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RNA (面条的卤太咸), 信区: CASExpress
标 题: Re: 叶利钦die了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Mon Apr 23 22:02:09 2007), 站内
发信人: tsaoshvy (帅帅|天元突破 萝卜之魂),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Re: 叶利钦die了?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Apr 23 22:01:55 2007), 站内
Russian ex-president Yeltsin dies
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Boris Yeltsin has died, Russian media report, citing a
Kremlin statement.
Yeltsin became Russia's first democratically elected president after Mikhail
Gorbachev resigned as Soviet leader in December 1991.
More soon.
发信人: goodname (good),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传奇的叶利钦同志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Apr 23 22:01:42 2007), 站内
叶利钦传奇
公元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去俄罗斯总统职务。
这位世界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站在现实与历史交叉点上,打
破了一个旧时代,但却无法开创一个新时代——
刚强少年
1931年2月1日,俄罗斯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一个祖
祖辈辈没人做过高官或商贾的普通农户家中,满怀喜悦地迎
接了头生儿的降临,这个男婴,60年后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
一位总统。
就是这位后来权倾势重的政治家,出生后没多久却差点
夭折。叶利钦满月后,年轻的父母就带着他到教堂接受洗礼,
但洗完礼后,那位心不怎么在焉的神父只顾跟别人闲聊,却
忘了将桶中受洗的叶利钦捞出来,后来还是叶利钦的母亲扑
过去将儿子救起来,但已是奄奄一息了!父亲因此给大难不
死的儿子取了个名字“鲍里斯·叶利钦”,“鲍里斯”在俄
语中意为勇士、斗士。日后的叶利钦果然不负父望,成为俄
罗斯当代政坛上一名性格刚强、作风勇猛的斗士。
叶利钦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度过的。由于
苏联当时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
清苦,小小年纪的叶利钦就得和母亲到邻近的农庄割青草,
打干草,收庄稼,贴补家用,回到家中还得干家务活,烧饭、
洗碗、挑水,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妹。但叶利钦从小就有叛逆
和冒险精神,上小学后他就以“积极精神和果敢刚毅的性格
崭露头角”,年年在班上当班长。他10岁那年正值二战,德
国纳粹入侵苏联。在敌后的家乡,叶利钦和几个小伙伴偷偷
跑到苏军的弹药库,弄来了两颗手榴弹,正在左看右看拨弄
时,手榴弹突然爆炸,叶利钦侥幸再次大难不死,但左手的
两根手指却被炸掉了。细心的观众现在在电视上还可以看到
叶利钦残缺的左手。
叶利钦自小学习成绩不错,但他有着矛盾的双重性格,
他自由散漫,行事鲁莽,好出风头,喜欢打架。在他登上俄
罗斯的权力巅峰后曾坦率地承认,年少时有一次打群架他被
打昏在地,只好被伙伴们抬回家。可以说,作为政治家所特
有的富于冒险、铤而走险、不惜孤注一掷的“叶利钦风格”
在他少年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1949年,18岁的叶利钦上大学了,他进入乌拉尔的基洛
夫工学院学建筑。大学的五年时间里叶利钦对政治没有表露
出什么兴趣,反倒是迷恋于各种体育运动和旅游,他也常常
利用假期去各地游玩。
在大学时代,叶利钦倒也做了一件“终生大事”,在学
校里,他认识了后来的终生伴侣:奈娜。大学最后一年,他
们正式结为百年之好。
1954年毕业后,叶利钦分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乌拉尔
重型管道建筑托拉斯,从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慢慢干起。
1959年,叶利钦就做了总工程师,1961年担任建筑局局长,
这年他30岁,同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以后步步高升:担任斯
州党委建筑部部长和州委书记。
叶利钦在这个州一呆就是30年!成为州里名噪一时的头
号人物,这时的叶利钦还只是蜗居在一州之隅,称不上是全
国性的政治家,但对权力的渴望已在深深地召唤着他。
沉浮宦海
1985年,与叶利钦同龄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实行所
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大批基层干部走进了苏共
中央领导岗位,戈氏此时看中了以前在工作中认识的同僚叶
利钦,将其调到莫斯科,任命他为苏共中央建筑部部长,叶
利钦终于迈出了从地方政治人物到全国性政治家乃至克里姆
林宫主人的关键一步!
