云南发现了一组罕见的恐龙化石,化石显示,一只食肉龙正死死咬住一只植食龙的尾巴,。起初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食肉龙捕杀植食龙的“罪证”。但在进一步清理和研究化石时,研究者却没有发现一点争斗的痕迹,好像那只植食龙对别人正在啃它身上的肉毫无知觉,毫无反应。它如此麻木,令人奇怪。
鉴于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只好重新“审理此案”。最后的结论是,这只食肉龙并非是杀死植食龙的凶手。事实上,植食龙已死亡多日,那只食肉龙觅食从此经过发现了它,于是便大吃起来,谁料正吃得香的时候突遭天劫。
鱼龙正在生仔
在德国的霍尔茨马登,曾发现一件化石。化石显示一只鱼龙妈妈正在产仔,只见在母鱼龙的身体,一只小鱼龙正在出生,它的尾巴已经生出来了,可是脑袋还在妈妈的体内。
这一化石说明,鱼龙是直接把幼仔生在水里的,它不像其它爬行动物是产卵的,而且还要把卵产在陆地上。鱼龙的身体笨重,到陆地上产卵是不可能的了。但它解决了繁殖后代的问题。它把卵放在体内孵化,然后直接生出小鱼龙。小鱼龙出生后,要在妈妈的保护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可以自立了才独自生活。以前科学家对鱼龙的繁殖问题很是纳闷,原来这纯属杞人忧天。
远古杀手的脚印
1938年,科学家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组恐龙足迹化石。足印有两种,其中一种有点像大象的脚印,那是恐龙巨人雷龙踩的;另一种是三趾的食肉龙踩的,从脚印看,它的个子比雷龙小得多,可能是这一带常见的大型食肉龙-异龙,它是侏罗纪凶猛的杀手。
脚印显示,1。35亿年前,当一只雷龙从湖畔潮湿的泥地上走过后,一只异龙紧随其后跟踪而至,它的企图是显而易见的。可惜,脚印在延续了一段距离之后就突然中断了,不知雷龙最终是否逃脱了异龙的追杀?
一亿年前的寄生蛋
1995年,在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出土了一窝令人吃惊的古怪恐龙蛋。在这窝蛋的最上面是一个形状奇特的巨蛋,蛋形扁圆,呈铁饼状,直径55厘米,扁厚20厘米,蛋壳最薄处9毫米。蛋的上方有一破洞,据发现人推测,此洞为小恐龙的爬出口。在这枚巨蛋的下方约有10多枚小蛋,蛋形与大蛋不同,是长形蛋,样子有点像玉米棒子,长20厘米,宽9厘米,最下层的蛋已被压成碎片。
专家认为,这枚巨蛋属寄生蛋,是某种恐龙趁窝主不在时偷偷下到窝里的。下蛋的是什么恐龙,目前无人知晓。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3-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著名的恐龙公墓
   
在世界一些地方,发现了恐龙的公墓,即大量恐龙遗骸集中埋在一处。墓中的恐龙常常仅一种,有时则有多种。恐龙公墓往往是恐龙生前突然遭遇某些自然灾难而被迅速埋葬形成的。因尸骨埋得快,所以墓中常保存有非常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化石骨架。恐龙墓很少,所以一经发现,立即就会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恐龙墓是恐龙留给今天的最有价值的“遗产”之一。
比利时伯尼萨特禽龙墓
比利时伯尼萨特有个煤矿,1877年至1878年间,矿工在地层深处挖掘坑道时,发现了一些巨大的动物的骨胳化石。经比利时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鉴定,属植食恐龙-禽龙的化石。
在煤矿里发现恐龙化石已经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了,更令人惊奇的是,禽龙的数量很多,竟有39只!其中有许多骨架保存得相当完整。人们花了三年的功夫,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些化石从地下挖出,然后送到博物馆进行研究。
后经科学家研究,推测禽龙墓是这样形成的:
1亿4千万年前,伯尼萨特地方曾经有一个又深又陡的峡谷。生活在附近的禽龙,有时会被突发的山洪冲下深谷摔死并被沉积物掩盖,然后变成化石。这些禽龙不是在同一时间跌进峡谷的,所以它们死亡的时间不同。这个公墓是经过较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
加拿大阿尔伯达尖角龙群葬墓
1985年在加拿大的“恐龙之乡”阿尔伯达一个地方,竟有数百只尖角龙(角龙的一种)的骨胳化石埋在一处,其中各个年龄段的尖角龙都有。它们是同时死亡并被埋葬的。在白垩纪末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使这么多恐龙同时遇难?
