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米特改正镜
好象那个平板叫封口玻璃更贴切些,说是改正镜勉为其难了.?????
最初由 Astrolux 发表它的改正镜都是一些光学平板玻璃!
这又是从哪儿道听途说的? 非是道听途说,是用逆推法推测出的!
施密特镜的威力与昂贵,全在于施密特改正镜!而所谓的施卡镜,价格便宜的要命,仅比同口径反射镜稍贵一点,此其一;施卡的性能逊于马卡,更无法与施密特照相机相提并论,此其二。如果施卡镜中真装有施密特改正镜的话,怎会有如此结果?
逆推法用得太好了
不过我觉得还是自己找本书来看看比猜谜语强. 最初由 Astrolux 发表非是道听途说,是用逆推法推测出的!
施密特镜的威力与昂贵,全在于施密特改正镜!而所谓的施卡镜,价格便宜的要命,仅比同口径反射镜稍贵一点,此其一;施卡的性能逊于马卡,更无法与施密特照相机相提并论,此其二...
假如只是一块平面玻璃,如何能用这么短的镜筒实现长焦距?我见过纯卡塞格林镜,镜筒是同口径施卡的差不多三倍长。 西瓜里面不含糖
非是道听途说,是用逆推法推测出的!
荔枝的味道与昂贵,全在于它的糖!而所谓的西瓜,价格便宜的要命,仅比同口径草包稍贵一点,此其一;西瓜的体积大于苹果,更无法与荔枝相提并论,此其二...
。。。。。。。。。。。
谁说施卡的性能逊于马卡,更无法与施密特照相机相提并论的?
比比SCT和施密特照相机的分辨率?
最初由 Astrolux 发表
非是道听途说,是用逆推法推测出的!
施密特镜的威力与昂贵,全在于施密特改正镜!而所谓的施卡镜,价格便宜的要命,仅比同口径反射镜稍贵一点,此其一;施卡的性能逊于马卡,更无法与施密特照相机相提并论,此其二...
回复: 无修止的争论现在开始
SCT在设计上是折衷最多的。而且你如果经常进行太阳观测,你就可以看到APO的优势。望远镜的热平衡和它对不同结构望远镜成像的影响远大于其它的因素。
任何一种望远镜结构的存在都要它的必然,也都有相应的消费(或需求)群体。不是简单可以淘汰的。
大口径牛顿镜可以轻易达到更高的分辨率,但并不能阻挡APO市场的不断扩大。现代APO镜已经可以做到目视观测完全看不到色差(焦内或焦外)。而且APO的超大成像圈是它的最大优势。
最初由 ASTROLAN 发表
最初由 过马路 发表
最初由 ASTROLAN 发表
口径小于4寸, 折射镜有优势, 因为没有中心遮挡.
大于4寸后, 在我看, 折射镜确实可以淘汰了. 施卡镜结合了折射和反射的优势, 一?...
太阳观测
SCT在设计上的折衷先不谈, 其实SCT按三块镜子的不同组合可分四大类, 按用途又可分目视和摄影, 每一种的优化标准不一样, 不能泛泛谈其折衷多少.还是说太阳观测, 你用了太阳膜后, 太阳观测和星空观测的唯一区别就是一个在白天看, 一个在晚上看, 白天的视宁度比晚上差得多, 导致用大于六寸的折射镜得不偿失, 如果和8寸或10寸的牛顿比, 大口镜牛顿更发汇不了威力, 但并不是说六寸的折射在光学性能上比8寸的反射好, 可能你观测30天里有一天大气扰动特小, 那时您的小口径APO就望尘莫及了. 至于APO在热平衡上的优势也只是因为镜头小才平衡速度快, 大口径APO的热平衡问题远大于反射镜, 因为玻璃的种类是限定的, 热膨胀系数已给定. 好的大口径反射, 折反都采用PYREX 或ZERODUR, 热膨胀系数几乎为零, 热平衡根本不成问题. to littlepig:
施密特照相机的镜筒比同口径的纯卡塞格林镜更长,因为它的改正镜位于二倍焦距处!您说的恰恰从反方向证明了我的观点!
