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高考专业户”是怎样诞生的?(热议)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6-22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正评《华西都市报》要闻“离开北大清华再高考他为啥?”


网络热议南充“职业高考学生”牟取奖金,记者调查试图揭开层层迷雾
  
网络上日前正流传一则“四川南充惊现职业高考考生  清华北大反复退学牟取奖金”的帖子,一时间跟帖如云。这名考生究竟是何方神圣?是否真有人在幕后为他反复参加高考牵线搭桥?面对诸多疑问,记者接连几天一直试图与当事人张某以及其就读的几所学校采访求证,力求还原事实真相。
  本报记者李罡(好记者)汪仁洪南充摄影报道
  
A 网络热帖
  离开北大清华只为高额奖金?

  正在网络热议的帖子称:2007年高考在万众瞩目中结束了,正当南充考生们焦急地等待高考成绩揭晓之际,一消息震惊了考生们:一名职业高考考生反复从清华、北大退学,以牟取高考奖金。一时间,斥责声充溢南充的大街小巷:“现在的学校竟然可以买学生考高分了!(普遍哈,比如四川省绵阳市“请”学生高考,害苦了广元、德阳、遂宁,是莫得人管的。)”“太过分了!四川50万人高考,北大、清华加起来一年在四川才有两百个指标(少了点,比起北京娃娃造孽),他进去就退学,北大、清华硬是
被戏弄起耍嗦?(清华、北大估计还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的,否则张非就不必改名字了)”
  网友还清楚地介绍了该学生的情况。如今改名为张空谷(新名字还真不错)的考生原名张非,2003年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录取。次年,该生被北京大学退学返回广安。南充一所民办学校许以重金,将他挖到该校参加2005年高考。张非“不负重托”以703分的好成绩并列南充市理科状元,学校为此向其颁发了10万元重奖。同年,张非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随后,张非向清华大学提出了自动退学的申请,改名张空谷,回到南充,(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是说起耍的哈,广安和南充是两个不同的地级市)又以南充另外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的身份参加了2007年的高考,他的高考报名号为071110116××××,2007年高考估分高达680多分,(是四川的高分了)再入清华、北大不成问题,又将轻松获取一笔不菲的奖金。(南充十中的校长给记者说不得给了,晓得有没有合同哟,但这个合同即使有,也不受法律保护,张非有可能落个鸡飞蛋打一场空。)
  
B 深度调查
 
 离开清华  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
 
 获悉此事后,记者展开了为期数天的艰难采访,力求还原事实真相。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张非曾四次参加高考,先后被北大和清华录取。张非以前的老师和同学都评价说,他很聪明,成绩很好(事实),也很听话(不完全,老师和家长都不会叫张非上网成瘾)。还有人认为,他是因为网瘾严重而受害,反复考试并非为了牟取高额奖金。(有一定的道理,但上网还是要钱的哈,主观只为上网,客观收了钱。)张非原来的班主任老师还希望,大家应该关注这个孩子的前途,不要把他毁了。(最可恨是那些用金钱引诱张非的学校,张非的父母不会给钱让张非天天上网,再不停高考的)
  
2003年他考入北大
  参考学校:岳池一中
  奖金:3000元退学原因:“几科不及格,被退学”
  记者采访的第一站是张非最早参加高考的岳池一中,岳池一中的张老师告诉记者,1999年至2002年,张非在岳池县中学读高中,当时他只想读北京大学。2002年第一次高考时,不知是什么原因,张非没考好,没能考上梦寐以求(在北京大学连课都不上,好像只是为面子吧)的北京大学。
  2002年9月,张非到岳池一中复习,准备来年再战。在2003年的高考中,张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为此,岳池一中奖励了他3000元奖金。(作为困难补助,是可以理解的。)
  张非以前在岳池一中的班主任陈技池老师告诉记者,张非学习成绩很好,人特别聪明。(真牛,是应试怪才)但他的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有点我行我素。“张非考上北大后,我专门给他做过工作,叫他改正我行我素的习惯,不然早晚要被北大退回来。结果不幸被我言中。”(陈老师看人看本质、看发展,是高水平的老师!)陈技池老师非常惋惜地说。陈老师还说,他知道张非参加前三次高考,但张非又从清华大学回来再参加高考,他就不知道了。陈老师还希望大家帮助张非,让他看看心理医生。(高见!坚决支持。从爱护怪才的角度出发,社会应真心地关心张非,爱护张非,唾弃那些用金钱诱惑张非的学校。)
  还有老师称,张非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爱好打游戏上网,“好像是有几科补考,后来北大就将张非退回来了!”(南充晚报才报道了一位父亲将儿子从网吧抓回家用铁链锁起来,甘愿违法受处的事,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恨放纵网吧的部门)
  
