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oky 发表于 2010-12-4 14:44

地动仪:误会的爆发

原来历史书上那个只是现代人做的不可用的模型,长期的自豪感该何处安放
http://pics.oeeee.com/0/de/0dee4477acdab52b/Thumb/123364/dcga170401.jpg
    教科书里的木质地动仪外观模型,王振铎于1951年制作完成。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后汉书·张衡传》对候风地动仪的描述。
【今天南都“网眼”/张东锋】在过去一周,围绕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而展开的争辩成为网络焦点。这个被很多人误认为“古董”的模型,竟是上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专家根据不到200字的文字描述制造出来的现代作品,而历史上的地动仪很可能根本不具备史书所记载的功能。大面积的误会沉寂了数十年,终于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网络时代得以广泛交流和印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误会?地动仪这样国宝级的历史发明,其赖以立身的基本功能受到质疑,又会对民众的文化自信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说来惭愧!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台湾香港人都没见过,因为这个‘古董’是五十年代才造出来了,在上级有关精神指示下,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11 月28日,网友闫涛发了这么一条微博。

    张衡地动仪,长期以来都是令国人骄傲的发明。很多介绍张衡地动仪的场合,都把它描述为“世界地震监测仪器的鼻祖,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骄傲”。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还是中国国家地震局的标志。

    作为“昌盛的秦汉文化”的代表,张衡地动仪同样出现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生被告知“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监测仪器”。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教学,张衡地动仪和它的历史地位已经深入人心,当然还有那副形似酒桶、由八条衔珠龙和八只张嘴蛤蟆组成的地动仪形象。

    暧昧的教科书制造了误会

    然而事实是,这个酒桶似的的地动仪是现代人造的。据《看历史》杂志介绍,地动仪记载于《后汉书·张衡传》,它于公元132年问世,几十年后,大约在公元 190年至220年间消失,至今无踪。而《后汉书》中对它的介绍只有语义模糊的196个字,直到1951年,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王振铎,借鉴日本地震学者原尊礼的直立杆原理,才设计并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而当时设计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作为陈列和宣传之用”。

    闫涛那条“直到昨天才知道”的揭秘微博在网民中引发了强烈反应,网民们很快就沸腾起来:“张衡地动仪是现代人造的?”有网民大呼意外,“我从小学课本里知道了它,到现在已被骗了十几年!”

    很快,有网民反驳说,中学历史教科书里已经注明那个酒桶式的地动仪是“复制模型”,并认为帖主大惊小怪:“你的确应该惭愧了,课堂上没有听课。教科书本来就讲是仿制品,也没有讲是出土的。”

    值得注意的是,1952年4月号的《人民画报》在报道王振铎复原地动仪时,曾特意写道:“这里介绍的这个模型,是我们在1951年设计完成,主要是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记载,及考古材料而复制的。”而这样的说明文字在教材中并未体现。

    “通常会侧重讲这个仪器的功效,就是能在地震发生后测量它的方位”,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对记者说,虽然他本人知道这个地动仪是50年代造的,但除非学生问到,否则在课堂上不会刻意指出这一点。

    “对于小孩子来说,‘复原模型’很难不被认为‘这就是原来那个样子的’。我觉得还是得承认‘教材的故意模糊性’。”网友“眼睛看着世界”跟帖说。

    而据《河南商报》报道,语文出版社最新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在《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中,所配的图片,就是王振铎制作的地动仪,并且教材中并未注明图片中的地动仪是后人复原的。

    实际上,无论是否注明“复原”,近半个世纪的宣传和教育,让张衡地动仪深入人心的同时,确实让很多人误以为它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对于这一点,有关专家也并不否认“近五十年来,在关于汉代张衡地动仪的各种宣传中,采用的都是这种啤酒桶似的模型,可以说,这个模型已经是深入人心,因此在群众中,有的人认为,张衡地动仪就是这个样子,乃至认为这可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曾这样评述说。

    张衡地动仪到底有没有用

    就在闫涛的微博发表后不久,科普作家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质疑张衡地动仪的功效。他表示,今人以现在的知识和工艺,尚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东汉时的张衡地动仪是否真正管用。

    方舟子说:“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实际上,王振铎的地动仪诞生不久,就受到了来自地震学界的多方质疑。据报道,“1972年,日本学者关野雄用计算否定了直立杆原理,接下来,荷兰的斯莱斯维克、美国人赛维于1983年也提出王氏模型不能成立。”奥地利学者雷利伯更是在《张衡科学与宗教》中毫不客气地表示“张衡地动仪是不科学的,中国人把张衡和地动仪看成国宝,完全是一种民族的向往,不是现实。”

    更重要的是,这个后人制造的地动仪面临着现实的尴尬。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曾提到,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160公里外的“张衡地动仪”毫无反应。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并不认同方舟子的看法,2004年,冯锐领衔“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主持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研制项目,并于2005年4 月宣布成功复原并通过验证。冯锐主持的2005版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陈列在河南博物院,但该院副院长李宏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复原模型需要放在一个通电才能模拟地震的振动台上进行模拟实验,其内部构造模型才会有反应,这个模型本身目前肯定是无法监测真实地震的。