一些古生物学家分析:8000万年前,一大群尖角龙扶老携幼,浩浩荡荡向远方迁徙,去寻找新的食源。谁知在它们过河的时候,山洪突然暴发,河水水位猛涨,波涛翻滚咆哮,一泻千里。尖角龙惊恐万分,你推我挤,互相相踩踏,许多弱者被淹死在河中,并很快为泥沙掩盖,千百万年后变成了化石。
这种情况在今天的地球上并不鲜见。1984年,加拿大魁北克就发生过4000只驯鹿淹死在洪水突发的河流之中的事,其状惨不忍睹。
美国古斯特的腔骨龙墓
1947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个叫古斯特的农场,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恐龙化石"万龙坑",里面竟有数百只腔骨龙化石骨架,它们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
这些腔骨龙有上了年纪的,也有年轻和年幼的,它们显然是一个群体(腔骨龙过的是集体生活)。它们是同时死亡并被埋葬在古斯特这地方的,一定是某种突发性灾难(例如洪水)使这些恐龙死于非命的。
中国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墓
1977年,在自贡市郊的大山铺发现了一个化石点,面积约17000平方米,现发掘了不到1/6的面积,出土了大量的侏罗纪中期的恐龙类及其它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因而大山铺就有了“恐龙墓”之称。
大山铺恐龙墓不是只有一种恐龙,而是有多种恐龙,还有其它动物。恐龙中以蜥脚类为主,也有鸟脚类,肉食龙和剑龙。其它动物有鱼类,龟鳖类,蛇颈龙,翼龙及鳄类等。这些动物的化石骨胳有完整的,有零散的,它们重叠堆积,交错横陈在一起。这个"墓"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动物的尸体多数是从别的地方被水"搬"到埋藏之地的,但搬动的距离不是很远,否则就不会有较完好的化石骨架了。
关于这个恐龙墓的形成原因,学者们认为可能是这样的:1。6亿年前,大山铺一带生活着大量的恐龙及共生的动物。当时出现了干燥炎热的天气,生活环境变得非常恶劣,缺水少食,致使恐龙大量死亡。久旱之后往往是洪灾,洪水一来,恐龙的尸体就被冲到一个相对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这个地方就是大山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3-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恐龙是冷血动物吗?
   
恐龙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目前生物学家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都是根据当前地球上动物的现状分析的。
持冷血(变温)动物观点的学者主要的根据是,恐龙和现在爬行动物一样,属于比较低等的动物,鳄鱼、青蛙、蛇都是典型的冷血动物。这些动物的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升降,可以节省体能的消耗,不需要有强有力的心脏维持血液循环,也不需要皮肤上有汗腺,遇到高温时排汗,用来保持身体各部分恒定的温度。大部分冷血动物都有“冬眠”的特性,找一个温度适宜的洞穴,防止体温降到0℃以下,不然它要冻僵死掉。
主张恐龙是“冷血动物说”的学者遇到了麻烦。是啊,难道恐龙也要“冬眠”吗?那么庞大的身躯躲到哪里安身呢?冬眠期间的安全问题怎么解决?如果不“冬眠”。寒冷的冬季是冷血动物难熬的季节啊,恐龙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冬季呢?另外,即使是冷血动物,体温过高或过低时,都缺乏活力,比如鳄鱼在35℃左右温度时才能活动自如。它们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最佳温度呢?主要是晒太阳,从阳光中获取能量,体温逐渐升至35℃左右。
那么,庞大的恐龙依靠什么达到最佳温度呢?如果也依靠晒太阳,则很难自圆其说,经推测最重恐龙达80吨重,如此庞然大物,依靠晒太阳升温,必须不断转动巨大身躯,晒完一面再晒另一面,简直无法想象!何况恐龙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吃食物,食量非常大,总不能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啊!
