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转载]南大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复制链接]
zzjloveit 发表于 2007-3-2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无锡市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转载小百合上的,呵呵。他这个也是转载的,里面我们系中青年四大天王的名字都出现了。
我校摘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南京大学主页
http://www.nju.edu.cn/cps/site/NJU/nju/nju.htm,2月27日



在2月27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南京大学喜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同时,南大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据介绍,自1998 至2005年间,除了2002年和2003年评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外,其余年份

均空缺。今年,全国共评出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分别是:南京大学物理系闵乃本院士,朱

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

用》与香港大学化学系支志明院士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支志明

院士也是南京大学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南大的这一获奖成果《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构建了介电体超晶

格中电磁波、弹性波、极化激元波传播与激发的理论体系,发展了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

计方法和制备技术,发现了一批新的物理效应,并研制成相关器件原型。这一研究成果从

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

,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这一成果拓展了人们对微结构材料的认识,展

示了介电体超晶格在光电子领域诱人的应用前景。



(宣传部 科技处)





闵乃本团队:“冷板凳”,一坐十九年

2007年02月28日 08:05: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1986年至2005年,整整19年,他们埋头于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和挫折,毫不计较回报;他们不断追求和创新,使一个冷门学科发展成了热门领域。他们

让国外同行肃然起敬,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国科学家引领了世界最先进水平。

    2月27日,空缺了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发给了这群甘于寂寞的中国科学家—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实验室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等5位教授。

    “彷徨、得不到要领的时候是最痛苦的,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过放弃”

    尽管1984年发现准晶,掀起了准晶研究热,但1986年,闵乃本教授的研究组将准晶概

念导入介电体超晶格时,并不被看好。

    当时这是个冷门,有些科学家认为,准位相匹配材料研究只能发表一些论文,不能作

出应用性成果。到1990年,研究组建立了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其有重大应用前景,

但直到相关论文在美国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国内外对此仍然没有太大反应。

    “开始心里不是滋味,后来想通了,一个理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没有实验的验证是

不行的。”闵乃本说。

    要用实验验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的制备技术。研究组下定决

心,要攻克这个难题。之后的两年时间,研究组的科学家们没日没夜地扑在实验室里,做

了无数试验,想了各种办法,却都以失败告终。

    闵乃本把这个阶段,看成是科研中最难的一关,“彷徨、得不到要领的时候是最痛苦

的,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过放弃。”一个实验失败,从头再来;一个方法失效,就再用另

一种方法。

    屡败屡战了几年,幸运女神终于来敲门了。

    1992年,闵乃本教授在香港作学术访问。一有空,他就泡在图书馆里,查看各种学术

资料。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闵乃本在一本学术杂志上看到日本科学家的一篇文章,谈到将

半导体平面工艺运用于光波导领域。仿佛是灵光一闪,闵乃本得到一个启发:在介电体超

晶格研究中,是否也可以借用这个方法?他立刻将文章传真回实验室,祝世宁教授敏感地

抓住了这个启发点。

    1995年,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祝世宁教授借用半导体平面工艺,成功制备出准

周期介电体超晶格。1997年,研究组在准周期超晶格中,高效地同时实现了两个光参量过

程,直接地得到三倍频,同时还得到了二倍频。这不仅验证了他们先前提出的理论,还实

现了多波长激光的同时输出。这是自1984年准晶发现以来,准周期结构实用化的一个成功

范例。

    此成果立刻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院校教授纷纷介入,国外的

一些高科技企业也开始进行研究。发表研究组论文的美国《科学》杂志,在当期专门介绍

了这一工作。光电子产业界著名杂志《laser focus world》评价称:“这一全新的研究成

果确立了准周期结构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可能的重要应用。”

    “只是埋头做下去,越做越有兴趣”

