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 (sun)
基本性质: 在银河系内一千多亿颗恒星中,太阳只是普通的一员,它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 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在其存在的最后阶段,太阳中的氦将转变成重元素,太阳的体积也将开始不断膨胀,直至将地球吞没。在经过一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后,太阳将突然坍缩成一颗白矮星--所有恒星存在的最后阶段。再经历几万亿年,它将最终完全冷却。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3.46%, 氦约占24.85%, 其它元素占1.69%。
内部结构: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摄氏度。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核反应区:
太阳内核的状态是惊人的,温度达到15,600,000开,压力相当于2500亿个大气压。内核的气体被极度压缩以至于它的密度是水的150倍。
太阳释放能量为3.86e33尔格/秒(即38600亿亿兆瓦),它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每秒大约有700,000,000吨的氢原子被转化为大约695,000,000吨的氦原子并放出5,000,000吨(=3.86e33尔格)的以伽马射线为形式的能量。由于射线向球体表面射出,能量不断地被吸收和散发,使得温度不断接低,所以才有内外巨大的温度差和基本的可见光。由对流输出的能量至少比辐射发散的能量高20%。
辐射区:
范围约为从0.25 R⊙到0.8R⊙,密度和温度都很快向外减小。核反应区产生的能量经此区以辐射转移方式向外传输,从核反应区出来的是高能γ射线光子,经辐射区物质接连地吸收并再辐射出较低能量的光子,自内向外依次变为X射线、远紫外、紫外、可见光光子,最后主要以可见光光子及其他形式辐射出来。
对流层:
范围约从0.8 R⊙到光球层底部,密度和温度进一步向外减小,主要以对流方式向外传输能量,同时,此区的湍动还产生低频声波向外传输能量。
光球层:
太阳光球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园面,通常所说的太阳半径也是指光球的半径。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但由于它的厚度达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光球层的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活动,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斑点状结构,很象一颗颗米粒,称之为米粒组织。它们极不稳定,一般持续时间仅为5~10分钟,其温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温度高出300~400℃。目前认为这种米粒组织是光球下面气体的剧烈对流造成的现象。
1-24楼是不同波段拍摄的太阳活动图片.第2页的25-27是日冕图片。28-29是日珥图片。30-33是黑子的图片。
来源:http://www.phy.cuhk.edu.hk/~astroworld/confidential/confidential/wwwboard/messages/2049.html
用特殊设备和方法拍摄的太阳
来源: http://www.kepu.gov.cn/zlg/tyx/taiyang/y4.htm
[ 本帖最后由 寻找拉玛 于 2007-11-23 15:3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