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哪位帮忙计算一下寒武纪时代的潮汐高度,有分赚
如题,本人年纪大了,许多计算不在行了。麻烦年轻一辈帮忙计算一下寒武纪时代的潮汐高度,计算需要给出过程。计算结果被其他同好认可的,我给予加分,并另外个人转400分给他(我自己转出500分)。月球远离地球的速率当做不变的,按每年3.0cm估算好了。寒武纪时代的海陆状况当做与现在差不多,时代按离我们5.4亿年估算。
注意,潮汐不光与引力大小有关,更与引力梯度有关。太阳对海水的引力远大于月球的,但太阳潮明显不如太阴潮。 头痛!看谁麻烦帮忙计算下! 帮不了你。帮你顶上去找高手。 1年3厘米,5.4亿年,1.6万千米。
现在的地月距离近点约35.9万,远点约40.6万。
看来这1.6万只是让月亮离地球近了约4%,不多吧。
似乎引潮力与天体的距离的三次方相关。
距离近了4%,则引潮力估计增大12%吧。
海洋的潮汐,是太阳与月亮共同作用的。大潮的时候,太阳的引潮力起了1/3的作用。
那么月亮的引潮力增加12%,对于总的引潮力,增加量仅8%吧。
看来,如果寒武纪的时候,大陆与海洋的形状与现在差不多(当然实际不可能的),则海洋的大潮汐也不会比现今大多少。
具体的不同海岸的潮差计算,等我找到公式再来算算看。(网上似乎没有现成的公式。有些网上信息需要收费的,就没下载了。) 回复 4# 浪淘沙
那个我现在才发现,原先的题目其实是错误的条件。我们其实忽略了地球自转周期的延长和一个月的实际变化。在5.4亿年的长度上,这些貌似不能忽略啊。 如果月球的撞击形成说是正确的,那么早期地球的自转速度比现在快的多,大概是12小时一昼夜,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而地月距离也近的多,从地面上看月亮肯定无比壮观。在月球逐渐远离地球的漫长阶段里,她不仅仅是地球自转的稳定器,更是地球自转的减速器。
这里有个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讲述月球诞生及其历史的科普片子,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http://www.56.com/w85/play_album-aid-832491_vid-MTQxNTM4OTU.html 不可控变量太多,已知变量可信度也不高,结果可想而知,计算所得数据能够定性就不错了 本帖最后由 kxjh 于 2011-1-17 14:09 编辑
一、地月距离变化:
网上搜索以下结果:
1、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984.htm
2、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万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学家发现在三亿七千万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约一年400天左右。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3598.htm
3、在6亿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在4亿年前,一年有约400天,2.8亿年前为390天。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长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于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10287.htm
4、a、全靠這麼高的精度,我們才發現月球正以約每年3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 b、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7%90%83
5潮汐加速:对海洋的引潮力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令地球一日的长度每100年增加1.6毫秒,导致一年的日数减少,有证据表明泥盆纪中期的一年有400日。见http://zh.wikipedia.org/zh-cn/%E5%9C%B0%E7%90%83%E8%87%AA%E8%BD%AC#.E5.9C.B0.E8.BB.B8.E7.9A.84.E8.AE.8A.E5.8B.95
前三个来自百度,后二个来自维基。说法不统一,莫衷一是!但计算后可知,以上说法都在一个范围:地球自转变慢15-20微秒/年,地月距离增加3-4厘米/年。有了这个范围,就可以用地月系角动量守恒(估计月球自转已被锁定,不考虑月球自转变化)来复核以上数据,以达到去伪存真。
设G为万有引力常数,M、R、T为地球质量、半径、自转周期,m为月球半径,l为地月距离
地球自转角动量: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frac{2}{5}MR^2\omega&space;=\frac{2}{5}MR^2\frac{2\pi&space;}{T}=\frac{4\pi}{5}MR^2\frac{1}{T} (1)
月球公转角动量: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ml^2\omega 由牛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omega^2l=\frac{GM}{l^2} ,代入前式得: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m\sqrt{GMl} (2)
地月系角动量守恒得: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frac{4\pi}{5}MR^2\frac{1}{T}+m\sqrt{GMl}=\frac{4\pi}{5}MR^2\frac{1}{T-\Delta&space;T}+m\sqrt{GM(l-\Delta&space;l)}
代入数据计算(过程略):ΔT=15微秒*5.4亿年,Δl=19.4E6 米,即36mm/年