    准位相匹配材料研究终于转变为热门领域,在此之前,闵乃本和他的研究组已经坐了

十多年的冷板凳。

    论文发表了,研究变热了,不少人觉得,闵乃本可以把接下来的课题扔给应用界,安

享现有成果了。但闵乃本和他的团队选择了继续钻研。“理论的提出,需要由实验验证,

得到验证后,不再多花点时间将它的用处演示出来,是很难吸引应用界关注的。”闵乃本

表示,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产学研链接还不完善,我们必须把全新原型器件研制出来

,才可能得到应用界、工业界的关注。 “我们要多走一步,让大家看明白”。

    这一步,一走走了8年。2005年,研究组将基础研究成果与全固态激光器技术相结合,

研制成功全固态、超晶格、红绿蓝三基色和白色激光器。2005年出版的光学领域有重要影

响的国际学术刊物《光学进展》评价称:“这是彩色激光显示的重要目标”。

    很多人问闵乃本和他的研究组,在坐冷板凳的时候,在科研没有突破的艰难时候,有

没有想过放弃;有没有想过,可能经过很多年努力最后未必会出成果?

    闵乃本说:“科研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的课题设想不是从天上掉下

的,是有继承的,我们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这个领域里应该有很多的东西可以挖掘

。”

    “真正的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闵乃本说,“科学研究不能以功利为目的,当我们

设想介电体超晶格这个研究系统的时候,根本没有预想到今天的这些成果,只是埋头做下

去,越做越有兴趣。我们相信,真正的科学,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定会对人类有贡献。”



    “做科学工作是自讨苦吃。”闵乃本的这句话得到了整个团队的认同。19年里,没有

钟点,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研究人员一有时间就自觉地泡在实验室里。“真正的科学工

作者会对科学入迷,入迷之后他内心的充实感是其他人无法体会的。入迷的科学工作者才

能坐冷板凳,才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我们的团队就是这样的。”闵乃本说。

    “对于这样一个成功,我最想强调的是团队贡献”

    祝世宁说:“一个科研组可以持续几十年。一是学术上,科研题目本身有吸引力,二

是这个团队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在研究上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发展,才有1加1大于2的凝聚

力。”

    “这个项目从1986年做到2005年,经历了19年时间。这19年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也不是我们得奖的5个人能够完成的,还有很多人,他们也花了很多的心血。对于这样一个

成功,我最想强调的是团队贡献。”采访中,闵乃本还不断地提起陈延峰、王振林、王慧

田、何京良等教授的名字,并一直在强调“团队”这个词。

    要建立一个协作团结的团队,闵乃本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为把培养的学生留在研究团

队里,闵乃本特别注重学生的工作。“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工作,在成果表达方面,比如署

名,他们就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形成和谐集体,增加凝聚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出国热。国内高校的工资与国外相差几十倍,科研条件也跟国

外不能比。但闵乃本一直鼓励研究者走出去,“我提倡学生留下来工作两三年,然后以专

家身份出去,到国外有名的研究组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这样能使团队思想活跃”。在闵

乃本的研究组里,几乎每个人都在欧美等国待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国内继续坐冷板凳



    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和研究条件?

    为了让研究者安心科研,闵乃本想方设法根据研究者的工作成果,为他们争取奖励。

在一次由南京开往北京的火车上,闵乃本偶遇了企业家吴思伟先生。经过一番攀谈之后,

吴先生不求任何回报地拿出一笔资金作为研究组的奖研金,获得奖研金的研究人员,每个

月能得到1000元的资助。这笔奖研金,对当时的研究人员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陆延青在国外的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工作了五六年,带回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在谈到自

己回国的理由时他说:“闵老师在团队建设时注重理工融合的拓展。我是从南京大学毕业

后,有段时间去了美国一家高科技公司,从事实际研究开发生产工作。这种从理往工的转

变,通过双向互动,可以使研究室在保持大方向的同时,不断往外拓展。我之所以回国,

既有闵老师的个人魅力影响,也是出于对南大的感情。” (记者 林蔚)



19年微观世界里的创新人生
——写在“介电体超晶格”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际
本报记者 姜圣瑜 庾康 陈晓春