    李宏介绍,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陈列地动仪复原模型的展厅正在闭馆装修,新模型的珠子没有放进去,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今年的玉树地震时,该复原模型也没有任何反应。

    质疑者被质疑“抹黑历史”

    与学术界的业务探讨不同的是,网络上的争吵开始“升级”。

    对地动仪的质疑“连累”到了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另一个古代发明:司南。历史课本里那个熟悉的“勺子”形司南,同样是王振铎复原的作品,但同样没有成功应用。科普博客科学松鼠会在博客《司南迷雾》中提到,“1952年郭沫若同志拟率代表团访问苏联,希望带一个司南复原品作为礼物……磁勺做出后,就是不指南。代表团行期已近,只好用电磁铁给这个‘司南’人工充磁。”

    从地动仪到司南,一时间很多网民“手足无措”。网友王小山调侃说:“现在很怀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争论很快上升到更加严肃的层面。对于部分以张衡地动仪为傲的人而言,他们质疑质疑者的目的,认为这是在“故意抹黑历史”,“其实主要是针对他明显没有看懂史书说,他直接否定了地动仪的记载,其实就是间接否定了后汉书在这个地方的历史真实性,推翻历史史料是要拿实据说话的。说这话的人明显不负责任。”

    教育工作者的尴尬

    然而,无论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实管用,教育工作者在现实中的尴尬却越来越明显。最近几年,多位教育工作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表达了在张衡地动仪教学中的困扰,“我不知道成千上万的教师是如何讲解‘地动仪’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千百万学生没有提出自己的疑问。当读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后汉书·张衡传》里对地动仪功效的记载)时,他们真的相信吗?”一位名叫吴非的老师在文章《“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中这样写道。

    更重要的是,在冯锐这样的地震业界专家看来,教科书里的这个模型存在着原理性的错误,这关系到地震预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冯锐在题为《张衡地动仪的教学内容和观点需要更新》的文章中表示,面临地震威胁时,许多人不知道观察吊灯的晃动,竟试图用倒立的啤酒瓶来检验地震的发生,误以为这是张衡地动仪的成功经验,殊不知,这是一种非常糟糕而且无效的做法。

    而据《看历史》报道,2010年1月24日,冯锐接到教育部长袁贵仁的电话,袁贵仁在仔细阅读冯锐修改教科书的建议和相关资料后,原则上同意修改“张衡地动仪”这一章节。
gcontent.oeeee.com/6/9a/69a5b5995110b36a/Blog/e5a/163b71.html

鬼星团 发表于 2010-12-4 15:53

文章太长,,::yun2::

redstar 发表于 2010-12-4 18:13

当年我们学的时候好像就说是复原的啊,真实的样子估计会有所不同

zhangyf1997 发表于 2010-12-4 18:45

  ::070821_03.jpg::晕,这叫我们如何宣传自己是科技古国呢?

pooky 发表于 2010-12-4 19:08

中小学教科书地动仪描述惹争议 教育部研究修改描述

网友建议修改或删除 以免误导孩子

【今天法制晚报/记者 朱治华】近日,复原后的张衡地动仪争议四起,中小学教材中使用复原后的地动仪是否合适?

    昨天,《法制晚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将对中小学教材如何描述地动仪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网友质疑:进教材的地动仪非东汉古董

    11月28日,网友闫涛发微博称,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

    闫涛的这条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网友讨论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科学史的真实性,甚至有网友怀疑中小学教材。

    据了解,之后,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也曾因复原时原理上的错误遭到质疑。于是,在2004年开始由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地震局联手合作进行了地动仪的重新复原,并于2005年研制成功。   

    地动仪不能测地震 为何误导学生

    记者注意到,之后,曾有教育界人士建议将中小学教材中使用的王振铎复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地动仪改为2005年新复原的地动仪。

    然而,日前科普作家方舟子发文,对张衡地动仪是否管用提出质疑。方舟子称,2005年我国制造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北京有震感,也没有听说该复原模型监测到地震。

    12月2日,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版的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本身是无法监测实际地震的(本报12月2日曾进行过报道)。

    既然如此,那么,中小学教材中使用新版复原地动仪还是传统版复原地动仪,或者如何表述地动仪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网上,甚至有网友提出,既然地动仪的争议如此之大,那就应该从教材中删除,以免误导我国成千上万的学生。

    教育部回应:已将资料转交教材委 进行研究

    为此,《法制晚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教育部,并转述了网友的问题。

    昨天,教育部在回复《法制晚报》记者时表示,地动仪在全世界有争议,中小学教科书应如何描述是个专业问题,教育部相关部门已经将有关资料转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进行进一步研究。
www.fawan.com.cn/html/2010-12/04/content_278177.htm

