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米粒结构如何观测?
目视的话,大概要多少倍才看得到?拍照的话,直焦大概要多长焦距拍得出来?
除了减光(巴得膜)之外需不需要特殊的滤镜? 在視寧度比較理想的狀況下,使用120mm口徑的望遠鏡配合單色CCD,視頻採集,疊加以後就可以解出。要在這類小口徑鏡子上解出高質量米粒,主鏡不能差,像差要校正得很好。
觀測米粒比較理想的是使用赫歇爾棱鏡進行減光,以獲得高反差圖像,atrosolar膜的話,對主鏡口徑要求要更高一些,甚至需要配合Baader Planetarium Solar Continuum Filter來提高反差
下圖是1092,Gianluca Valentini拍攝的,TEC 140
以下是Alan先生用5寸zeiss跟2寸巴德赫歇爾棱鏡天頂拍攝的:
谢谢
为什么对口径有要求呢?如果觉得暗的话可以换密度低点的滤镜。难道米粒已经到了衍射有影响的大小了? 谢谢
为什么对口径有要求呢?如果觉得暗的话可以换密度低点的滤镜。难道米粒已经到了衍射有影响的大小了? ...
neveruse 发表于 2010-8-4 16:48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对口径没有要求的,可以去弄个HA太阳滤镜玩玩,可获得如下效果:
瑞典太阳望远镜的图片:http://www.hao.ucar.edu/research/siv/images/sunspot-observed.jpghttp://media-2.web.britannica.com/eb-media/12/96912-050-D5DB526D.jpg 回复 5# 沈权智
HA滤镜看到的是针状结构,比米粒结构大多了…… 回复沈权智
HA滤镜看到的是针状结构,比米粒结构大多了……
neveruse 发表于 2010-8-4 23:36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法不一样,但是玩法一样啊。便宜点可以考虑下白光棱镜啊,貌似是2K多,不算贵咯 看法不一样,但是玩法一样啊。便宜点可以考虑下白光棱镜啊,貌似是2K多,不算贵咯 ...
沈权智 发表于 2010-8-4 23:58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米粒在光球層,Ha波段看到是色球……針狀結構在色球層 好漂亮啊。那些米粒实际是什么,火浪? 谢谢
为什么对口径有要求呢?如果觉得暗的话可以换密度低点的滤镜。难道米粒已经到了衍射有影响的大小了? ...
neveruse 发表于 2010-8-4 16:48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米粒結構本身很小,理論上傳統分解的基本口徑大概是200mm左右(米粒大概平均就是一兩個角秒),但是現在接收設備比早年提高很快,理論上分辨一兩個角秒位置大概2寸鏡子就可以做到,但是要解析出形狀大概就需要再大一倍,也就是4寸鏡子,目前我看過的清晰分辨出形狀的大概是110的螢石鏡,但是米粒結構解析跟之前貼的140,有較大距離。
米粒觀測,除了口徑以外,受大氣影響最為明顯,寧靜度不好,乃至於8寸,也未必能看到米粒。
以上要求解析都是用CCD接收視頻疊加完成,如果是要目視,請8寸起步,12寸不鍍膜的牛反(主副都不鍍膜),加上一片ND,也可以直接觀測到米粒…… 这货高端了。。。俺们这些没米的就来打打酱油算了= = 回复 12# 成都巽风
: 12寸不鍍膜的牛反(主副都不鍍膜)
难道是说镀膜会增加像差降低分辨力? 回复成都巽风
: 12寸不鍍膜的牛反(主副都不鍍膜)
难道是说镀膜会增加像差降低分辨力? ...
neveruse 发表于 2010-8-5 16:36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這種方式我並不提倡,因為沒有經過嚴格的眼科安全測試
所謂的不鍍膜,其實是為了降低反射率(良好的鍍膜對面型精度沒有影響,但是非良好鍍膜對面型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不過一般都忽略不計了),這種方式不使用其他設備進行減光,可以獲得高反差圖像。赫歇爾棱鏡也是相同道理,不過它需要增加ND,以將光減少到眼睛可接受的程度。由於主鏡沒有鍍膜,進入的光第一次反射大約就是5%左右,再經過不鍍膜的反射,基本到了眼睛可以接受的程度,所以不需要ND了,但是這個方式會有雙影或者鬼影,且沒有通過安全測試,並不建議採用。 回复 17# 成都巽风
我理解错了,以为你说的不镀膜是镀了铝不镀保护膜。。。
那么推荐用赫歇爾棱鏡而不是ND减光(物镜前,玻璃基质镀金属的那种),是否因为赫歇爾棱鏡精度高引入的像差比ND少些? 回复成都巽风
我理解错了,以为你说的不镀膜是镀了铝不镀保护膜。。。
那么推荐用赫歇爾棱鏡而不是ND减 ...
neveruse 发表于 2010-8-5 20:15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astrosolar(巴德膜)之所以比大部分傳統濾光(玻基)獲得更佳的影像,主要是由於它本身的平面精度很高(記不清楚資料了,似乎是1/100波長),所以哪怕是貼在鏡頭上不平整,對像質影響都不大。而大表面積的玻基,要獲得1/10波長以上的精度都很難,一般的濾光片的精度更低。對於傳統玻基推薦用Oaks的,雖然貴,還染色,但是表現的確不錯,要便宜就選astrosolar,但是後者更要注意使用安全。赫歇爾棱鏡的優勢在於,物鏡接收的光線沒有受到濾光器的干擾,同時赫歇爾也不會染色,可以獲得較高反差的圖像。
鏡前濾鏡的好壞,就好比一個劣質的UV跟一個高品質UV,裝載相機鏡頭前,逆光拍攝所獲得的不同影像,雖然大圖看起來可能差不多,但是放大到細節展現,高品質的對像質影響要小得多。
對於觀測太陽精細結構的器材,其加工精度都不低,比如Ha的濾光器,表面精度也接近1/100左右,而對於台站級別的,更要考慮鏡筒冷卻(當然今天最基礎的都是採用的密封真空管,根據用途,有部分還是要冷卻)。跟深空觀測不同,白天的大氣受太陽輻射加熱很明顯,所以要在業餘條件下想要觀測米粒,其設備跟大氣都很重要,更主要還是後者。 回复 19# 成都巽风
多谢赐教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