  昨天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以及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

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成果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至此,这

个时常空缺的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最高荣誉的奖项,终因这项原始创新性成果而众望所

归。
  奇妙的介电体超晶格
  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是这样的奇妙,有着不同的物质形态和各式各样的物理性质。可

是,这样的千变万化却来源于物质形式多样的微观结构。一样的水分子,可以呈现出雪花

、冰川和流水;一样的碳原子,只要位置稍稍变化,竟有松软如石墨与坚硬似金刚石的天

壤之别。为什么微观结构和尺度会有这样的魔力?有没有可能按照人类的意志来设计材料

的结构与性质?这一直是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孜孜以求的问题……科学家们把组成固

体材料的结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在空间形成的有规则的结构叫晶格,然而,想人

工直接在晶格中调整粒子的位置以得到新材料,在技术上却有着极大的困难。
  上世纪80年代初,闵乃本等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介电体材料中,把晶格放大10

00倍,变成“超晶格”,在微米至亚微米这样一个与物质的光学、声学等性质密切相关的

尺度下,通过各种巧妙的微加工微处理技术来设计物质的结构,从而开发出新材料、发现

新性能,探索新用途。
  所谓介电体,通俗讲就是不导电的绝缘体,而“超晶格”只不过是一种 “超大”千倍

的“晶格”而已。可是这样的尺度“超大”,却给了物理学家极大的自由度去设计去调控

去建构各种各样的新颖“人工微结构材料”,从而产生出许多自然界没有的奇妙物性。介

电体超晶格的概念引入和技术突破,如同给晶体物理学家的想象和创新插上了一对翅膀。


  19年磨一剑
  从理论的提出,到成果获奖,整整花了19年。
  19年,闵乃本和他的弟子们甘于寂寞,甘坐冷板凳,开始了最富色彩的物理创作人生


  19年,没有人规定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但每一位成员吃完晚饭都会自觉地

赶到实验室,常常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
  晶体生长时间比较长,有时候需要24小时观察,他们一刻也不离开,就像看护自己的

婴儿一样守护晶体,很多实验有些测量一测就要几天,都需要人来看守。
  朱永元当年进入闵先生课题组后,不得不和在苏州工作的爱人分居两地,一分就是8年

。这8年间,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做研究,甚至常睡在实验室里,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个时

候,实验室就是我的家。”
  “做科研苦,尤其在没有突破的时候非常痛苦。但入了迷以后就乐在其中,一旦理论

结果或科学预言被实验证实了,这种成功的喜悦是其他人不能体会到的。”这是闵乃本院

士对苦与乐的观点。
  1996年,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课题组制备出了同时能出两种颜色激光的准周期介电

体超晶格,并成功地用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理论。如果在发达国家,这样就可以收兵,并申

报重大科研成果奖了;然而,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又坚持了9年。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闵乃本想得更多、更远。他说:“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的

基础研究成果如果不再花一点时间将它演示出来,就不能吸引工业界或应用界的关注。我

们处在发展中国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再往前走几步,这样才能被产业界认识,使这些成

果早日对人类、对我们的国家有所贡献。”
  团队智慧的结晶
  “介电体超晶格项目获奖,是一个团队共同智慧的结晶”。这是闵乃本院士获奖后最

想说的一句话。
  “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一直做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

器件,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也不全是我们得奖的这5 个人完成的,还有陈延峰、王振

林、王慧田和何京良等教授,以及名字没有写进证书的许多人,包括许多研究生,他们都

是贡献者。”
  时光回到20多年前,时年49岁的闵乃本意识到凭他现有的精力不可能一个人单枪匹马

地完成全部的学术设想,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团队。
  于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放大镜”四处找人才。1982年从南大毕业的朱永元

先被闵先生招进课题组,老三届毕业生祝世宁,年轻一些的陆亚林、陆延青也相继进入课

题组,成为他的博士生。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闵乃本把选人的目光从基础学科拓展到了