因此,另一些学者提出恐龙是“温血动物”,体温恒定,就像现在的大象。根据进化论学说,有一种恐龙是飞鸟的祖先。要知道恐龙也下蛋,和鸟一样,最近挖掘恐龙化石发现有软组织羽毛的痕迹,而鸟类都是温血动物,体温恒定,羽毛是为了御寒。这种学说似乎也有道理。
可是“温血动物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仍是恐龙巨大身躯引起的难题,是啊,最大恐龙身高9米以上,身长20米以上,重量达80吨,需要一颗多么硕大的心脏啊!才能推动如此大量的血液,维持血液循环满足身体各部位的需求啊!即使是最简单的恐龙血液循环系统,一经画出,立即被人们断然否决,动物界绝不可能有如此威力的心脏能为其供血。
“温血动物说”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血压”问题。长颈鹿吸引了科学家,因为长颈鹿能将自己的脑袋举到离地4.5米高度,又能低头喝水,这必须有一套特殊的供血系统。因为我们有这样经验,久蹲在地猛的站起来,往往眼发黑,头发晕,就是心脏供头部血液不及时引起的。长颈鹿能将血液压到离地4.5米高处的头部,其血压是人类的2~3倍,心脏既大又厚,泵血有力,可直接送到高处。有趣的是,当它低头至地面时,颈动脉的“阀门”会自动调节血量,保持低头时头部血压的稳定,因而长颈鹿既不会出现“脑缺血”,也不会发生“脑溢血”。
问题回到恐龙身上,恐龙身高达9米,比起长颈鹿还要高一倍,需要多高的血压?需要什么样的动脉“阀门”?简直难坏了生物学家。至今“温血动物说”的科学家也无法解释:恐龙到底是如何保持“恒温”的?
恐龙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至今仍无定论。谁也无法自圆其说,但是这个课题十分重要,对于恐龙的生活和灭绝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人们正在等待,希望能揭开这一“自然之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ang8889116 发表于 2007-3-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 电信
我觉得木有意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3-2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恐龙的分类
   
恐龙分为两大目:蜥臀目和鸟臀目 。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腰带的结构。 "Saurischian" (蜥臀目)的意思是 " 类似蜥蜴的腰带 " ,
"ornithischian" (鸟臀目)的意思是 " 类似鸟类的腰带 " 。
鸟臀目 恐龙是食草动物。它们的皮肤下面常有骨板,牙齿前面有喙状的骨骼。它们分为四个亚目:
鸟脚亚目,包括禽龙和棱齿龙。这些恐龙的鼎盛期比其它恐龙更长。
剑龙亚目,背上的骨板是其主要特征。
甲龙亚目,包括包头龙、结节龙和古伊犁龙,大多体格强健,四肢短小粗壮,从而令身体贴近地面。
角龙亚目,生存于白垩纪中期较短的一段时期,包括三角龙。
蜥臀目 恐龙包括体型最大和最凶猛的恐龙。它们分为三个亚目:
原蜥脚亚目,如板龙,出现于大约两亿两千万年前,灭绝于侏罗纪早期。
蜥脚亚目,恐龙中的巨兽,包括极龙和梁龙,前者直立起来的身高可达 17 米,后者是有史以来最长的陆地动物。
脚亚目,唯一的食肉恐龙,包括暴龙、恐爪龙和似鸟龙。
恐龙(Dinosaurs)
  蜥臀目(Saurischia)
    兽足目(theropods)
    蜥脚目(sauropodomorphs)
    兽足亚目(Theropods)
    肉食龙次目
        玻玻龙科
        巨齿龙科
        棘龙科
        霸王龙科
    虚骨龙次目
        包斗龙科
        西格龙科
        虚骨龙科
        似鸟龙科
    恐手龙次目
        驰龙科
    杂项兽足次目
    蜥脚亚目(Sauropodomorphs)
        原蜥脚超科
        槽齿龙科
        板龙科
        蜥脚超科
        棒齿蜥龙科
        勺状蜥龙科

鸟臀目(Ornithischia)
    剑龙亚目(Stegosaurs)
    剑龙科
    腿龙科
    甲龙亚目(Ankylosaurs)
    结节龙科
    棘铠龙科
    尘龙科
    鸟脚亚目(Ornithopods)
    禽龙科
    棱尺龙科
    畸齿龙科
    鹦鹉嘴龙科
    鸭嘴龙科
    肿头龙亚目(Pachycephalosaurs)
    肿头龙科
    角龙亚目(Ceratopsians)
    原角龙科
    角龙科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ang8889116 发表于 2007-3-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 电信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13 14:03 , Processed in 0.17996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