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推荐:南方周末36版特刊《大地震现场报告》

[复制链接]
Eldghost 发表于 2008-5-22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5月22日,《汶川九歌-大地震现场报告》南方周末地震特刊出刊。


                     U2008P1T1D15594903F21DT20080522105535.jpg




【汶川九歌】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者。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执政党和政府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的结果。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多难兴邦,拐点出现之迅速超出期待,于是,如一些网友所说,这次灾难中政府的表现没有让人民失望,人民的表现更是让政府动容。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争相进入,国际援助争相进入,媒体争相进入。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正在拔地而起。但它并没有给政府添乱,反而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这个崭新的救灾体制,或将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模本。
  固然,从技术着眼,此次救灾亦非尽善尽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无损此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它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发展的顶点,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一个崭新起点。
  尤为难得的是,这次新的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以这种新的民族气质做支撑,属于每个中国人,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国,将不难从灾难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阳。这种软力量的崛起是体面的崛起,有尊严的崛起。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
  这是多好的转型契机。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人们原本以为,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正在抵达历史三峡的出口;谁知,大自然提前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而正如境外媒体评论的,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考试。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一悲一喜,悲欣交集,中国能不能闯过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不能凤凰涅槃,否极泰来,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而在这点上,此次抗震救灾无疑是成功的操练,应该可以奠定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编辑部

  36版全记录——
  【汶川九歌】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死亡之弧-生存与坚强】汶川没有死去 汶川仍然活着
  【死亡之弧-挣扎与求生】孤岛汶川的人性百态
  【死亡之弧-灾难与人心】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死亡之弧-逃离与回归】北川村民出深山记
  【死亡之弧-孤僻与自救】青川的迷惘与坚韧
  【死亡之弧-孤僻与自救】甘肃文县:被低估的震灾
  【死亡之弧-沦陷与挣脱】清平矿工逃生档案
  【死亡之弧-沦陷与挣脱】理县:西线无“战事”
  【闭绝之境-迷失与行动】 (上篇)映秀镇:废墟寻觅
  【闭绝之境-迷失与行动】(下篇)映秀镇:波折解救
  【闭绝之境-英雄与制度】虹口:寂寞7日
  【闭绝之境-窒息与爆发】红白镇,复苏24小时
       【传播之道】如果,每个灾区都有一台摄像机
  【高悬之石】悬湖压顶 险库云集
  【财富之痛】十里东汽皆掩泣
       【草根之力】理想主义涤荡百万志愿者
  【希望之手】国难中,他们在场
  【希望之手】兵将突击
  【希望之手-努力与无力】国家救援队的真实救援
  【草根之力-同爱与同悲】“川”震海峡 台湾动员
       【声音之切】:北川中学幸存学生日记
  【悲剧之容】你可听见我的呼唤
  【悲剧之容】你可看到我的牵挂
  【悲剧之容】你要相信我的坚持


也可以直接去南周主页看,链接:http://www.infzm.com/

建议大家去买一份。。。不贵,2元钱而已。

[ 本帖最后由 Eldghost 于 2008-5-22 18:06 编辑 ]
头顶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欢迎来酷图欣赏版一叙!

沈阳天协群37804800
 楼主| Eldghost 发表于 2008-5-22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电信

朱伟:三联生活周刊面对汶川大地震的答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联生活周刊特刊:生命高于一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致哀致敬