工科。非线性光学专家王慧田、材料学家陈延峰、固体激光技术专家何京良等也先后来到

了课题组。就这样,一支理工相结合、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攀

登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出国、下海盛行,闵乃本和他的团队却心甘寂寞地奉献在实验室里。

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一个人。一个偶然的机会,闵乃本在火车上认识了企业家吴思伟,他为

课题组无偿提供了一笔资助。闵乃本用这笔资助设立了克立奖研金,每位获奖者每个月可

以获得1000元的补贴,这在当时比闵乃本自己的工资还要高。
  留下来,再送出去,这是闵乃本对团队的“投资”。闵乃本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都

在工作了两三年取得一些成就后以专家的身份赴欧美等国最有名的研究组从事合作研究。

陆延青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理论和实验能力兼备,博士毕业又做了几年研究后到

美国的大学工作了一段时间,而后进入高技术公司从事实际的研究开发乃至生产,取得丰

富的光电子产业的经验。通过这种出国访学和交流,课题组成员眼界更加开阔,使课题发

展呈良性循环。
  在传承开放中创新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学术开放意识。沿着前人搭建的“天

梯”,课题组越过一个又一个峰峦。
  “我们这个获奖课题的设想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而是有所继承的。”1962年,美

国的诺贝尔奖得主Bloembergen提出了准位相匹配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闵乃本

、朱永元等人发展出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从而奠定了多色激光变频的基础。这一理论也成

了介电超晶格材料学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2至3年的探索,这一理论成果逐渐成熟起来,1990年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物理

评论B》上发表了论文。然而,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闵乃本明白:一个理论,特别

是来自中国的理论成果要得到国际承认,还是得有实验的验证。于是,他下定决心在研制

原型器件上下工夫。
  这里的关键是必须要有合适的制备方法来“搬动”物质的组元,实现超晶格的设计。

然而,他们原先提出并使用的晶体生长法在这里却遇到了很大困难,很难达到理论的要求

。其后的两年里,课题组一直在思考制备介电体超晶格的新工艺,寻找能“搬动”组元的

“大力士”,却总也没有找到突破口。这是他们19年中最为苦闷的时候。
  开放的学术思维使得他们又一次柳暗花明。1992年,闵乃本到香港讲学时翻阅最新的

物理学杂志,看到一篇介绍日本科学家关于周期结构光波导新成果的报道,灵感一触即发

:日本科学家运用的一种叫室温极化制备方法可能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大力士”。他赶

紧把这篇文章传真回来。朱永元、祝世宁等人很快反应过来,开始探索制备超晶格的新技

术,和实验室其他人员一起设计图案、光刻、做电极……经过二年多的时间,终于成功发

展出一种室温图案极化制备介电体超晶格的新技术。
  又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第一台介电体超晶格激光器同时发出绚丽的红、绿、蓝三基

色光,这一历时19年的系统性原创成果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然而,这决不是终点,

闵乃本和他的合作者们还在不断地努力。我们深信,介电体超晶格中还蕴涵着太多太多的

科学奥秘,也还会有像三基色激光那样充满诱人应用前景的成果不断地展现。让我们期待

着吧!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召开 南大5教授喜获一等奖

2007-02-28 07:23:39

来源:扬子晚报

专家们研制的红绿蓝三色激光器。 资料图片



闵乃本:1935年生,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

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朱永元:1949年生,南京大学教授。

祝世宁:1949年生,南京大学教授,南大物理系主任、省物理学会理事长。



陆亚林:1964年生,1991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克罗拉多大学泉城分校电

子工程系教授。



陆延青:1971年生,南京大学教授,IEEE激光电光分会及通讯分会的高级会员。


  本报讯 昨天,南京大学校园里喜气洋洋, 在昨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

中,南京大学喜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南京大学物理系闵乃本院士,朱永元、祝世宁

、陆亚林、陆延青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与香港大

学化学系支志明院士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同时获得该奖。南大的

这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

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据介绍,该材料如在今后用于制造医用激光器,将

既可查病灶又可治病,在医学上将是一个重大突破。   

  据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奖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例如数理化、天文、地