也就是这一年,叶利钦陪戈尔巴乔夫去苏联石油重地秋
明视察,在那里叶利钦认识了当时的国家天然气工业部部长
切尔诺梅尔金(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两人逐渐结为政治伙
伴,此是后话)。在秋明之行中,大权在握的戈尔巴乔夫对
叶利钦的工作能力和作风更为赏识,年底就一手提他出任苏
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
任莫斯科市委书记后,叶利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短短几个月,莫斯科33个区的区委书记就有23个被叶利钦罢
了官免了职。
在任期间,由于他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1987年,苏
共将其解职,任命他为徒有空名的建设委员会主任,保留部
长级待遇,第二年初又被免去政治局候补委员一职。
但经过这么多年政治舞台的风吹雨打,叶利钦已慢慢成
为一个比较老练的政治家了,他经得起上下沉浮。1990年叶
利钦辞去建委职务,宣布退出苏共,参选苏联人民代表,这
标志着他与提携他的戈尔巴乔夫分庭抗礼。经过殊死竞选,
1990年5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叶利
钦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再度浮上政坛。
1991年6月,叶利钦最终以58.9%的选票当选俄罗斯历
史上首位总统,这一年叶利钦60岁,苏联一个国家内出现了
两个总统(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总统),两个政权,苏联分裂
的征兆开始显露。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斗争也进入了
白热化阶段。
这时苏联的民族危机与经济危机都已是潜流汹涌防不胜
防,进入总爆发的前夜16个加盟共和国民族纠纷不断,变本
加厉的民族主义浪潮冲击着联盟的基础;社会经济秩序走向
崩溃,物品价格飞涨,人民生活水平倒退了几十年,“伟大
的俄罗斯人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为防止各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主义倾向,戈尔巴乔夫
提出了“主权共和国”联盟的构想,联盟草案准备于1991年
8月20日由各共和国签署。但苏共一些高层人物忧心忡忡地
认为这样的一个协议依然会葬送苏联,于是在悄悄准备着……
1991年8月19日,苏联历史上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日子,
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向全世界播送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的《告苏联人民书》: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
履行职权,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在莫斯科等地实施紧急
状态,军队开进了市区,控制了一些权力中枢。但紧委会犯
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逮捕反对派叶利钦!这使叶利钦赢
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他从广播里听到政变消息后镇定自若,
一马当先,紧急赶到俄总统办公室,召开俄高级领导人紧急
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率先跳上倒戈的坦克,号召人
民和军队起来反抗紧委会,紧委会不得不把部队撤出市区。
“8·19”行动彻底流产,叶利钦成为苏联的“大英雄”,
声望如日中天。
实际上叶利钦保卫戈尔巴乔夫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一个手段。“8·19”事变正为叶利钦和反对派执掌克里
姆林宫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叶利钦宣布全俄实行非党化,苏共被挤出政治舞台,各
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2月28日,俄总统叶利钦与乌克
兰、白俄罗斯总统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秘密聚会,发表《
明斯克声明》:“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
正在停止自己的存在……共和国脱离苏联和建立独立国家的
进程已成为现实。”由叶利钦主导的、被西方称为“三人帮
政变”的明斯克协议宣布了苏联的实际解体。
存在了69年的苏联不复存在,独立国家联合体取而代之。
占地球陆地1/6的版图重新被绘制。历史之手惊心动魄的大
绘制,未来自有评说。但叶利钦作为事件中相当重要的政治
人物,可以说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8·19”事件最终使叶利钦登上了克里姆林宫权力的
顶峰。
执掌克宫
独立后的俄罗斯依然风起云涌,动荡不定。叶利钦依然
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
自俄成为独立国家以来,两大权力中心——政府与议会
之间在国家体制、权力分配和经济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
相当大的分歧。叶利钦主张实行总统制,即总统拥有决定国
家事务的最高权力,但议会要求拥有立法权和至高无上的监
督权,双方反反复复较量。
叶利钦决定另起炉灶通过新宪法草案,暂止反对派鲁茨
科伊的副总统职务,并无视宪法宣布解散议会,议长哈斯布
拉托夫不甘示弱,宣布停止叶利钦的总统职务,由鲁茨科伊
代理总统,并在议会所在地白宫组建了1000多人的警卫团。
叶利钦很快派出军队,封锁了通往白宫的所有道路,切断白
