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leyun601
发表于 2009-12-1 10:04
太漂亮 太壮观了
xiongyulei
发表于 2009-12-1 10:05
请问一下, 星系旁边的颜色为何类似光害的色光呢?
很想请教下。
xiongyulei
发表于 2009-12-1 10:11
本帖最后由 xiongyulei 于 2009-12-1 14:48 编辑
以后对于你的挑战,应该是到天文台,用1000以上的大镜子拍摄了。 看过这幅照片,想起了当年看大卫 麦林照片的感觉。
Panshell
发表于 2009-12-1 10:31
请问一下, 星系旁边的颜色为何类似光害的色光呢?
很想请教下。
xiongyulei 发表于 2009-12-1 10:05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那些是星系外围的物质或者云气,实际存在的东西。
poweru235
发表于 2009-12-1 10:46
泪流满面啊 凑字凑字
xmanlily
发表于 2009-12-1 11:26
潘少出大作,不能不膜拜一下::070821_09.jpg::
ALMACH
发表于 2009-12-1 11:36
这片子让人感到震撼,
edward0102
发表于 2009-12-1 11:56
支持高橋 FSQ-106ED + EM-200, 拍的超優作品...
::070821_09.jpg::
Panshell
发表于 2009-12-1 12:06
略作说明:
拍摄算起来一共5个晚上。08年9月份拍了16张L通道,09年9月份拍了20张L通道,10月份拍了22张L通道和若干RGB通道。
其中今年10月份的22张L通道为中心提供最优的解析力,其他两组L通道作为辅助为M31周边提高信噪比。
处理的时间,算起来,肯定会比拍摄的总时间更长。M31的处理,要比星云难度高,因为一方面要保持高解析力,让星系的星点分解开,另一方面,密集的星点容易让人感到粗糙,所以又得保持一定的平滑感。
个人观点,这个版本的特殊意义在于两点:
1,把M31外围的物质凸现出来,可以看出,M31周边延伸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填满了530mm焦距+135画幅的视场。一般的处理M31的大小可能只占这个视场的1/2到2/3。
2,M31主体的解析力,可见星系外围的很多星团已经被分解。这算是4寸口径APO分辨率的一个极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200%的截图对比2倍口径系统的相同区域,比较下分解的程度。这也说明在深空摄影里,未必要贪大口径的系统,结合自己周边的天空环境,合理统筹配置系统,可以让系统发出其应有的潜能。
Capella星痕
发表于 2009-12-1 12:17
潘少的牛图又来了yct53.gif
浣熊先生
发表于 2009-12-1 12:51
不愧是潘少。
毛毛电
发表于 2009-12-1 12:56
膜拜中……::070821_05.jpg::
Black★Star
发表于 2009-12-1 13:19
一个字:强~
JoshuaShaw
发表于 2009-12-1 14:21
感觉上有一点点十字的星芒?是我眼花了?还是有什么原因?
Panshell
发表于 2009-12-1 14:36
感觉上有一点点十字的星芒?是我眼花了?还是有什么原因?
JoshuaShaw 发表于 2009-12-1 14:21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FSQ106ED + STL-11000组合在对焦准确的单祯中,亮星会出现类似十字星芒的光晕,分析大致两种可能:
1,CCD像素在饱和的状态下微微溢出。
2,或者,FSQ本身光学系统会产生出这种衍射成像(细看FSQ106ED物镜组,镜头间有几块垫片)。
还好,这种光晕还比较好看。
xiongyulei
发表于 2009-12-1 14:39
那些是星系外围的物质或者云气,实际存在的东西。
Panshell 发表于 2009-12-1 10:31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谢谢潘少的解释,一直都在看你拍摄的作品,今天还在和南十字的几位朋友聊到这里。 设备、环境不用说了,我一直都在想你是如何在对极轴、跟踪上下功夫。能拍出如此的效果,你确实是用一种微观角度在处理很多细节吧。
谢谢你分享自己的作品。
xiongyulei
发表于 2009-12-1 14:45
略作说明:
拍摄算起来一共5个晚上。08年9月份拍了16张L通道,09年9月份拍了20张L通道,10月份拍了22张L通道和若干RGB通道。
其中今年10月份的22张L通道为中心提供最优的解析力,其他两组L通道作为辅助为M31周边提 ...
Panshell 发表于 2009-12-1 12:06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恩,重型设备的可操作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想你最后用手动来叠加也不是一点点的时间就能解决的吧。
真欢迎你有机会来华中地区的巫山-神农架地区拍摄试试,明年我是考虑去那边拍拍星野;哪怕在我家(武汉东部的大别山区)观测的环境还不错,冬夜能肉眼见到数千颗星星;
今天介绍了些朋友看了你这篇,湖北的朋友也特别感慨你在拍摄上付出的努力,随时欢迎您来中部的山区摄星。
Panshell
发表于 2009-12-1 15:14
to xiongyulei ,
希望有机会交流。 玩天文摄影其实就是一个玩失败的过程,失败的次数多了,总会碰到一两次成功。如此而已。
xiongyulei
发表于 2009-12-1 15:32
to xiongyulei ,
希望有机会交流。 玩天文摄影其实就是一个玩失败的过程,失败的次数多了,总会碰到一两次成功。如此而已。
Panshell 发表于 2009-12-1 15:14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我觉得你的冥想式的思考比很多人都多吧。要不然,像我们都想去天文台那样的设备下拍摄了。 一直都很关注潘少的作品。
是啊,很奢求有那个机会能看看你拍摄,还有看你走掉和自己完成这样好作品的设备很为你痛心呢。 我若是手中钞票多,倒是想帮你保管。
xiongyulei
发表于 2009-12-1 15:38
38# Panshell 我想回湖北前也打算前去你去过的 阴那山,一直都是 南十字 的朋友说,我也在 光害图 上看过,我想是个很不错的地方。 也算慕名而至吧,从厦门过来路过梅州,没时间下去。
可惜e时代没怎么注重知识产权,要不然我觉得你这个M31的制作过程,真的可以撰写一部作品,帮助其他人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