  
  主编:朱伟(blog)
  这一期刊物在编辑中,我一直感到心慌。因为我们决定取消所有栏目,在办刊史上第一次整本120多页内容全部打通都面向汶川。说实在,我的心慌,一是因为前方记者能否支撑这么多有质量的内容;二是担心他们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采访,也可能因为通讯问题,难以正常发稿。因为起先一直没有吴琪她们的消息,后来一直没有摄影记者蔡小川的消息。而朱文轶本来计划道路修通周五到汶川,结果道路又重新中断,周六才到汶川。
  直到周日下午,没有一篇稿子。第一篇发给我稿子的是袁越,晚上8点多,8千多字。他一路自己坎坷,闯到北川,晚上去参与了救援,目睹了两个救出的生存者,在努力救出后还是死亡的悲伤。之后一直在焦急地等稿,我不敢去催这些本来已经艰难与沉浸在心灵折磨中的记者们。到12点,只能先睡,睡不着——记者们不可能理解我的焦虑,那是一种无法踏实的忐忑不安。
  吃了安眠药勉强入睡,早晨5点自己醒了,打开信箱,只有蔡伟发回的一篇稿子,他采访了几位读者服务部提供的读者,所幸都安全。还有尚进在北京采访如何打通震区通讯的稿子,4页,做得很深入、全面。但主菜显然都没出现。发完这两篇稿子,赶紧赶到编辑部——不管怎样,可以省去堵车的时间。
  很意外的是,7点多钟,朱文轶在汶川发出了1万多字的稿子,他总是很准时地保证在周一早上让我见到他的稿子,每期如此。他全面写清了汶川为什么一开始难以进入,采访到了交通管理局的负责人,军方和各种从各方面努力的人。更重要是做了一个在与外界隔绝时指挥自救的副县长的专访。读到这篇稿子,我的心开始踏实。我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谢他在困难的条件下准时做出了可成为头条的稿子。他是这次去汶川所走的线路最长的。
  9点多,收到王恺发出的两篇附文,一篇是他进北川四天详尽的日记,另一篇是他对带着71个孩子走出灾区的校长与老师的采访。然后又收到蔡伟的两篇,他跟着部队在什邡的一支医疗队,另外,他居然进入空降兵部队,还采访了一位黑鹰直升机的飞行员。
  吴琪与李翊的稿子是中午发来的,一篇用3千字记录她们用10小时走进映秀镇的所见。其实,这次我们许多记者都是走进的现场——蔡小川背着摄影器材,也是用10小时走进的映秀。王恺用两小时走进北川,李伟跟着救援队每天都在深山里走。吴琪、李翊的另一篇一万多字的主文,通过采访从救援部队军长、师长到各种志愿者、普通市民几十人,非常细致地描述了映秀镇从自救到部队进入救援的全过程。读到这篇稿子,我知道这一期的分量了。
  李伟的稿子下午4点多收到,他跟民政部组织的一支专业救援队到彭州,近9千字。王恺的主文近6点才发过来,也是近9千字。他写了北川许多特别感人的故事,比如他写了在北川幼儿园找孩子的两个坚强的女性,一位每天在废墟上找她的儿子,她说,找不到丈夫与孩子,她绝对不哭。还有一位年轻志愿者,因为听到废墟下一声妈妈的呼唤,便每天绝不离开,她到指挥部找首长批了个字条,首长在纸条上说,所有见到这张纸条的部队,跟着她去执行任务,于是一批批各部战士就都被带到幼儿园的废墟上。
  也许我是一个情感脆弱的人,从袁越的稿子发稿起,我为发这些稿子真不知流了多少次眼泪。王恺这个稿子是让我流泪最多的,我控制不住自己。发稿后,也给他发了条短信,我说,感谢你写了一篇牵人心弦的稿子。
  除前方记者,鲁伊在后方主动发了两篇稿子,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篇说到对遗体的关怀,她说,遗体的细菌传播其实并不如人们所说那样可怕,所以应该做好遗体的善后处理,我注意到国家今天就出台了遗体处理意见,提到保护遗体的尊严问题。另一篇说到为什么许多人救出后会死去,因为压迫坏死部分的毒素会蔓延全身。
  这些能写出这么好文章的记者,真是周刊的财富。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
  昨天最后一篇发稿的是李鸿谷写的导言,如要总结这一周的大救援,我想,更重要是生命的价值再一次成为了大家心目中最高的价值,生命高于一切,这可能超过了所有价值。为一个哪怕是弱小的、只有一线生机的生命,可以不惜任何昂贵成本,这才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标志。这次大地震,那么多活生生的同胞失去了生命,映秀、北川,也许已经成为了废墟,但它们没有被击溃。我说,标题就叫“汶川不会消失”吧。
  文字拖延了发稿,后期的校对、排版就带来了困难。我们在晚上11点多临时跟广告公司联系,撤掉了开头的两个跨版广告,使第一跨页变成摄影记者于楚众刚从成都发回的成都市民集体默哀的照片,横幅上是黑得惊心的“同胞走好”。第二跨页是广场上市民点着蜡烛的祈祷。我们把震区读者发出的“个人问题”投稿变成地震发生记录的“第一时间”,加上了导演俞钟的口述。在这个栏目前,舒可文建议,我们精心选择了一组震区在地震发生前美好景象的照片。第一张对开页的照片我给它起了个标题:“这里的宁静令人心酸”,它们可能都被这场无情的灾害给毁灭了。在给这些图片配图说时,我发了脾气。我觉得,应该带着感情来对待每一篇文字,哪怕它只是图说。
  后期排版直到今天早上才完成。我们的抗震救灾记录可能是晚了出现,在众媒体争先恐后之时,但我们保证了我们能做到的最高质量。这也是我们对这次大地震的一份情感记录,也许挑剔的读者们仍会对它不满足,但我们确实为它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它是周刊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我们会永远记住令人心酸、令人难眠的这一周。
  今天我们将派出新一批记者,替换上周在震区风尘仆仆的同事们。新的一周重新开始。
  十名记者深入映秀、汶川、北川、彭州、什邡百名生还者、救援者还原大营救全记录,全部篇幅凝注成抗震救灾专刊——
  让我们永远珍藏这段悲情感人的历史