回复: 太阳观测
看来你还是缺少折反望远镜的实际观测经验。我的C9。25平均冷却时间是4个小时,才能达到我满意的分辨率。望远镜的内部热气流其实和主镜材料的关系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大。甚至用石英主镜也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望远镜的设计。热扰动主要存在于主镜上表面的边界层。对边界层的控制才是热平衡的关键。这方面S&T一直有文章在探讨。可以翻翻老杂志。
最初由 ASTROLAN 发表
SCT在设计上的折衷先不谈, 其实SCT按三块镜子的不同组合可分四大类, 按用途又可分目视和摄影, 每一种的优化标准不一样, 不能泛泛谈其折衷多少.
还是说太阳观测, 你用了太阳膜后, 太阳观测和星空观测的唯一区别就?...
热平衡
最初由 过马路 发表看来你还是缺少折反望远镜的实际观测经验。我的C9。25平均冷却时间是4个小时,才能达到我满意的分辨率。
望远镜的内部热气流其实和主镜材料的关系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大。甚至用石英主镜也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望?..
望远镜内部热平衡分光学部件和镜筒内热气流的热平衡, 不能混为一谈, 内部热气流的平衡和主镜材料不是关系不大, 而是毫不相干, 而只和整个镜子的结构, 尺寸, 通风有关. 我上贴只是针对光学部件的热平衡造成的曲面形变而言. 气流平衡最快的要算牛顿式. 因为镜筒完全开放, 折射和折反采用封闭试镜筒, 对筒内气流的热平衡都存在同样问题, 但APO 口径小, 对TUBE SEEING 不敏感. 还是老道理. 话又说回来, 如果在讨论APO优势的时候最后总在热平衡上纠缠说明APO已经日已可数, 因为热平衡不是先天不足, 再赖的镜筒设计只要多等几个小时啥都平衡了. 据我所知S&T也从未将热平衡作为APO的优势来宣传. 1。 内部热气流的平衡和主镜材料的比热有直接关系,而非毫不相干。
2。折射镜光学曲面的热变形是两面对称的,有互相抵消的效果(当然不是完全抵消),热变形的主要结果是改变光学系统的焦距。而反射面热变形的主要结果是球差。这些在实际观测中都能看到
3。“因为热平衡不是先天不足, 再赖的镜筒设计只要多等几个小时啥都平衡了” 对一般观察者来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多等几个小时的。而且热平衡是一台望远镜设计的关键。而且难度很大。不要小看了它。我现在每天考虑的都是这个。
4。折射镜光线通过热边界层一次,牛反为两次,而折反为三次或以上。这是造成它们对热不平衡敏感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也是观测中可以实际看到的。这里讨论的是同口径的镜子。
5。热平衡作为APO的优势,S&T几乎每次评测APO时都会提到。
6。APO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大成像圈,多用途,高反差,无反射面造成的光损失和发散,都是它特有的优点。
7。APO的缺点当然是突出的:价钱,但是过不能抵功啊!
欢迎继续讨论。 1。 内部热气流的平衡和主镜材料的比热有直接关系,而非毫不相干。
____由玻璃比热不同造成镜筒内空气热平衡快慢的差别可忽略.
2。折射镜光学曲面的热变形是两面对称的,有互相抵消的效果(当然不是完全抵消),热变形的主要结果是改变光学系统的焦距。而反射面热变形的主要结果是球差。这些在实际观测中都能看到