浪淘沙 发表于 2010-12-4 21:07

“地动仪”当然只是历史记录,历史上都没人复制成功。

但我们现在也根本没必要去“复制”它。因为我们有了更加先进的“地震仪”。

aqchw 发表于 2010-12-4 21:36

当年读书时,我就对地动仪的原理产生过怀疑。只是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加上自身知识面的缺乏,没有勇气向老师提出疑问。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天第一次听说“司南”也是复制品!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复制出来的“司南”居然不能指南!我想问国家教育部、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总局、国家博物馆等相关领导,我们引以为傲的古代四大发明以及辉煌科技成就中到底还剩下哪些是今天的我们能够大胆承认100%真实的呢?

real-zero 发表于 2010-12-4 21:43

愚石 发表于 2010-12-4 22:50

66年邢台地震以后,我也曾经做了一个地动仪。我把两根圆棒(收音机天线磁棒)叠起来立在桌子上,用一根线把它和闹钟连起来。地震时磁棒一倒,带动闹钟响起来。

那时我还不到11岁,自己动手拆散了闹钟改造了内部机构,让它随时能响,还不影响走时。村里人们看了,觉得很神奇,我也很有成就感,记忆深刻。

徐1982 发表于 2010-12-5 08:43

::42::都是赝品

wlbx 发表于 2010-12-5 09:27

顶一下方舟子。
首先,地震局的人否认他没有用,地震局的人拿不证据证明这个地动仪的功能。本来这个证据应该是非常好拿的。
其次,历史学上没有人来否认方舟子的说法。看过方舟子的原文,主要是从描述地动仪的书上着手,证明了地动仪那所描述的那次地震是不存在的。地震是大事,应该有很多正史进行记载的,但偏偏找不到地动仪存在的那段时间那个方向上的地震。
再次,建议教育部删除这一内容,中国现在已经比较强大了,不在需要这种几千年前的小事来证明我们的伟大了。
最后,建议历史学家们再仔细找一找,我们的古书中还有没有“地动仪”《梦溪笔谈》等当年的科幻作品。当然这恐怕要他们有一定的理科知识了。

浪淘沙 发表于 2010-12-5 09:38

回复 11# wlbx


    提到《梦溪笔谈》,我想起一事,似乎为古人可惜。

在电脑发明前,活字排版应当是很高明的一种排版技术了。

沈括在《梦溪笔谈》记录了毕昇的“活字”术。但沈括本人没有发展、推广这种技术。最终,活字术也成了历史。中国人还是“喜欢”雕版印刷的。

几年前(十几年前?),中国还与韩国争什么“哪个国家首先发明活字印刷术?”就算争赢了,又有什么意义?最终的真正起作用的活字印刷术是西方人发明的“铅印”。

schwt 发表于 2010-12-5 10:32

回复 7# aqchw


    我当时也非常怀疑,吧一支笔立在桌子上,手锤桌面,笔倒的方向怎么会跟敲击桌面的位置有关系呢?至于司南我觉得比较简单吧,应该不至于不能指南

redstar 发表于 2010-12-5 10:47

活字印刷术没有成为历史,只不过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或者说失传了,后来主要是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qqq111 发表于 2010-12-5 12:02

——虽然那实体地动仪不是古代的原物,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张衡没有造过地动仪....:lol

sjmt 发表于 2010-12-5 12:11

虽然不能断定张衡没造过地动仪,但即使造了,也不能断定它有用。

redstar 发表于 2010-12-5 12:13

也不能断定它没用,

BA2CR 发表于 2010-12-5 12:35

古代有很多东西都失传了,张衡的地动仪就是其中之一,地动仪测量地震的工作原理至今没有破解,所以制出的只能是复制品,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古代的科技。埃及的金字塔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放在今天的科技,现在的人也未必能造出金字塔。还有古代的干将、莫邪两把削铁如泥的宝剑,至今也没有仿制成功,虽然宝剑所含的成分都已分析出来,但其配方却早已失传。国外的削铁如泥的大马士革剑的制造配方也已失传。我国古代的木牛流马不是也失传了吗?只是现代后来才研究明白其工作原理,并仿制成功的。所以古代的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我们造不出来就否定它的存在和其作用。

愚石 发表于 2010-12-5 12:46

回复aqchw


    我当时也非常怀疑,吧一支笔立在桌子上,手锤桌面,笔倒的方向怎么会跟敲击桌面的位置 ...
schwt 发表于 2010-12-5 10:32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司南指南的关键是转动的阻力矩。指南针能实际应用的根本原因是有极为尖细的转轴。做成勺子形状,很可能是放到水里漂起来使用,南阳可以有很小的阻力。这一点很重要。

愚石 发表于 2010-12-5 12:49

——虽然那实体地动仪不是古代的原物,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张衡没有造过地动仪.... ...
qqq111 发表于 2010-12-5 12:02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没有人否定张衡造过地动仪,只是说它有没有验震的功能。
我认为张衡的地动仪肯定不能确定地震的方向、距离和大小。因此并无实用价值。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地动仪:误会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