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1年LEO的预报
到1998年为止,天文学界多数学者都倾向认为20世纪末这次LEO高峰是在1998年和1999年。新的预报则认为:1999年只是这一周期LEO的真正增强的起点,2001和2002年才是这一周期的高峰。
这里介绍有代表性的英国天文学家阿舍尔和澳大利亚天文学家麦克诺特先生的狮子座流星暴雨预测模型。
他们考虑了LEO母体Temple-Tuttle彗星在历史上的每次回归释放的尘埃团在轨道上的运动情况,每次的流星雨正是由于经过它们这些物质团时产生的。
图5.LEO 2001年预测模型
图5中,直线表示了地球运行轨道,椭圆块就是历次Temple-Tuttle彗星回归释放的尘埃团。
从图中看出,地球将先后与1767年、1866年、1699年回归喷发的尘埃团正面相遇。2001~2002年具体预测如下表:
表1
2001-2002LEO预报
北京时间
| ZHR
| 圈数
| 可观测区域
| 2001.11.18
18:01
| 2500(?)
| 7
| 北美、中美
| 11.19
1:31
| 9000
| 9
| 澳洲、东亚
| 11.19
2:19
| 15000
| 4
| 澳洲西部、东亚、东南亚、中亚
| 2002.11.19
12:00
| 15000
| 7
| 西非、西欧、加拿大北部、南美东北部
| 11.19
18:36
| 30000
| 4
| 北美
| 表1中,“ZHR”指的是流星雨强度,即最佳观测条件下(极限星等6.5等,辐射点恰在天顶)的每小时流星数。圈数是指流星体自母体彗星喷发出来到这次与地球相遇相隔的圈数。例如,2001年11月19日2:19相隔4圈,就是说地球遇到的是母彗星1866年回归时喷撒的颗粒。圈数越多,颗粒中小颗粒比例越小,亮流星比例越大。
预报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而且不是最重要的一半。检验才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半,1999年、2000年的目视观测,较好的检验了这一模型。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综合全世界目视观测资料得出的1999年LEO结果,顶峰时间与预报只相差6分钟。2000年的观测,也基本与预报符合。
总之,目前对于流星雨的预测理论和方法很不成熟,学说纷纭,方法各异,尽管有1999年和2000年两年成功范例,但是天文学家仍有不同的预报结论,但是我们正在一步步地接近流星暴雨的谜底。
[ 本帖最后由 北斗流星月 于 2007-8-20 19:3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