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师的老公叫啥?

[复制链接]
zwhzjh 发表于 2007-3-13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应该叫师丈,这个问题十年前就想过和问过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7-3-1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鼓楼区 电信
师公 :
shī ɡōnɡ  
  1.厨子。  2.称老师的师父或父亲。  3.民间用以称道教正一派的道士。亦指男巫。

师丈 :
shī zhànɡ
  1.对老僧的尊称。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7-3-1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鼓楼区 电信
一、常见的称谓语缺位现象
1、在机关工作的工龄较长的人如何称呼新来的领导。比如:老王在机关工作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与他同一个处室的小张工作能力很强,被提升为处长。以前老王都很随意的“小张长,小张短”的叫,可是现在总不好意思这么叫“上级”了,究竟如何称呼他更好呢?难道叫他“张处长”?他一直找不到答案。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文化观念的变革,平等原则和情感原则逐渐取代了等级原则,而成为现代汉语称谓词使用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中国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封闭性和尊卑有序的文化心理定势,导致“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这种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原则并没有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的瓦解而从此销声匿迹,毕竟沿续了几千年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已经深深直根于国民心里。
2、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大学里的导师应是男性而且应上了一些年纪才合乎情理。但现在也有一些女教授出现,对于到她家做客的学生来说如何称呼女老师的先生成了一个难题。如果其配偶也是老师可称其为老师虽不十分准确,但也可蒙混过关;如果其配偶的职业不是教师,就不好称呼了。称谓语中“师傅—师母”这一组相对的称谓但当师傅是女性时,并没有“师公”这样一种称谓。即使老师是男性如果师生的年龄相差不大称呼其配偶为师母也叫人开不了口。但选择什么样的称谓语才合适呢?叫嫂子也不合适。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男女地位差异的反映。从社会角色上看,男主外,女主内。当老师、师傅是男性,女的只能操持家务,尽管当老师、师傅的也有女性,但是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种意识反映到语言中变成了称谓语的缺位现象。
3、在小朋友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用小朋友的名字加“妈妈”来称呼对方的母亲。一般情况下,小孩子都跟爸爸姓,所以称呼别人的父亲只用在“叔叔”前加上姓就行了。而母亲的姓与孩子不同,直接叫“某某的妈妈”或者叫“阿姨”使所指更明确,也免了问姓的麻烦。笔者同时还注意到在学校里,甚至于老师也用“您是某某的家长吧?”来称呼学生的父母。虽然在开集体家长会时老师用“各位家长”来称呼所有的学生父母是合适的。但单个交谈时,如此称呼是不妥的。这种临时性的搭配不是称谓语。但在这种场合,家长们似乎并没注意到应提醒老师用别的称谓语来称呼他们,并且对于从事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老师也找不出一个通称来称呼他们。他们产生缺位的双方是间接关系。在我们称谓系统中找不到一个比较好的称谓语来称呼对方,这也许就是语言学研究要努力的方向吧!
4、年轻人在工作中如何称呼异性同事也是件麻烦事。比如甲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工作,他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女同事。这位女同事比他大几岁直呼其名不礼貌;像一般人习惯的那样,在其姓前加“老”字,这位女同事又太年轻,不合适;她又没有一官半职,称呼职位是不行的;而他又不习惯用“某姐来称呼。他工作几年竟没有称呼过他的这位同事。类似的情况还有男性对“上级的妻子”、女性对“上级的丈夫”就不好称呼;平辈对平辈,如对“朋友的妻子或丈夫”,包括称呼“朋友的丈夫”,男性称呼“女同学的丈夫”都不好称呼。其中也折射出了一定的文化变迁。由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男女之间交往和其他生人交往一样日益增多,导致了人际关系中也体现出来,导致旧的称谓语体系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语言交往活动的变化与称谓的短缺就产生了此类矛盾。
5、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称呼人在交际时对交际背景情况缺乏了解, 因此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这在与生人交际时经常遇到。比如,去一个政府机关联系业务时,你不知道对方的职务,不知道对方的职称,不知道对方的年龄,甚至也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从以上这些方面称都不行了。过去也许称“同志、小姐”很得体,可是现在这样称呼人家,别人并不见得愉快,因为这些称呼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赋予了特有的内涵。政府机关里不习惯“先生、小姐”的说法, 很多人现在又不愿意接受“同志”这个称谓语。因此, 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称谓语。
6、有一种情况,当两个人间同时充当着两种身份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如小张 妈妈是高中老师,而小张高中时刚好被分配到他妈妈的班级,这使他很矛盾,不知道如何称呼突然变成他老师的妈妈。

二、称谓语缺位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称谓系统不完备、不健全、不成熟与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上人与人间的交际活动日益多样化的矛盾。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与人间的交际受到时空限制明显,并且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人们多是“男耕女织”的经济活动,很少有和外界发生联系,其社会结构单一,亲属称谓发展很快。相应的社会称谓起步晚,发展相当缓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与人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结构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社会称谓系统并没有与之同步,无法适应人们交际多样化的需求,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2、选用称谓语遵从的原则的变化。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的宗法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社会生活的思想基础。所谓的“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等级森严。汉语的传统称谓语系统作为社会的缩影,也有了等级性。等级性是称谓语选择时唯一要遵从的原则。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女性是禁止与陌生男性说话的,自然就没必要知道如何称呼陌生男性。正是因为中国社会男女交往的缺乏造成了这方面称谓词语的短缺。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男女之间交往和其他生人交往一样日益增多,语言交往活动的变化与称谓的短缺就产生了此类矛盾。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传统的等级原则被平等、礼貌原则所取代,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使人们陷入了选择称呼语的困境,为了不得罪对方,有人干脆采取不称呼的方法,这也许就是礼貌原则的曲折体现。

三、解决称谓语缺位问题的对策
缺位问题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的交际质量。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现本文根据[称谓语缺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前人提出的方法谈点愚人之见。
对于称谓语缺位的现象,不是因为称谓语短缺造成的。其真正原因是人们的语言伦理观念以及对称谓语的选择的依据原则。因此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新型的语言交际观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汉语的语言伦理观念呢?所谓语言伦理就是人们对用以人际沟通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活动的一种价值判断。一定的语言交际形态总要产生与之相应的语言伦理观念。” 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正是因为受这样的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交际中不可能用同一的眼光看待与之交往的所有的人。但新的观念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它受到诸如社会、经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了这种新观念,那缺位的现象就会不存在, 因为人们会形成自我介绍的好习惯,那样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也知道如何相互称呼了。当然,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那样,学生可以直呼教师姓名, 子女也可以叫父母的名字。抛弃“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使用姓名称呼就不会是件难事。姓名称呼词语自身不带有诸如权势等级的因素,不带有褒贬尊谦等感情色彩,它只起到打招呼的作用。

转自:冯志华的语言学博客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fzh333.bokee.com/tb.b?diaryId=14282337

[ 本帖最后由 万紫千红 于 2007-3-13 16:28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inshop 发表于 2007-3-1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电信
搞笑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20 13:18 , Processed in 0.056733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