2005年他考入清华
  参考学校:南充十一中
  奖金:10万退学原因:“不喜欢所学专业”
  昨日,记者来到2005年张非在南充读书的白塔中学新校区(原“十一中”)(一所先后有四、五个名字的新学校)。学校有关负责人易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从清华退学,我们也是5月份才听说,当时打电话到清华大学核实,证明确有其事。听说此事后,学校很多人都为他惋惜。”
  易某称,2005年,他知道张非此前上了北大,至于什么原因回来的不是很清楚。
  在学校一位后来成了张非班主任的蒲老师的引荐下,张非于2004年七八月份到了该校补习班补习。张非来的时候就喜欢上网,经常沉迷于网络,进来时成绩并不是很好,后来在老师的帮助教育下,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到高考时夺得了南充高考状元,被清华物理系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703分, 2005年在清华大学是可以选择专业的,这个专业应该是张非自己选的,而且他已有读过一段北京大学的经历。)
  在学校操场边,记者在一块宣传栏上看到了张非当年辉煌的“影子”,虽然2年快过去了,(“买”来的状元,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但宣传栏里关于张非的图文介绍清晰如初。夺得状元的张非手持10万元奖励,笑得一脸灿烂。“至今还留着,主要就是为了鼓励现在的同学。”易某称。
  易某还告诉记者,十一中与白塔中学联办后,张非当初的班主任蒲某到了南充十中,后来,张非从清华退学后也去了十中读书考试,并改名张空谷。对于他为什么离开清华,据称是因为张空谷不喜欢所学专业。(清华不是不能申请换专业吧?)
  
2007年再冲击名校
  参考学校:南充十中
  高考前景:估分600多,或被名校录取
  随后,记者联系上了张非在南充十中的一位同学,同学证实今年参加高考的张空谷就是张非,他是今年春节后来到学校的,当时还不知道他已经到北大清华去走了一圈。后来听说此事后,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确系高考牛人,天天上网照考703分,只是在北京大学才出现几门不及格被开除,说明高考制度有缺陷)对于今年张的高考估分高达680多分的说法,同学们表示没有准确数据,但超过600分没有问题,进入名校也毫不意外。
  在南充十中,记者联系上学校陈校长。面对是否用重金将张空谷挖来的质疑,陈校长表示,张空谷是因为不喜欢在清华大学学的专业(703分在2005年是自己选的专业喔)才回来的,到十中来读书也交了相关费用。陈称,学校当时也考虑到了让他来读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张空谷的父母哭着说好话要求来读书(撒慌哈,会让两位老人生气的!),学校最后考虑到他本人已不是清华的学生,并且自愿,所以就收了进来。对于外面传闻的用重金激励一事,陈校长说绝不会有此事(两年前的“哈佛闹剧”让南充十中被骗了一大笔钱,是在焰火庆功会上发的,估计是没好意思追回来吧),同时表示张空谷肯定不是为钱而考的考生。
  记者试着联系张非以前的班主任蒲某,但被告知蒲某不在学校,手里也无电话(不可能哈)。