宫内的水电供暖和电话线,并最后通牒议会,要求立即交出
枪械。双方剑拔弩张:政府的装甲兵完全包围了白宫,冲破
了议会战斗队设置的路障,在密集枪炮声中,议会大厦浓烟
滚滚,墙壁千疮百孔巨大的火舌将白宫变成了“黑宫”,经
过13天的战斗,叶利钦的政府军攻占了白宫,哈斯布拉托夫
和鲁茨科伊等人束手被捕。
12月12日,有利于叶利钦的新宪法获得通过,议会也重
新进行了选举。“铁血总统”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
地位,在俄罗斯一时无人能敌。
1996年俄总统换届大选,叶利钦在民意测验中后来居上,
游刃于错综复杂的各派势力之间,合纵连横,又拉又打,恩
威兼施,最终击败强劲对手——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第二
次坐上了俄罗斯总统这把交椅。
难扭危局
叶利钦继续执政。但俄政局依然动荡不定,经济危机没
有好转迹象,社会生产继续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进一步恶
化。
这么多年来,叶利钦和俄政府一直未能找到一条摆脱危
机的正确道路:先是照搬西方模式,一心指望外国援助,实
行“休克疗法”,结果国家元气大伤,几年来叶利钦对政府
人马已换过多拨,但一直没能提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行之
有效的经济政策。相反,政策失误却频频发生。社会生产衰
退的局面一直没有根本性变化。但内外债务不断恶化,企业
三角债和拖欠职工工资数额巨大,税收也一直收不上来“如
果能用裤子或靴子纳税的话,人们倒是愿意如数纳税的”。
与此同时,俄国力虽日益衰退,但每年都有几百亿美元非法
流向国外,政府预算捉襟见肘。
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同时交织发展。政府连年发
行国债券,寅吃卯粮,终于陷入绝境。经济复苏势头更因全
球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受阻,而国际资金援助还未在俄站稳脚
跟就已感觉到俄罗斯这片古老的大地在摇晃。作为一国总统,
面对国家和人民的困境,叶利钦心中自然焦急。但在解决危
机的方法上,他又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体制,急于求成,不
断许诺但又朝令夕改,相互矛盾,且过于倚重自己周围的亲
信。
叶利钦上台以来就一直在不停地启用新人,希望以新生
力量为俄罗斯的改革注入活力,如“改革金童子”盖达尔、
费奥多罗夫、丘拜斯和涅姆佐夫等,都是三四十岁左右的“
少壮派”。1998年4月份,叶利钦为转移国内矛盾,又突然解
散忠心耿耿的“老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放胆却又有几分
鲁莽地启用35岁的无名之辈基里延科任总理,但基里延科的
政治分量终是太轻,且经验不足,再加上全球经济动荡,俄
社会雪上加霜。国内外资金仓皇抽出外逃,股市和汇市持续
暴跌。
在风雨飘摇中,叶利钦环顾四周,四周几无可用之才:
当年鞍前马后、风来雨去跟着他“打天下”的那些人要么被
叶利钦罢了官,要么就成了现政府的反对派,只有切尔诺梅
尔金下台后仍然忠心耿耿地维护叶利钦。“家贫指贤妻,国
难靠忠臣”,叶利钦只得废掉不到4个月的基里延科政府,
再度提名切氏官复原职。这表明叶利钦几年来以年轻人为改
革主要力量的人事政策已走向失败。
但切尔诺梅尔金的提名遭到了另一大权力中心国家杜马
的坚决反对。外电评论说:“如果把俄罗斯的政坛比做是行
驶在海上的一艘巨轮,叶利钦重新让切尔诺梅尔金出任总理
就好像是更换‘泰坦尼克号’上的折叠帆布躺椅。”于事无
补!
迫于无奈,被逼到墙角的叶利钦折衷选择了原共产党人、
外长普里马科夫为总理。外界认为,这标志着这位强人终于
逐渐转为“弱狮”总统,由权力前台向幕后过渡。
1998年4月10日,杜马里的共产党议员正式要求对叶利
钦提出弹劾表决,叶利钦急了,只得向普里马科夫施压,要
求确保杜马不要作出表决,否则就解除总理的职务。与此同
时也直接拟定好报复杜马的计划。顾全大局的普里马科夫在
电视讲话中坚决反对解除总统职务,“否则会引发社会动荡,
而且会引发最严重的政治危机。”经过一系列的斡旋,杜马
最终还是没有通过对总统的弹劾。
但很快,莫斯科又流传着这么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在
一次会议上,叶利钦亲自到会发表讲话,但讲着讲着,他突
然不讲了,看了一下高官满座的会场说道:“你们位子坐错
了。斯捷帕申是第一副总理,要调过来。”于是斯捷帕申坐
到了总理普里马科夫的身边,总统这才重新讲话,并向与会
者郑重其事介绍说:“这是政府第一副总理斯捷帕申。”
斯捷帕申是叶利钦讲话的几天前,也就是4月27日才被
叶利钦任命为政府第一副总理的。叶利钦的这番话是什么意
思呢?——在风云难测、瞬息万变的俄罗斯政坛,人们都在
纷纷猜测着:无风不起浪,莫非这又是普里马科夫政府要“
关门”的兆头?因为他们的总统叶利钦“换政府就跟换衬衫
一样自然”。
果然,几天之后,也就是5月12日的中午,俄罗斯国家
电视台突然中断了正常的电视节目,宣布:叶利钦解除普里
马科夫的总理职务,任命第一副总理斯捷帕申为代理总理,
并作为总理提名提请国家杜马正式批准。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上的俄罗斯政局再次风起于青萍之末!
总统与杜马的交锋再次牛刀一试,又是叶利钦轻松获胜。
但是,斯捷帕申的总理座位尚未坐稳,去年夏天叶利钦
又突然将其撤职,任命名不见经传的普京为代理总理,俄杜
马为了2000年的大选,不得不“忍辱负重”,再次表决通过
叶利钦对普京的任命!
叶利钦的总统任期虽是到2000年年中届满,但由于目前
俄国内的经济状况不令人乐观,对外政策回旋余地有限,美
国等大国咄咄逼人;车臣战争正处于关键阶段,2000年的总
统竞选角逐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派势力都加快了政治斗
争步伐。叶利钦在国内的敌手,甚至一些从前的盟友在步步
紧逼。政敌一直以丧失执行公务能力为理由而要求他下台。
这次叶利钦离开了俄罗斯掌舵人的位置,动荡不安的俄罗斯
政坛将向何处去? (晓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