质等学科。南大的这一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物理学中的微结构材料,专家们用了20年的时间,

提出了“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概念,并经历了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到最终研制成

功全新的原型器件的过程,展示了“介电体超晶格” 在光电子领域诱人的应用前景。

  昨天,南大有关人士以相对通俗的语言向记者介绍了这一高深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早

在1984年,科学家发现了物质的一种新的形态——准晶。新物质形态的发现往往都会有新应

用的出现。1986年,闵乃本教授考虑提出“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概念,并设想将准晶结构

引入到介电体超晶格中,经过两三年的探索, 闵乃本和他的学生朱永元等建立了“准周期超

晶格”的理论,预言“一块准周期的介电体超晶格有可能将一种颜色激光同时转换成三四种

颜色的激光!”1992年起,闵乃本院士课题组人员一起设计图案、光刻、做电极……终于用

2年多的时间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室温图案极化制备介电体超晶格”的新技术。1995年,课

题组用这种新技术制备出周期超晶格。1996年,制备出了同时能出二种颜色激光的准周期介

电体超晶格,并成功地用实验验证了他们建立的理论。这项成果发表在世界级学术刊物《科

学》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入选科技部1998年度我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闵乃本院士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使国际同行逐渐关注介电体超晶格的应用前景

。2005年,闵乃本院士课题组利用自己研制的介电体超晶格,研制成功全固态超晶格红、绿

、蓝三基色和白光激光器。他们不但制出了样机,还取得了4项国内发明专利和1项美国发明

专利。
  (罗静 秦刚 龚学明)



南大摘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7年02月28日01:4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

  本报讯 (通讯员 罗静 秦刚 张云云)在2月27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

中,南京大学喜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

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同时,南大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项。

  据介绍,自1998年至2005年间,除了2002年和2003 年评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外,其

余年份均空缺。今年,全国共评出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中,南京大学物理系闵乃本院士

,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

和应用》与香港大学化学系支志明院士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同时

获得该奖。

  南大的这一获奖成果《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构建了介电体

超晶格中电磁波、弹性波、极化激元波传播与激发的理论体系,发展了介电体超晶格材料

的设计方法和制备技术,发现了一批新的物理效应,并研制成相关器件原型。这一研究成

果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

19年,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这一成果拓展了人们对微结构材料的认识

,展示了介电体超晶格在光电子领域诱人的应用前景。

据悉,南京大学吕建教授等完成的《对象化与主体化的软件协同技术、平台与应用》获得

200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00年至2005年,南大连续6年获得1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



19年磨一剑 南京大学摘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7-02-28 08:18:28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讯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在北京隆重举行,江苏省 30多

个科研项目名列“国家科技奖励”榜单之上,占到全国的10%左右。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项

目都是由南京专家承担主持完成的。在这30多个项目中,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等完成的“

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自19

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时,

南大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据介绍,闵乃本院士等完成的 “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开辟

了光电子产业发展的新天地。介电体超晶格方面的研究是南京大学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果

,课题研究组接连攻克了一个个科学难关,逐步建立了介电体超晶格的理论体系。

  据介绍, 1998-2005年,除2002年和2003年评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外,其余年份均

空缺。今年,全国共评出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中,南京大学物理系闵乃本院士和朱永元

、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等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与香港大学化学系支志明院士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同时获得该

奖。支志明院士也是南京大学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南大的获奖成果从提

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

是—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同时,南京大学吕建教授等完成的《对象化与主体化的软件协同技术、平台与应用》

获得 200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悉,获得 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项目有:中科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

积与区域环境变化”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两个项目获得自

然科学奖二等奖;南京林业大学“农林废弃物生物降解制备低聚木糖技术”获得国家技术

发明奖二等奖。此外,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和国电自动化研究院的 “RCS-900电力

系统高压大容量主设备保护”等26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来源:金陵晚报/作者:罗静 秦刚 张云云 张辉 王君 )