  现场追访——映秀:
       到映秀镇去!
       “孤城”映秀的72小时
  现场追访——北川:
  北川:从死亡到生命
       北川四日行程记   
    附:目录
  十名记者深入映秀、汶川、北川、彭州、什邡百名生还者、救援者还原大营救全记录,全部篇幅凝注成抗震救灾专刊——
  让我们永远珍藏这段悲情感人的历史
  抗震救灾专刊
  汶川地震举国大救援
  44 生命高于一切
  6 汶川不会消失
  现场追访——映秀
  46 到映秀镇去!
  52 “孤城”映秀的72小时
  现场追访——汶川
  66 99小时抵达汶川
  68 解救汶川
  76 “我们当时是打算苦撑20天的”
  汶川常务副县长张通荣讲述汶川重见天日前的48小时
  78 空降兵与大飞机
  82 汶川,我们来了
  86 电话!电话!我要打个电话
  现场追访——北川
  92 北川四日行程记
  100 北川:从死亡到生命
  108 一个都没有少:9个老师和71个孩子
  112 生命72小时
  120 他们为什么会在救出后死亡?
  现场追访——彭州
  124 龙门山:山岳救援队的80小时
  134 从网上的海量信息到有价值拯救
  现场追访——什邡
  138 四川上空的鹰
  汶川地震中的空中救援部队
  144 专访“黑鹰”救援直升机飞行员
  148 废墟上的直升机
  150 北川——映秀:汶川地震的断裂带
  152 救灾帐篷大调运
  158 大灾与大疫的非必然联系
  第一时间
  28 俞钟:对生命的尊重,首先是对自己的尊重
  32 卢老七:现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了
  34 5月12日,我们距汶川90公里
  36 脱险记
  38 震中块肉余生记
  寻找读者
  40 寻找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联生活周刊读者第一现场口述
头顶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欢迎来酷图欣赏版一叙!

沈阳天协群37804800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Eldghost 发表于 2008-5-22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电信
不做更多评价,评论都是苍白,用自己的理智和情感来阅读,最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5 20:29 , Processed in 0.07489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