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做的反射镜
我想过,将20mm的不锈钢板(钢板的厚薄只在于你要求的凹面的深浅而定)用电脑锣挖出你计算好的弧度,那钢板就会成为一个你要求的球凹面。再将其打磨、抛光。然后拿去电镀银。不就成了一块绝好的反射镜吗。现在有工业模具的地方都有电脑锣。用它做出的凹面精度准确。总好过想磨镜但又没有材料的好。 不知道钢的膨胀系数如何!? 好像比普通玻璃大得多。
不过不要紧,那玩意散热快。再加个风扇。
只是钢好像比玻璃软,支撑起来可就费事了。
不锈钢不好做吧
这东西热变形很大,尤其在加工时应定要强冷却!似乎不行
不锈钢的加工难度大,精度如何保证?可以的话,天文台的大口径望远镜为什么还用玻璃制作?? 最早的反射镜都是用金属做的,但是金属主镜太沉,所以做得太大的话,自身的重量就会把镜面压变形了,更不用说安装到赤道仪了.小的反射应该还是可以用金属做的. 天!这样做成本多大。如果研制出来简直是填补了中国天文观测的空白了。呵呵!有这本事,可以进工程院了。 最初由 gyw 发表
[美国的红外太空望远镜就用金属薄镜面。
轨道上的镜面没有重力影响,不会变形的。 加工并保证其精度并不是很难。用电脑加工只是电脑按照你设定的弧度用刀一刀一刀地刻划出来,发热量也不大。做出来只是有细微的刀痕。只要能打磨就成功了。 早期的望远镜的镜面材料是选用金属材料,以后就为膨胀系数小的玻璃材料所代替。现代的技术又使金属材料恢复了活力,意大利就成功研制了两台1.5m和1.4m的望远镜。
虽然铝、不锈钢的膨胀系数(23×10^﹣6和11×10^﹣6)远远超过了(0.02×10^﹣6)微晶玻璃,但是将现代的主动支承装置应用到金属镜面上,使金属镜面产生了新的飞跃。 我认为只要散热比较好,小的金属镜一样可以很快进入状态。
可以给镜子背面贴上散热片,再装一个大风扇。
难!
我看不行,您应该没有“不锈钢抛光”这项技术。不锈钢的金属颗粒太太,几乎不能抛光。 不是用不锈钢抛光来做镜面,而是用抛光后的滑面来镀银作镜面反射。我说的就是抛光呀
没有说抛光后怎么样,而是不锈钢根本不能抛光到足够的精度。更不用说镀银了。 马克苏托夫的那本《天文光学工艺》里面就详细介绍了金属反射镜的制作方法,在图书馆见过。应该在实际中也应用过了的 最初由 gyw 发表在不锈钢镜子底下放若干个布进电机进行支撑,用图像处理的方法,用计算机调整这些电机,就可以获得清晰图像了。只是不知怎样计算。
美国的红外太空望远镜就用金属薄镜面。
这应该就叫自适应光学系统。 那么主动光学指的是什么? 最初由 qiushuo 发表
那么主动光学指的是什么?
我觉得是一回事,只是提法不同而已。
大概意思都是将以往传统的主镜分割成很多小镜面,每个镜面由计算机单独控制,通过短时间内改变各个小镜面的位置,从而达到改变整个大镜面的形状,以消除因自身刚度不足引起的变形,消除各种像差及大气湍流的影响。 Q哥好像说的不太准确,主动光学技术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镜面矫正技术,二是自适应光学技术。
(一)镜面矫正技术的思路是将大型望远镜的主反射镜设计的很薄,一般不超过20厘米,既足以支撑它自身的重量,又足够薄到可以轻巧地用外力使之弯曲。然后在反射镜背面安装上百个促动器,通过计算机控制每个促动器进行微小移动,可随时将镜面形状进行矫正,从而避免了重力和温度带来的镜面变形的影响。
(二)自适应光学技术是首先通过特定装置以较高的频率(必须每秒钟重复1000次以上)探测望远镜观测天区处大气的扰动情况,再通过计算机控制一个柔软的、可随时精确控制形状的透镜或反射镜,让它立即改变形状进行反向矫正,如果光线通过此矫正镜,则大气扰动的影响将被抵消,从而获得高清晰的星像(如图)。
从八十年代开始,因为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所以国际上掀起了制造新一代大型望远镜的热潮,望远镜的口径直线上升,如今已突破10米大关,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优秀的传统望远镜卡塞格林焦点在最好的工作状态下,可以将80%的几何光能集中在0″.6范围内,而采用新技术制造的新一代大型望远镜可保持80%的光能集中在0″.2~0″.4,甚至更好,从而使地基望远镜向空间望远镜挑战甚至有所超越成为可能。
如图: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使地基望远镜的成像质量大幅度提高,这是两张球状星团NGC6934的使用该技术前后对比照片。 看来是我的知识更新太慢了,理解也不到位。向版主学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