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理客 发表于 2011-12-24 19:34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1-12-25 09:32 编辑

gliese581 发表于 2011-12-24 12: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算错了,反照率按0.3算,不考虑大气,红外发射率定为1,理论温度应该是7090K
我刚才用玻尔兹曼定律重新计算了一下这两个行星的辐射黑体温度,
b星7769K,c星6902K,b星由于是超固态物质可能温度还能再高,
c星看来就是66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了。
不管如何,这两个星是所有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最热的了。
而且与所有其他的热行星拉开的相当的距离,这个名次它们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19:37

本帖最后由 gohomeman1 于 2011-12-24 19:38 编辑

polrbear 发表于 2011-12-24 14: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下次记得给链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0/n7378/full/nature10631.html
这颗恒星属 ...能否仔细介绍一下这类恒星?
那颗行星可能正在落向恒星的过程中,不过在被吞噬前,恒星现在处于下一次外壳抛射阶段前。我的理解对吗?

另外请楼主多用回复,不要大量使用点评。

索理客 发表于 2011-12-24 19:49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1-12-24 20:06 编辑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19: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能否仔细介绍一下这类恒星?
那颗行星可能正在落向恒星的过程中,不过在被吞噬前,恒星现在处于下一次外壳 ...
恩,以后多用回复。
今年1月公布的最热的系外行星看来WASP-33 b只能屈居第三,它的温度也达到3200摄氏度。
这要归功于她的母恒星是一个A5型的恒星,而且它到恒星的距离也相当的近,29.2个小时就可公转一圈。
同时预告一下,KOI 13.01这个热木星的温度也达到了惊人的3257K,
再往下的KOI 1401.01 就和这三者拉开差距了,2820K的一个离母恒星超近的超级地球。
后面是KOI 1452.01也是一个热木星,2562K。
2010年的系外行星温度榜冠军看来只能排第七了,WASP-12 b,2500K左右,热木星。
估计是因为太热了,气体物质膨胀得很厉害,这些热木星的体积都很大。

索理客 发表于 2011-12-24 19:57

polrbear 发表于 2011-12-24 14: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下次记得给链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0/n7378/full/nature10631.html
这颗恒星属 ...

那是因为行星核很致密,足够致密的东西都不易被吹走或吸走。
双白矮星的形成也是因为这个吧,没有什么爆发能把白矮星的物质吹走。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20:10

sonic5188 发表于 2011-12-24 1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是因为行星核很致密,足够致密的东西都不易被吹走或吸走。
双白矮星的形成也是因为这个吧,没有什么爆 ...

不易吹走我认同;不易吸走,你的理由呢?

这么靠近的距离,我认为就是处于螺旋式下落中。

红巨星的自转如果慢于行星的公转,那种逆向的潮汐运动就会导致行星不断落向恒星。

索理客 发表于 2011-12-24 20:14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2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易吹走我认同;不易吸走,你的理由呢?

这么靠近的距离,我认为就是处于螺旋式下落中。


我认为,中子星很难吸走白矮星上的物质。
同理,白矮星也很难吸走表面重力加速度为76米/秒^2的行星物质(b星)。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20:17

sonic5188 发表于 2011-12-24 20: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中子星很难吸走白矮星上的物质。
同理,白矮星也很难吸走表面重力加速度为76米/秒^2的行星物质(b ...

看来是我没说清,我说的是把整个行星吸引过去。

红巨星阶段,靠近它的行星都会被吞噬。

索理客 发表于 2011-12-24 20:35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1-12-24 22:10 编辑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2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来是我没说清,我说的是把整个行星吸引过去。

红巨星阶段,靠近它的行星都会被吞噬。

你有没有有想过被吸进红巨星的类木行星核,由于高密度不易被潮汐引力扯碎,
也有可能搅乱红巨星外层极其稀薄的气体,一方面导致红巨星外层气体更快的飞散,导致本案的这种亚矮星形成,
另一方面行星外层气体消失,但其核心在红巨星外层气体中的摩擦导致其轨道不断靠近母恒星。
第三,但这可能是不一定存在的情况,中心的两颗白矮星的合并,导致一次氦闪耀爆发,
这次爆发应该相当于新星爆发的量级,导致行星彻底失去外层物质,只剩下最为致密的部分。

万卓是我 发表于 2011-12-24 22:05

我是菜鸟,看不懂!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22:11

sonic5188 发表于 2011-12-24 2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有没有有想过被吸进红巨星的类木行星核,由于高密度不易被潮汐引力扯碎,
也有可能搅乱红巨星外层极其稀 ...

我没说过被撕碎啊。

估计你没理解我所说的逆向潮汐效应是怎么回事。你参考一下海卫一吧。

索理客 发表于 2011-12-25 00:07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22: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没说过被撕碎啊。

估计你没理解我所说的逆向潮汐效应是怎么回事。你参考一下海卫一吧。


红巨星外层稀薄气体的摩擦减速才是行星轨道内迁的最主要原因。
潮汐作用应该是次要原因吧。

gliese581 发表于 2011-12-25 08:44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2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易吹走我认同;不易吸走,你的理由呢?