  张非印象
  他,唯一的爱好是上网
  在2005年张非考中南充理科状元时,本报记者曾采访过张非。当时,张非对记者称:“上网是我的唯一爱好,我们不能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科学上网就是好!”(为什么会被北大开除呢?)那时,张非在记者面前多次给网络正名。
  为了再次与张非面对面,记者从南充十中的一位同学那里得到了他的电话。当记者拨通电话后,一位中年女士声音传来,问记者找张非有什么事。当记者说明来意后,该女士很快挂断了电话。随后在接下来的多次联系中,该电话被告知停机。(网上世界可以畅游,接触媒体还不行)
  多方走访后,记者获悉,张非曾在岳池县大佛中学读初中,而他的爸爸张道益就是大佛中学的老师。昨日下午,记者通过种种办法试图联系上张道益,均未成功。大佛中学一位老师透露,张道益老师平时也不愿提及此事。(正是父亲节刚过,孩子伤了老人的心啊,做人咱能这样呢。)
  最后,记者打听到了张老师家的电话。昨晚,记者终于拨通了张道益老师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张非的外婆。她称:“张老师外出了,要三天才回家。”说到张非高考的事,张非的外婆很气愤地说:有的人说张非高考搞了钱,哪有这回事,乱说!(不是张非搞钱,而是一些学校急功近利、违背教育规律,非要给张非钱)本报记者李罡汪仁洪
  
网友热议
  他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反思
  昨日,当“职业考生”一词曝光后,立即在本报省内版读者Q Q 群和网络B B S 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职业考生”张某的离奇故事,网友有不同的态度:或鄙夷,或同情,或愤怒……
  
余勇可贾: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广大学子都把高考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一条神圣之路,而他却把高考作为赚钱的工具,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正确)
 
 嘉陵春晓:应该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部门的反思,因为这暴露了现行教育制度下存在的漏洞。(优质教育被资源浪费惨了)
 
 哗啦啦地飞:在教育产业化的大环境下,各级政府和学校纷纷加大了对优秀考生,特别是对于考上名校的考生的奖励力度。在重金的诱惑下,个别学生难免成为职业考生。(学校乱发钱不该,但政府官员亲自颁发更不该)
 
 1545吴锟:职业考生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少名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难免有一部分考生为了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而放弃梦想。(确实有社会原因,大家都该帮帮张非)
 
 圣经:不好评论,是存在就是合理还是生活决定一切?(也对)
 
 蕃薯藤:这么有把握年年考清华、北大?!!这老弟也太有才了吧!(偏才,高考考试机器,读大学就不行了)
 
 f 1y i n g s n o w :第一,这人太有才了!第二,学校太恶心了!第三,教育体制太不完善了! (全面)
记者丁伟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6-22 20:52 编辑 ]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6-2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高考重奖游戏下职业考生跃然而出

作者:毕诗成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2007-06-21 19:38:40

2007年高考结束了,正当南充的考生们焦急地等待高考成绩揭晓之际,网民报料并经记者基本证实的一则消息震惊了考生:一名职业高考考生反复从清华、北大退学,换来高额奖金。这名原名张非的考生,2003年被北京大学录取,次年退学。南充一所民办学校许以重金,将他挖去参加2005年高考,以703分的好成绩并列南充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向其颁发了10万元重奖。随后,张非向清华大学提出自动退学申请,改名张空谷,又以南充另一民办学校学生的身份参加2007年高考,估分高达680多分,再入清华、北大不成问题,又将轻松获取一笔不菲的奖金。(《华西都市报》6月20日)

一个人能考上北大清华已经很不容易了,张非竟然可以几进几出,不能不说颇有过人之处。尽管他的家人认为他几番参考并不是为了牟利,但从其他考生的角度看,这个进进出出的考生拿着高额奖金侵害他们的利益,怎么说也是一件“不公平、不道德”的事情。

谴责张非吗?表面上看,不管是退学,是参考,还是领奖金,除了修改名字涉嫌欺骗之外,他并没有违背当前的高考“游戏规则”。在这场“游戏”中,最需要反思的是教育制度:张非的第一次退学,据说是“爱打游戏、几科不及格”的被动结果,但后来在“考上清华换来10万元”的刺激之下,在民办学校斥巨资的诱惑之下,他才成为一名热衷于“进出游戏”的“职业考生”。那么,在当前教育部门一再“喊穷”的背景下,是谁给了这个学生赢得高额考试奖金的机会?又是谁给了他一次次改名字重考的制度漏洞?

