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发现的“格莱赛”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

[复制链接]
天狼摄星人 发表于 2007-4-28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欧洲天文学家4月24日发现的“Glise 581c”(格莱赛)类地形的行星大小为地球的5倍,围绕着一颗“红矮星”运转。这颗行星距离我们20光年,比比邻星远4.6倍,而且围绕一颗比太阳暗50倍的红矮星运转。光度太低了,使用普通的天文望远镜也难以看到。这样条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很小。
理由是:
1,        我们的太阳是一颗中年的正常的“主序星”,并且属于温和型的“G”型,最适合哺育行星上的生命。而红矮星发光能力太低,温度比太阳低50倍(太阳表面温度为5770开氏度)只有100多度,温度太低,不能把行星“烤热”,也不能有液态水。
2,        行星是地球的5倍,太大了。即使有了水也会形成全球性的大海,是一个“水世界”,当然不是合人类居住。
3,        即使行星距离这颗“红矮星”足够近,上面的温度达到了哺育生命的标准。也会由于引力过大,使得行星的自传与公转同步,一面永远是白昼,温度过高;另一面永远是黑夜,温度过低。更不适合生命存在。
结论:这样的条件,行星存在生命可能性极小,更不可能有人类居住。
天文摄星人 发表于 2007-4-29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南开区 电信
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 (记者 姜岩) 最近几天,欧洲天文学家在不同场合宣布首次发现了一颗体积和表面温度与地球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世界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有的称它为“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有的甚至把它称为“第二地球”和“人类未来的家园”。然而,稍有科技常识的人都明白,仅凭目前媒体报道的这一尚未正式发表的成果,还远不足以证明它是“第二地球”。对待此类科技新发现,媒体、科学家和公众都应保持冷静。

  可能由于这一成果涉及一系列天文数字,因而关于这颗被称为581C的行星的数据,各媒体报道混乱,一些提法也不严谨。这颗行星的质量和体积到底有多大?根据科学家公布的原始数据,它的最小质量是地球的5.1倍,但有的媒体说它比地球重5倍,这样一来它的质量就是地球的6倍。另外,所谓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因而“比地球重”一说本身就不严谨。关于它的大小,科学家说如果这颗行星的结构与地球一样的话,其直径是地球的1.5倍。这样一算,它的体积应当是地球的3.4倍,并不是很多媒体报道的1.5倍。

  很多媒体报道说,在这一行星表面上的引力为在地球表面上的1.6倍,“一个重68公斤的人来到这颗行星上,将变成109公斤”。如果它的质量是地球的5倍、直径是地球的1.5倍的话,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它表面上的引力应当为在地球表面上的2.2倍,而不是1.6倍。

  这颗行星距我们多远呢?正确答案是20.5光年,可能有的媒体认为这一数字太小,因而在它后边多加了“亿”。所谓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前进1年的距离,即9.46万亿公里。这样一算,这颗行星与我们的距离为194万亿公里,不是有些媒体说的200多万亿公里。这颗行星围绕运行的红矮星Gliese 581是距太阳系最近的100颗恒星之一。它的体积小、光线弱,因而如果它距我们真的是20多亿光年,我们目前的手段根本观测不到它。

  除了报道的数据混乱外,对这一行星的评价也高得离谱,世界几乎各大媒体在报道中都出现了“科学家发现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的字样,一些媒体甚至说人类找到了第二个家园。其实,现在就作出这一结论非常不严谨,且不说它与地球相似的数据仍需要进一步核实,即便是目前关于它的数据完全准确,它与地球的相似性很大程度上还赶不上我们的邻居火星,而人类移居火星目前仍是没影的事。

  另外,研究人员关于这一成果的发布也非常混乱。按常规,学术成果的正式发布即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前,需要同行审核。新华社记者曾多次采访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的总编。他们认为如果一项学术成果没有经过同行审核,就利用新闻发布的形式对外宣布是非常不合适的,通常他们不会接受这类成果的论文。根据目前的报道,关于这一成果的论文仅仅递交给了《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而该杂志迄今还没有正式表态是否发表,但发现这一行星的科学家却分别在不同场合争先恐后地宣布这一发现,其作法值得商榷。

  科研本应提倡严谨,拒绝浮躁,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却出现了包括韩国黄禹锡学术造假事件在内的一系列学术浮躁甚至腐败现象,同时一些媒体或因为采编人员科学素质不高或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对一些科技新闻大肆炒作,出现了很多问题,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对待所谓的“第二地球”事件,科学界和媒体应当深刻反思,切实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7 18:41 , Processed in 0.06143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