这么靠近的距离,我认为就是处于螺旋式下落中。


这种过程应该是相当缓慢的吧,由于红巨星密度极低,它对行星的潮汐作用不会太明显,还不如红巨星大气导致的摩擦减速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5 09:50

gliese581 发表于 2011-12-25 08: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过程应该是相当缓慢的吧,由于红巨星密度极低,它对行星的潮汐作用不会太明显,还不如红巨星大气导致的 ...

你没看清,我说的是逆行潮汐效应,不是恒星对行星的潮汐,而是相反的过程。由于行星的公转比恒星的自转更快,导致行星的角动量转移给恒星,同时轨道缩减,直到双方互相锁定的平衡(貌似难以达到平衡的)。此段也同时回复楼主。

现在从数据看,恒星KOI-55的半径仅为0.2个太阳,所以现在的自转估计已经很快了。然而能否达到b行星的0.24天(或5小时45分钟,非常短的时间),还是有疑问的。
毕竟这颗恒星的半径,相比于通常白矮星的木星~地球大小,还是大很多的。

顺便说一下,正由于绕转周期非常短,所以可以重复测量极多的次数,测量的精度也很高。哪位帮我计算一下,这颗恒星能否通过光谱确定两颗行星的存在。现在光谱的多普勒测量的精度约为1m/s。

zenghan 发表于 2011-12-25 12:49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4 2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易吹走我认同;不易吸走,你的理由呢?

这么靠近的距离,我认为就是处于螺旋式下落中。


照版主大人的说法:这些超短周期的行星基本都是短命鬼,寿命不久矣!估计就像三体里的那颗行星早晚是母星的盘中餐了。。他们的运动机制难道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向内迁移到达一个相对长久保持平衡的位置一直保持到恒星演化到下一阶段是么?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5 13:31

zenghan 发表于 2011-12-25 12: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照版主大人的说法:这些超短周期的行星基本都是短命鬼,寿命不久矣!估计就像三体里的那颗行星早晚是母星 ...

说实话,它们的命运我没仔细研究过,貌似也没有足够能力把它算清吧。

如果是类太阳恒星,对行星的第一次威胁大概来自主序星阶段结束后持续的恒星膨胀。像水星这样的近距离行星,第一次膨胀中就被吞噬了。
然后氦闪带来的物质抛射,会导致内行星的减速,原因就是电磁摩擦。

随着恒星的反复震荡,恒星质量逐步减小对应着行星轨道的持续外迁。然而,质量减少自然对应着恒星周围空间的阻力增加。所以内行星要看两种过程,那种占据主流?

在过去的计算中,都是认为地球能够逃脱这个过程的。后来考虑了逆向潮汐过程,就不同了。这个过程在行星离红巨星光球顶比较近时,会产生很大的阻力。

细节我一时难以仔细描述清楚。它们是引力和摩擦力的共同效应。

gliese581 发表于 2011-12-25 14:14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5 09: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没看清,我说的是逆行潮汐效应,不是恒星对行星的潮汐,而是相反的过程。由于行星的公转比恒星的自转更 ...

逆向和正向没什么本质区别吧,就是潮汐隆起的相位不同
PS:潮汐加速或减速的程度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

索理客 发表于 2011-12-25 15:54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1-12-25 15:57 编辑

现在遮光板,也就是星晷仪的技术足以使我们直接拍摄到
10秒差距内所有恒星系中轨道半长径大于金星的系外行星。
我现在手上有NASA的下一代系外行星发现者的详细计划,
今年刚刚批准进入研制准备期,看了后很兴奋,用的就是远距遮光板技术。

索理客 发表于 2011-12-25 16:36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1-12-25 16:37 编辑

假设我们在100万颗恒星中才能发现一个“地球”,
而太阳附近的F型以上恒星密度为每秒差距球体积0.06颗,
从统计学上估计至少要在180光年,也就是55秒差距外我们才能找到一颗与地球相似的行星。
看来,还需要更大更强的望远镜才行。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5 19:23

gliese581 发表于 2011-12-25 14: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逆向和正向没什么本质区别吧,就是潮汐隆起的相位不同
PS:潮汐加速或减速的程度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
...

简单解释,正向的就是地球与月球的关系,地球自转快,结果是地球、月球都减速,月球外迁;

逆向的是,过程相反,行星公转快于恒星自转(太阳如果成为红巨星,自转显然超过1年,这个你自己算一下吧),结果就是行星内迁,双方都加速。这里的摩擦,主要就是被行星吸引的那块气体与恒星本身的摩擦,而不是稀薄大气与行星本身的摩擦。

当行星相当靠近恒星时,主要转为气体和行星的摩擦。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2-25 19:24

内迁的时间标度一般为百万年级,相对于红巨星本身的演化而言,是个比较短的过程。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今晚公布的两个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很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