张非只是一个个案,但重奖“状元”,并不只存在于南充,也并不只限于民办学校。去年就有媒体报道,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政府对在横沥中学就读并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重奖50万元。南京、苏州等地公办、民办高中为了“储备人才”,对中考优秀生设立高达5万余元的奖金。放眼全国,这样的报道年年有,搞“面子工程”的学校比比皆是。有报道说,湖南湘潭某校一位成绩优秀的女生小乔,在两所争抢优质生源中学的高额奖学金诱惑下,辗转反侧,心灵不堪重负,最终精神分裂。正是这种把教育按照“竞技体育”模式去搞的思路,才为所谓“职业考生”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前几天,西安10余所中学的校长发出倡议,“今年高考无状元”,大家都不炒作高考成绩。这是难得的自省个案,但遗憾的是,笔者周围的人,几乎就没有人相信在当前情况下,“无状元”能成为现实,也很难相信,有学校能在培养出“状元”之后,悄无声息地“保密”。竞争已经恶化,谁先退出这个游戏规则,带来的将是一段时间的实际利益受损。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当高考录取率、考取名校人数、有无高考“状元”等成为学校名气与业绩的重要指标时,一些实力欠缺的学校就必然要斥巨资装点门面,为鼓吹找资本,然后再用所谓的“业绩”去换取家长的“择校费”、“跨区费”、“赞助费”。

利益使人疯狂,使畸象丛生。表面上看,这种打造尖端产品的思路符合教育工厂的市场原则,但如果我们不认为教育已经产业化,就无法对这种符合市场规则却打击教育公平的做法无动于衷。教育管理部门此前“呼吁”了很多次,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只有道德呼吁是非常乏力的。不从利益机制上加以制约,就只能是“今年呼吁,来年还得呼吁”。

职业考生是个案,却是面难得的镜子:游戏规则是怎么恶化的?高考制度是怎么被钻空子的?中国教育的“重奖游戏”,是如何养活一名疑似“职业考生”的?(完)(责任编辑:周生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6-22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高考专业户”是怎样诞生的?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7-6-21   作者:廖德凯

6月20日《华西都市报》报道,四川南充人张非,2003年高考被北大录取,但次年被开除。南充一民办学校许以重金,挖到该校参加2005年高考,张非以703分列南充理科状元,获该校10万元重奖,后被清华录取。之后张非又向清华申请退学,改名张空谷,又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参加今年高考,估计会再考入清华,又将获取该校的重奖。
 
 在普通考生为进入一流大学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张非却享受着“考试经济”所带来的收益,并成为一个“高考专业户”。笔者认为,这个“高考专业户”,其实是学校在高考竞争的压力下“生产”出来的。
 
 有相关人士曾断言:高中教育是最赚钱的行业。但这有个前提,就是生源。而一所高中要想吸引生源,首先就是学校要有较高的升学率、高分率。于是,一些学校各显神通,暗挖优秀生源,哪怕这个学生只在本校上了几天课,但通过学生的成功,依然能在宣传中夸大学校的教育成功。因此,有的学校不惜许以重金,“高考专业户”的诞生,正是缘于此。
  
笔者认为,“高考专业户”的出现,至少给我们两个警示:一是一些高中学校已经逐渐背离教育的本质,而过多地面向“市场”,为了博取更多的“宣传资本”,不惜违背科学的教育理念;二是社会迷信数字、迷信状元的风气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当教育成为赚钱行业,教育者变成经营者,在这个扭曲的“市场”中,出现“高考专业户”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我们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后或许还会出现更多的教育怪胎。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6-2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职业考生:无意识的牛虻

文章来源:华商报 | 时间:2007年06月21日

燕农 四川一考生,2003年考入北大,获得3000元奖金,后被退学复读民办学校,2005年以南充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获得10万元重奖,随后自动退学,今年再次高考,估分高达680分,考入名校应不成问题,又可能获取一笔不菲的奖金。这例现象被称为“职业考生”在网络热议。据悉,该生离开清华是不喜欢所

学专业,家长和复读学校均否认为奖金而考。(6月20日《华西都市报》) “职业考生”就像牛虻一样叮入了那根麻木的神经,骤然间促使我们再次收回转移了的目光。面对“职业考生”,似乎不应过多地责备考生本人,毕竟,退学和重考是考生的权利。虽然对其他考生显得极不公平,但并没有像作弊一样突破规则。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愈来愈迷失的基础教育目标、高考导向,以及由此导致的畸形的培养模式。