____折射镜物镜曲面的热变形会引入球差, 色差, 其中球差还会使成像对比度降低, 不仅仅是改变焦距, 但由于透镜对公差的要求不如镜面高, 可能在观测中不明显.
3。“因为热平衡不是先天不足, 再赖的镜筒设计只要多等几个小时啥都平衡了” 对一般观察者来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多等几个小时的。而且热平衡是一台望远镜设计的关键。而且难度很大。不要小看了它。我现在每天考虑的都是这个。
_____热平衡有很多办法改善, 但光学系统定了就没法变了, 这就是我说的先天不足. 对业余爱好者, 花十块钱装个电风扇就不用花几小时等热平衡了. 网上教TUNING的高手一大把, 但花十块钱能把小口径APO改大的还没见一个?
4。折射镜光线通过热边界层一次,牛反为两次,而折反为三次或以上。这是造成它们对热不平衡敏感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也是观测中可以实际看到的。这里讨论的是同口径的镜子。
______有道理, 但用同口径的折射和反射或折反比不公平.
5。热平衡作为APO的优势,S&T几乎每次评测APO时都会提到。
______具体出处? 不能断章取义哦.
6。APO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大成像圈,多用途,高反差,无反射面造成的光损失和发散,都是它特有的优点。
______有一定道理, 但APO致命若点是口径小, 分辩率低, 口径做大了又太贵, 没意义, 所以我还是老观点, 大口径的APO即可淘汰.
7。APO的缺点当然是突出的:价钱,但是过不能抵功啊!
______不是价钱, 而是性价比随口径上升迅速下降. 小于四寸就是APO的性价比高, 当然四寸不是绝对的, 只是我给的一个参考值
欢迎继续讨论. 非常喜欢这种热烈而有深度的讨论。 性价比是一个见人见智的问题:
假设一个天文爱好者。他的爱好以深空天体摄影为主,兼顾行星和深空的目视观测。这样的爱好者非常普遍。他对望远镜的要求往往为:
CCD,胶片,目视兼顾,既有大视场,又有大成像圈。口径中等,焦距适中,成像锐利,维护方便。
一个5-6寸的APO就可以完美满足他的要求。这也是大部分深空摄影高手的基本配置,可以保证很高的成像质量和很广的观测和摄影范围。而如果用反射式设计就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我还不知道任何一种可以完全满足的设计)。即使有也会价钱及其昂贵或使用多架望远镜。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APO市场定位的问题,这些人和一些盲目迷信APO的人就是APO市场的主流。
apo的光学系统是怎样的?
apo的光学系统是怎样的?有没有图片贴一个上来? 最初由 过马路 发表性价比是一个见人见智的问题:
假设一个天文爱好者。他的爱好以深空天体摄影为主,兼顾行星和深空的目视观测。这样的爱好者非常普遍。他对望远镜的要求往往为:
CCD,胶片,目视兼顾,既有大视场,又有大成像?..
____深空星系星云摄影很多人爱用是马卡, 深空的目视观测最好是大口径牛顿, 行星的目视观测用施卡, 马卡, 慢速牛顿都很适合, 小口镜APO的优势是便携, 可用于寻彗, 它还存在的真正原因是很多人盲目迷信, 这一点我完全同意. APO就是高度消色差折射镜。至少为两片(ED),有人坚持说3片才可以称为APO ”深空星系星云摄影很多人爱用是马卡“
这个观点倒第一次听说。我知道的DSO高手一般都是小视角用R-C,大视角用APO。马卡好象很难达到APO的视角和成像圈吧?
最初由 ASTROLAN 发表
最初由 过马路 发表
性价比是一个见人见智的问题:
假设一个天文爱好者。他的爱好以深空天体摄影为主,兼顾行星和深空的目视观测。这样的爱好者非常普遍。他对望远镜的要求往往为:
CCD,胶...
马-卡并不代表小视角
马卡是 R-C 的一种典型形式.你指的是APO望远镜还是APO照相机镜头? 如果是后者, 清晰象场大是因为镜头的场曲, 失真已矫正, 如果是前者, 为了满足摄影需要同样要加附件, 如平场镜.
马-卡并不代表小视角. 请看
http://home.t-online.de/home/c-h.scholz/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