南京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江苏 30余个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2007-02-28 07:44:24/来源:南京晨报

昨日,代表我国科技最高水平的“ 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江苏

30余个科研项目名列“国家技术奖励”榜单,占到全国总数的10%左右。其中,南京大学闵

乃本院士等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

奖一等奖,中科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区域环境变化”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2个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南京林业大学“农林废弃物

生物降解制备低聚木糖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此外,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

公司和国电自动化研究院的“RCS-900电力系统高压大容量主设备保护”等26个科研项目获

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人之一闵乃本
    1935年生,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顾问

专家组材料领域召集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专家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
    南大成果同时发出三色激光
    据悉,南京大学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

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
    南大的这一获奖项目为该校物理系闵乃本院士,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教

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据介绍,这一获奖成果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到最终研制成

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我们知道,一般的固体激光器只能发出一种颜色的激光,用了我们的介电体超晶格

以后可同时发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激光,或更多颜色的激光,这就为当代激光技术开拓了

新应用,也开拓了光学。”闵乃本院士对介电超晶格的应用前景有着更多的憧憬,他说,

除了三基色激光器可以用于彩色显示外,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如多波长激光器有可能去

发展一种激光医疗仪器,例如有些病症的病灶对某一个波长的激光比较敏感,就可以用它

来检测和定位,然后再用另一波长的激光对它进行手术治疗。
    获奖者闵乃本诚恳、严格、谦虚
    诚恳———二页亲笔信鼓励学生
    陆亚林回忆道,1988年,当他在浙江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后,慕名想到闵老师研究组攻

读博士,但又顾虑重重,担心自己的物理背景不够。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闵老师写了

一封信,并不期待有所答复。然而,他没想到闵老师很快就回了一封整整二页的亲笔信。


    严格———论文要求英文写作
    闵乃本对弟子的要求很高,国内一般的科研论文都是用中文撰写,当时朱永元在闵先

生手下读研究生,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被要求用英文写作,闵先生这样告诫他,我们的

工作应该拿到国际上去竞争!
    谦虚———名字放在学生后面
    祝世宁印象最深的是,在他读研究生期间,每当发表研究论文时,闵先生总是把自己

的名字放在学生的后面,而当祝世宁自己成为教师并开始带研究生后,闵先生又让祝世宁

作为通讯作者。
    热心———火车上为学生拉来“赞助”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闵乃本去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在南京开往北京的卧铺车厢里

,认识了一位企业家吴思伟先生,素昧平生的两人聊得很投机,受闵乃本的感染,临别前

,吴先生表示愿意无偿为改善青年研究人员的生活条件提供一笔资助。就这样,闵乃本用

自己牵线的这笔资助在物理系、材料系和微结构实验室设立了 “克力奖研金”,每位获奖

者每个月可以获得1000元的补贴,这在当时比闵乃本自己的工资还要高。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空缺多年
    据介绍,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

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

奖者必须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创造了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奖金金额为50

0万元人民币。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被称为国家科技奖的三大奖。自然科学奖侧重

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例如数理化、天文、地质等学科。技术发明奖授予在产

品、工艺、材料、系统等几方面做出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科学技术进步奖门类最为广泛

,包括技术开发、社会公益、国家安全和重大工程等领域。
    记者了解到,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获奖者要在自然现象、

特征、规律的探究中做出重大科学发现,这个奖项的颁发也是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据介

绍,自1998至2005年间,除了2002年和2003年评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外,其余年份均空

缺。建国以后至2005年,我国共评出27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中属于高校的仅有四项


   

作者:孙仁帅 董志昕 罗静 秦刚 张云云 王晶卉 仇惠栋 柳书节

南大捧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7年02月28日03:04

来源:现代快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http://www.lifenanjing.com.cn/paper_new
198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带领的课题组,在著名科学家冯端院士的研究基础上,开始

从事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理论研究,过去冷门的课题经过实验室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

