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个天文爱好者的提问...

[复制链接]
Panshell 发表于 2003-2-5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神州在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以下是一个热忱的天文爱好者给我发的问题,在此转发:


根据现有天文书刊登载的地球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217天(春分点——春分点),而我用天文普及年历登载的二十四节气时刻进行复算,各年的回归长度不同是理解的,但总平均的回归长度却是365.24315天(我统计的总年度为17年),这样一来,每年的回归长度就长了1分21秒,在十年以内问题是少,了不得差十多分钟,当时段一长,岂不是四季全变了吗,还有,比如我想知道在何年的冬至日、时刻属于六十甲子的最后一干支:癸亥日癸亥时,(在中国民历上查不到,想通过计算却由于年回归长度偏差太大,无从下手),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Elvis 发表于 2003-2-6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 电信
有的回归年短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oshisl84 发表于 2008-10-21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德克萨斯州–科林–普莱诺 Charter_Communications
天文普及年历登载的二十四节气时刻,是否有具体链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innercool 发表于 2008-10-2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联通/武汉理工大学联通出口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iongyulei 发表于 2009-12-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电信
1# Panshell 以前在《天爱》上读到过岁差的问题,确实很复杂,涉及到运动相对论呢,这里帮 潘少 转载下 百度的介绍,希望有用。  

【百度百科介绍】
通俗地说,众所周知,地球类似于陀螺,绕地轴自转。陀螺旋转时不一定精确地平行于地面转动。由此陀螺两边所受重力不平衡而摇动甚至停下。地球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岁差”。岁差即为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位移的现象[1]。在日、月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并不固定,呈现为绕一条通过地心并与黄道面垂直的轴线缓慢而连续地运动,大约25800年顺时针向(从北半球看)旋转一周 , 描绘出一个圆锥面 。此圆锥面的顶角等于黄赤交角 (23.5°26′21″) 。 于是天极在天球上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为 23.5° 的小圆 , 也使春分点沿黄道以与太阳周年视运动相反的方向每 25800年旋转一周 ,每年西移约 50.3 ″。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进动(或称旋进)称为日月岁差。此外,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不断地改变位置,这不仅使黄赤交角改变,还使春分点沿赤道产生一个微小的位移,其方向与日月岁差相反,这一效应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沿赤道每年东移约0.13″。日月岁差和行星岁差的综合作用使天体的坐标如赤经、赤纬等发生变化,一年内的变化量称为周年岁差。此外,根据广义相对论,旋转物体的自转轴会在空间产生相对论性进动,称为测地岁差。地球的测地岁差为1.98″/世纪,方向为逆时针向。地球赤道与其公转的轨道“黄道”并不重合,他们所在的面的交点就是春分点和秋分点。太阳从春分点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叫做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年所需时间叫做恒星年。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约20分钟,为地球运动时收其他天体引力作用使地轴发生周期性变化所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iongyulei 发表于 2009-12-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电信
本帖最后由 xiongyulei 于 2009-12-2 21:17 编辑

很感谢新浪某好友的空间博文,希望有用: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1efc7010007ig.html

   一、对回归年的测定:
       我们人类今天所使用的公历记元是纯阳历即太阳南北行往返一次,也即是太阳在南北往返一周的过程中,太阳围绕地球旋转了多少圈(旋转一圈就是一天)?我国古代的天学观测者,是把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算点,只有准确地测定出冬至的时刻,才可能准确地计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即:太阳一回归年绕地球旋转了多少圈。这一冬至时刻的标志是什么又怎样确定?这就是长期不懈地观测圭表的影长。因为冬至这一天正午表影的长度,比一年中任何一天正午表影的长度都要长(我国古代称这一天为日南至)。但是,每次太阳到达冬至的时刻并不一定正好是正午。古人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冬至时刻,是采取连续测量若干年冬至日午正的影长,一旦确定了两个冬至时刻之后,再用这两个冬至时刻之间的年数去除它的总日数,就得到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日数)。
春秋末年(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开始使用的《四分历》,其回归年长(我国古代称为岁实)定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即365.25日。
古希腊最早有记录的伽利泼斯历所采用的数值,与四分历的数值基本相同。但是,伽利泼斯历比四分历大约晚了一百余年。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也用365.25日这个数码,但比我国晚了五百年。
《四分历》定岁实为365.25日,虽然较为精确,但使用若干年后,天学家发现历法预推的时刻要比实际天象来得晚的现象,而且越来越显著。到了中国南北朝的时代,天学家祖冲之首先改变旧的观测方法,他不直接用圭表测量冬至日正午的太阳影长,而是测量冬至日前后二十余日太阳正午的影长,而取其平均值,从而求出冬至的日期和时刻。祖冲之根据实测制定的《大明历》的岁实为365.2428日,这个精密的数值,一直到五、六百年之后的宋代,才达到或超过它的水平。
           在欧洲,一直在十六世纪以前所实行的《儒略历》中,岁实的数值均采用与《四分历》相同的数值365.25日。
          中国明代的天学家邢云路,进一步改进圭表,精心实测,艰苦的劳动,终于结出了丰硕之果,他测得的岁实为365.24219日,这和用现代理论推算的当时的数值365.242217相比,仅仅小0.000027日,即一年大约才相差2至3秒。
          而在欧洲,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于1588年测定的最精密的岁实为365.2421875日,其误差一年大约为3.1秒。
   二、岁差的测定:
   什么是岁差?
   岁差是不能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来解释的,因为地球是根本没有
自转和公转的。前面以指出了太阳中心说的错误和失误。那么,岁差
是什么、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岁差是太阳围绕地球旋转365.25周的时间,比天(中国古人把以
地球为中心地球系域空间内的恒星天体做为一个整体而言)绕地球旋
转365.25周的时间(过程或速度)慢的差值叫做岁差。这个差值是
多少呢?按照今天天文学界给出的数值是:50秒点24。也就是说
绕地旋转比太阳绕地旋转快,一年快50秒点24,差不多每71年又9
个月快一度,近26000年为一个周期。我们中国古人比西方人知道岁
差晚了四百多年。到了今天,著者所制作的宇宙仪(承诺有的第三架
仪器)能准确地演示岁差形成的机制。后面将立专章介绍。
   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旧译依巴谷公元前二世纪人)给出的岁
差为每百年差一度。
   西方人喜帕恰斯是从察觉到用分(至)点测量的回归年与恒星年
长度不同而发现岁差的,因此想到恒星相对黄道在移动是对的。但确
切的说是黄道上固定的分点、至点相对恒星在移动,这就符合黄道的
定义了。中国古人是这样看的。
探索天文是人的本性![b]http://blog.sina.com.cn/u/1946507851[/b]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蓝色@星球 发表于 2009-12-4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定西 电信
学习了,收藏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11 16:55 , Processed in 0.1646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