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色影無忌] 想说说这两种CCD,可是怎么翻译这两个词,可把俺难住了。从字面译过来,应该是“全框CCD和行间传递CCD”,俺找不到更好的词了。但是这样译俺认为对正确理解它的意义并无帮助,甚至可能会让人误解。 有些人把它们译成受逐行CCD和隔行CCD。让人联想到逐行扫描显示器和隔行扫描显示器。无论从字面翻译还是从实际意义,这都是绝对错误的。 那么,俺在下文中还是用Full Frame CCD和Interline Transfer CCD这两个词吧。
你的典型的消费级的数码相机,用的一般都是Interline Transfer CCD。它的结构如下图。把一块半导体上集成制造出感光器件:光电二极管,和一些电路。每个单元呈整齐的矩阵式排列,多少行多少列。行数乘以列数就是这个CCD的象素数量。每个象素单元中(左下角的小图),有大约30%的面积用来制造光电二极管(红色部分)。在剩余的可用面积中,会放置一个shift register(紫色部分,译成转移寄存器吧)。在接受一个指令后,光电二极管感受到的光强,会被放置在这个shift register中并保持住。这是一个模似量。 下一步,就是把这每一个象素中的光强值,变成数字量,再由相机中的处理器组合成一幅数字图像。首先并行时钟激活第一行;串行时钟依次激活第1、2、3。。。列。这样第一行中和每个像素都被按顺序送出CCD,进入A/D Converter(模拟/数字转换器,这种器件专门用来把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然后并行时钟激活第二行;串行时钟依次激活第1、2、3。。。列。这样第一行中和每个像素都被按顺序送出CCD,进入A/D Converter。这样依次下去,每一行每一列的像素都被有序的转换成数字信号。相机的处理器再把这些数字化的象素组合成一幅数字图像。 每一个像素单元中的shift register整齐的排成一列列的,把真正起感光作用的光电二极管夹在中间。所以这种器件被叫作:Interline Transfer CCD。 由于每个象素单元中,真正用于感光的面积只占30%左右,那么它的感光效率就比较低。所以在真正的成品中,会在每个象素单元的上面,再造一个microlenses(译成微镜吧。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光学透镜),在图的左下角就是microlenses的示意图。光学镜片在光电二极管的正上方,面积造得比较大,这样就能把更多的入射光集中到光电二极管上,使等效的感光面积达到象素面积的70%左右。 由于有shift register的存在,Interline Transfer CCD就不需要机械快门。用电信号指示shift register把光电二极管的输出信号保持住,就已经完成了采样过程。这就是电子快门。shift register的存在,也使Interline Transfer CCD可以输出视频信号。我们在彩色液晶取景器上能够看到活动的影像,也是shift register的功劳。 KODAK专业产品中采用的CCD,是Full Frame Transfer。在每个像素单元中,有70%的面积用来制造光电二极管。整个像素的框内几乎全是感光面积。不需要也没办法放置更大面积的microlenses来提高它的采光量。它的读出顺序和Interline Transfer CCD是一样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得到尽量大的光电二极管,达到更好的成像质量。可以说,同样的CCD面积,Full Frame肯定会有更好的性能。 缺点:CCD不能输入Video图像。不能用液晶显示屏做取景器。必须以机械快门配合工作。并且机械快门限制它的最高快门速度。 技术发展的速度是难以想像的。本文只是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在新的产品是很可能有突破性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