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门领域。

经过了近 20年的艰苦探索,科研人员完成了从理论验证到材料制备的一系列突破,取得了

这一世界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

  在昨天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中,南京大学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

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得了空缺两年的一等奖。来自南京大学的中科院院士闵乃本先

生以及朱永元教授、祝世宁教授、陆亚林教授、陆延青教授的课题组捧回了中国自然科学

界科研成果的这一最高奖项。

   能让电脑变成“光脑”

  在南京大学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使用介电体超晶格新材料的激光器。透过这个激

光器,一束白色的激光射出,光线打在实验室的墙上转换成了红绿蓝三种颜色。祝世宁教

授的博士生徐平向记者展示了介电体超晶格,这是一片厚度只有0.5毫米,大小与指甲相仿

,材质类似于塑料的东西。徐平笑着说,可别小看了它,在市场上,每一块的价钱都在20

00~3000美金之间呢。

  徐平告诉记者,介电体超晶格实现了一种新的激光光源,一种颜色激光同时转换成三

四种激光颜色,这意味着将彻底改变目前技术条件下一台激光器只能发出一种颜色、就是

一种波长激光的现状,也就是说,可以用一台激光器代替现在的三台以及三台以上的激光

器,这将为激光装置的小型化、集成化提供可能。

  据介绍,介电体是特殊的绝缘材料、可透光。超晶格则是通过改变原子的晶格即排列

方式来获得新型材料。介电体超晶格新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可以改变光的传播,现

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电视等显示设备必须用电子元件、通过电子信号的磁场传输来控

制图像信号,如果使用了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后,就可以直接用光信号来控制图像,也就是

说,这个指甲大的小片片,通过控制光的行为,就能显示图像,也就是未来的“光脑”“

光视”。显然,这些都将在光电子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

   可以用激光找病灶

  对介电体超晶格的应用前景,闵乃本院士有着更多的憧憬:“我们知道,一般的固体

激光器只能出一种颜色的激光,但是用了我们的介电体超晶格以后,可同时出红绿蓝三种

颜色的激光,或更多颜色的激光,这就为当代激光技术开拓了新应用,也开拓了光学和非

线性光学的新领域。”除了三基色激光器可以用于彩色显示外,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如

多波长激光器有可能去发展一种激光医疗仪器。它的好处在于:例如有些病症的病灶对某

一个波长的激光比较敏感,就可以用它来检测和定位,然后再用另一波长的激光对它进行

手术治疗。当然,目前这只是可能的设想。如果有医疗界、企业界愿意做,将来可以和他

们共同讨论研究。

   做科学

   就是自讨苦吃

   “做科学工作,我的体会是自讨苦吃,没有钟点,没有假期,必须耐得住寂寞,一有

时间想到的就是科研,尤其在没有突破的时候非常痛苦。”闵乃本院士笑着说。在他的团

队里,没有人规定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但每一位成员吃完晚饭都会自觉地赶到

实验室, 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大家已习以为常, 19年来如一日。

   朱永元当年进入南大闵先生课题组后,不得不和在苏州工作的爱人分居两地,一分就

是8年。这8年间,他多半时间泡在实验室里,甚至常常睡在实验室里。用他自己的话说:

“除了科研,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了。”

  祝世宁的学生徐宁告诉记者,早年科研条件简陋,由于需要的高压电源非常特殊,国

内很难买到,祝老师就自己从电视机里拆下高压包自己搭制电源。有的仪器需要向别的单

位借,为了不耽误别人使用,保证不出问题,仪器工作时自己就在旁边守着,生怕漏掉一

个结果,有些实验一做就是几天,他们就在旁边守几天。
Always love alizee........
clearskies 发表于 2007-3-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多谢转载,这个无论哪个系都要顶
ssry 发表于 2007-3-2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教育网出口
祝贺!
比邻星yue 发表于 2007-3-3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祝贺
yangruiemc3 发表于 2007-10-18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大学
“做科学工作是自讨苦吃。”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