ΔT=20微秒*5.4亿年,Δl=26.5E6 米,即49mm/年
结论:由以上计算可得,15微秒/年,36mm/年,是可信的。
二、潮汐力计算:
设现在月球的潮汐力为1
月球的潮汐力(实质为加速度):由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a=\frac{Gm}{l^2} 微分得: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da=-2\frac{Gm}{l^3}dl=-2\frac{Gm}{l^3}R (3)
5.4亿年前为: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frac{(l+\Delta&space;l)^3}{l^3}=(\frac{3.84\times&space;10^8+19.4\times&space;10^6}{3.84\times&space;10^8})^3=1.16
太阳的潮汐力:设日地距离为L,太阳质量为Ms,由(3)得: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frac{M_s}{L^3}/\frac{m}{l^3}=\frac{1.989\times&space;10^{30}}{7.35\times&space;10^{22}}\times&space;(\frac{3.84\times&space;10^8}{1.496\times&space;10^{11}})^3=0.458
三、古今潮汐力比较:
朔望日(阴历初一、十五)日月潮汐力叠加(忽略白道与黄道夹角),半弦日(阴历初八、二十三)日潮与月潮成直角,日潮不起作用,只计月潮。其它介与两者之间。
朔望 半弦 半弦(实测,参本楼最后)
今: 1.458 1.00 (月潮) 1.00-0.458*8.5%=0.961(月潮) 0.458-1.00*8.5%=0.373(日潮)
古: 1.618 1.16(月潮) 1.16-0.458*8.5%=1.121(月潮) 0.458-1.16*8.5%=0.359(日潮)
差: 11% 16% 16.7% -3.65%
四、潮汐高度计算:
以太阳引起的潮汐计算:符号同上,以太地连线上地球表面质点(靠近太阳点)为研究对象,地球质心受力是平衡的(万有引力=公转的向心力),该质点受力相对地球质心变化如下:设因潮汐力该点隆起高度为h,F=ma,质点质量不变,以下分析都是分析的加速度a,而不是F。
1、向心力减少:向心加速度为 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omega&space;^2L 微分得: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omega&space;^2dL=\omega&space;^2(R+h)
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omega&space;^2L=\frac{GM_s}{L^2} ,变换后代入上式得: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frac{GM_s}{L^3}(R+h) (4)
2、地球引力减少:地球引力为 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frac{GM}{R^2} 微分得(绝对值):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2\frac{GM}{R^3}dR=\frac{2GM}{R^3}h (5)
3、太阳引力增加:原理同上直接写结果: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2\frac{GM_s}{L^3}dL=\frac{2GM_s}{L^3}(R+h) (6)
受力平衡(4)=(5)—(6):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frac{GM_s}{L^3}(R+h)=\frac{2GM}{R^3}h-\frac{2GM_s}{L^3}(R+h) 变化得: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frac{2M}{R^3}h=\frac{3M_s}{L^3}(R+h)
由于h<<R,R+h≈R,
太阳潮汐高度为: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h_s=\frac{3}{2}R\cdot&space;(\frac{M_s}{L^3})/(\frac{M}{R^3})=0.246 米
同理:月球潮汐高度为: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h_m=\frac{3}{2}R\cdot&space;(\frac{m}{l^3})/(\frac{M}{R^3})=0.536&space; 米
另外:(根据14楼数据以下粗体为错误观点)
假设地球表面全部被水覆盖,则与连线垂直方向应下降x,变形后的地球平面大约为椭圆,则该椭圆应与原圆面积相等
即: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pi&space;R^2=\pi&space;(R+h)(R-x)=\pi&space;(R^2-R\cdot&space;x+R\cdot&space;h-h\cdot&space;x)
忽略二次微量h*x得:x=h,即垂直方向下降高度等于隆起高度。不知是否有观测证据?!
据14楼数据计算:
下降高度为隆起高度的8.5%左右,见1月19日数据-0.21/2.47=8.5%
预测涨潮最小值为太阳月球成直角的太地连线处,2.47*(0.246/(0.246+0.536))-2.47*(0.536/(0.246+0.536))*8.5%=0.63英尺
与14楼1月28日的0.6英尺基本相符。 各位是否同意kxjh兄在8楼的计算?
假如同意,这500分就给他了,浪淘沙兄可得50分,我会另外转过来的。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1-1-14 09:34 编辑
各位是否同意kxjh兄在8楼的计算?