回望高考指挥棒指引下的基础教育,甚至从胎教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社会的宣传、家长和教师的所有努力,无不是围绕孩子考大学、考好大学而展开的。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忽视甚至干脆忘记了情商教育,从多元化培养模式变成了一元化的智商教育,甚至是完全的应试教育。当社会、学校、家庭培养孩子的体系,十几年间惟一指向就是考高分上大学时,还能够收获其他能力吗?有理由要求他在高考结束之后就长大成人吗?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商因素而是情商因素,前者占20%%,后者占80%%。以此来看频繁退学又屡次中榜的“职业考生”就不难理解了:在一定天赋下,完全的“智商教育”决定了“录用”;因为缺失情商教育,丧失了一次次“提升”的机会或者根本不能理解“提升”的必要和价值。

“职业考生”是对教育的调笑和嘲弄,虽然这种嘲弄可能并没有鲜明的指向意识,但正因为无意识,才尤其可怕———我们到底是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和公德心”的“全面的人”,还是培养考试机器?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6-26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电信/超越神话网吧

“高考”何以成为一种职业?

www.zjol.com.cn  2007年6月25日 8:1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四川南充一名考生,2003年考入北大,因为“几科不及格”而退学;2005年考入清华,得到奖金10万,因为“不喜欢专业”而退学;今年又再次参加高考,预估分数不低。这位考生的家长,强烈反对坊间流传的为了奖金而退学参考的说法,而强调孩子是由于不适应大学学习而被迫反复退学,被迫反复高考。(6月20日《华西都市报》)

  “职业高考生”是否确有其事,目前尚难有定论。但无论如何,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均再一次通过这件事暴露无遗。如果“职业高考生”确实存在,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不是家长和学生“贪财”,而是现行教育体制之弊。

  目前,一些地方的高中乃至当地政府纷纷出资重奖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其本质出于“教育锦标主义”与“教育政成思想”,这无疑将强化基础教育的应试氛围和竞技色彩。学校希望考上名校的学生给自己当招牌,以期今后能招到更多的学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政府则是以此来展示其“卓越”的教育政绩。另一方面,当前高校过高的学费、较低的奖学金覆盖面、大学毕业无法预期的教育回报,可能促使一些学生在盘算“投入产出”后做出“意料之外”的选择。很显然,如此背景下,即便有“职业高考生”,也是现行制度为这一“职业”创造了空间。

  如果“职业高考生”子虚乌有,那么,我们就得反思:为何一名高分考生会反复高考、反复退学?

  前者反映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以及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的弊端。由于基础教育只关注高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养成,因此导致很多学生进大学之后,中学的“好学生”上大学后退学的并不少见。而在国外,一名大学生从一所学校退学,完全可以很顺利地再转入另一所适应自己兴趣、爱好的学校继续学习。而我国实行的是高考集中录取制度,任何一名学生被大学退学后,必须重新高考才可能被大学录取,高等教育缺乏退出与转入机制。

  因此,无论“职业高考生”的“真伪”,反复退学、反复高考的现象,都对教育体制提出质疑。体制弊端不除,更多的教育问题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出来。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 熊丙奇  编辑: 谢旭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zhangqnick 发表于 2007-6-27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门头沟区 联通
听我爸爸讲了,当时爆笑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夜星蓝 发表于 2007-6-2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生活所迫  被时代逼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2 发表于 2007-6-27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腾讯云
真聪明,记忆力好,商业头脑也很发达...真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6-27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如果他要每天在希尔顿大酒店轮流住6个以上房间,每分钟抽一根555,每小时喝一瓶XO,出门就登机的话

看来的确是被“生活所迫”掉了。。。::002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znf2 发表于 2007-6-28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日照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6-28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中国的一切法律似乎都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缓慢"匍匐"脱茧而出的,我们的法律规则似乎已经将亡羊补牢的古典发挥到了古人都未曾想到的极至之境...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9 15:22 , Processed in 0.11013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