假如同意,这500分就给他了,浪淘沙兄可得50分,我会另外转过来的。 ...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1-14 09:05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加分给他,我同意。
不过,请他继续讲解一下,引潮力增大16%,并不代表潮汐增大16%。
(我前面按3厘米每年计算,得到的引潮力增大12%)。
因为,引潮力是针对整个地球的作用。
而地球的大部分是固体。海洋的水体的质量占比很有限。所以古今的最大潮差(即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差值)估计与引潮力不能简单成正比。
我举个例子来定性分析一下:
月亮近地点距离35.9万千米,远地点距离40.6万千米。
同样是天文大潮日(朔或望),若月亮处于近地点则比处于远地点的引潮力要大44%。
(距离缩小13%,引潮力与距离三次方成正比。则1.13^3 = 1.446,即增大44%)。
是否就可以说近地点时的潮汐要比远地点时的潮汐高44%呢?从有些天文台的实测潮位记录数据看,没有这么明显。
kxjh兄只是分析了引潮力的问题。计算是可信的。值得嘉奖。
如果能继续查一些资料,对于潮汐高度进行模拟计算一下,估计这个题目会得到更圆满的结论。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1-1-14 10:38 编辑
续10楼
查了几个近地点、远地点的数据。
到时候我再与香港天文台的潮汐记录(好象国内其它网站不提供实时潮汐数据的。)对比一下,看看近地点的大潮与远地点的大潮日,潮汐的高度是否有明显的差别。
2011年3月20日03:08是近地点,地月距离35.66万千米。
望时刻:3月20日02:10。
二者非常接近,应当可以作为例子来定性分析了。
2011年10月26日20:25是近地点,地月距离35.70万千米。
朔时刻:10月27日03:55,在近地点时刻之后7小时。朔时刻地月距离35.71万千米。也可以当作天文大潮与近地点重合的日子来看待。
2011年3月6日15:49是远地点,地月距离40.66万千米。
朔时刻3月5日04:45,与远地点时刻相距1天半。朔时刻地月距离40.57万千米。勉强可以作为定性分析的例子。
2011年10月12日19:42是远地点,地月距离40.64万千米。
望时刻10月12日10:05,相距离9小时多。望时刻地月距离40.64万千米。
这一次的天文大潮应当比较有说服力。
上述数据从《寿星天文历》计算所得。
要验证潮汐高度与地月距离的关系,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完成。
其他朋友有兴趣时,请到时候一块查验。(比如直接在海边观测。或者用某些天文台、水文站的实测记录数据来说明。预测的潮位数据意义不大。)
香港天文台网址(潮汐实录):
http://gb.weather.gov.hk/tide/marine/chko.htm 回复 8# kxjh
kxjh兄能否就浪兄的建议做进一步计算? 回复 12# gohomeman1
为了帖子的完整,已补充到8楼。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1-1-14 20:07 编辑
回复 8# kxjh
提供一个潮位数据,供参考。
http://www.hawaiitides.com/Waikiki/MonthTides.asp
是夏威夷的潮汐资料(估计是预测为主,不是实测数据。)
帖子字数限制,只复制了部分数据。
详细数据请自行上网查询。
所用时区应当是-10区。即比北京时间晚18个小时。
天文大潮时,潮位高2.47英尺(约0.75米),与你的计算大致相等。
夏威夷是太平洋中的小岛,潮位的数据比较有代表性。
如果使用大陆海岸边的潮位数据,一般是远大于理论计算值的。
比如香港天文台的几个观潮站的实测数据显示,潮差最大可达2.5米。远高于你的理论计算(约0.78米(=0.236+0.546))。
Waikiki Tides for January 2011 - Return to Tide Search
DateTimeHeight TypeSunriseSunset
1/2/20112:45 PM0.67 ft.
High7:11 AM6:02 PM
1/2/20118:08 PM-0.12 ft.
Low7:11 AM6:02 PM
1/3/20113:43 AM2.42 ft.
High7:11 AM6:03 PM
1/3/201111:03 AM0.21 ft.
Low7:11 AM6:03 PM
1/3/20113:31 PM0.70 ft.
High7:11 AM6:03 PM
1/3/20118:49 PM-0.09 ft.
Low7:11 AM6:03 PM
1/4/20114:17 AM2.38 ft.
High7:11 AM6:04 PM
1/4/201111:34 AM0.18 ft.
Low7:11 AM6:04 PM
1/4/20114:15 PM0.75 ft.
High7:11 AM6:04 PM
1/4/20119:29 PM-0.02 ft.
Low7:11 AM6:04 PM
1/5/20114:51 AM2.30 ft.
High7:11 AM6:04 PM
1/5/201112:04 PM0.17 ft.
Low7:11 AM6:04 PM
1/5/20114:57 PM0.80 ft.
High7:11 AM6:04 PM
1/5/201110:08 PM0.07 ft.
Low7:11 AM6:04 PM
1/6/20115:23 AM2.18 ft.
High7:12 AM6:05 PM
1/6/201112:33 PM0.17 ft.
Low7:12 AM6:05 PM
1/6/20115:42 PM0.86 ft.
High7:12 AM6:05 PM
1/6/201110:48 PM0.20 ft.
Low7:12 AM6:05 PM
1/7/20115:55 AM2.03 ft.
High7:12 AM6:06 PM
1/7/20111:03 PM0.17 ft.
Low7:12 AM6:06 PM
1/7/20116:30 PM0.92 ft.
High7:12 AM6:06 PM
1/7/201111:31 PM0.35 ft.
Low7:12 AM6:06 PM
1/8/20116:25 AM1.84 ft.
High7:12 AM6:06 PM
1/8/20111:33 PM0.18 ft.
Low7:12 AM6:06 PM
1/8/20117:25 PM0.99 ft.
High7:12 AM6:06 PM
1/9/201112:19 AM0.53 ft.
Low7:12 AM6:06 PM
1/9/20116:56 AM1.63 ft.
High7:12 AM6:07 PM
1/9/20112:04 PM0.19 ft.
Low7:12 AM6:07 PM
1/9/20118:27 PM1.08 ft.
High7:12 AM6:07 PM
1/10/20111:20 AM0.70 ft.
Low7:12 AM6:07 PM
1/10/20117:26 AM1.41 ft.
High7:12 AM6:08 PM
1/10/20112:36 PM0.19 ft.
Low7:12 AM6:08 PM
1/10/20119:39 PM1.21 ft.
High7:12 AM6:08 PM
1/11/20112:49 AM0.85 ft.
Low7:12 AM6:08 PM
1/11/20117:57 AM1.20 ft.
High7:12 AM6:08 PM
1/11/20113:12 PM0.18 ft.
Low7:12 AM6:08 PM
1/11/201110:51 PM1.37 ft.
High7:12 AM6:08 PM
1/12/20115:01 AM0.90 ft.
Low7:13 AM6:09 PM
1/12/20118:34 AM1.00 ft.
High7:13 AM6:09 PM
1/12/20113:52 PM0.15 ft.
Low7:13 AM6:09 PM
1/12/201111:53 PM1.57 ft.
High7:13 AM6:09 PM
1/13/20117:14 AM0.80 ft.
Low7:13 AM6:10 PM
1/13/20119:35 AM0.83 ft.
High7:13 AM6:10 PM
1/13/20114:38 PM0.11 ft.
Low7:13 AM6:10 PM
1/14/201112:43 AM1.77 ft.
High7:13 AM6:10 PM
1/14/20118:22 AM0.65 ft.
Low7:13 AM6:10 PM
1/14/201111:06 AM0.71 ft.
High7:13 AM6:10 PM
1/14/20115:27 PM0.04 ft.
Low7:13 AM6:10 PM
1/15/20111:26 AM1.97 ft.
High7:13 AM6:10 PM
1/15/20118:59 AM0.51 ft.
Low7:13 AM6:11 PM
1/15/201112:25 PM0.66 ft.
High7:13 AM6:11 PM
1/15/20116:16 PM-0.04 ft.
Low7:13 AM6:11 PM
1/16/20112:05 AM2.16 ft.
High7:13 AM6:12 PM
1/16/20119:29 AM0.38 ft.
Low7:13 AM6:12 PM
1/16/20111:27 PM0.67 ft.
High7:13 AM6:12 PM
1/16/20117:04 PM-0.12 ft.
Low7:13 AM6:12 PM
1/17/20112:43 AM2.32 ft.
High7:13 AM6:12 PM
1/17/20119:59 AM0.26 ft.
Low7:13 AM6:12 PM
1/17/20112:20 PM0.72 ft.
High7:13 AM6:12 PM
1/17/20117:51 PM-0.19 ft.
Low7:13 AM6:12 PM
1/18/20113:20 AM2.43 ft.
High7:13 AM6:13 PM
1/18/201110:30 AM0.16 ft.
Low7:13 AM6:13 PM
1/18/20113:09 PM0.79 ft.
High7:13 AM6:13 PM
1/18/20118:38 PM-0.21 ft.
Low7:13 AM6:13 PM
1/19/20113:58 AM2.47 ft.
High7:13 AM6:14 PM
1/19/201111:02 AM0.07 ft.
Low7:13 AM6:14 PM
1/19/20113:58 PM0.88 ft.
High7:13 AM6:14 PM
1/19/20119:26 PM-0.19 ft.
Low7:13 AM6:14 PM
1/20/20114:35 AM2.43 ft.
High7:13 AM6:14 PM
1/20/201111:34 AM0.00 ft.
Low7:13 AM6:14 PM
1/20/20114:49 PM0.99 ft.
High7:13 AM6:14 PM
1/20/201110:15 PM-0.09 ft.
Low7:13 AM6:14 PM
回复 14# 浪淘沙
谢谢浪淘沙兄提供的数据!说实话,本来对这个计算信心不太大,看来还差不多::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