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07

“糖果”心理学:每天只学5分钟的趣味心理学(连载中)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11-7-16 21:16 编辑

“糖果”心理学(一) [*]发布日期: 2011-05-27 00:00[*]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http://newspaper.jwb.com.cn/jwb/res/1/1/2011-05/31/20/res04_attpic_brief.jpg

一、糖果效应:如果连一颗糖的诱惑都抵挡不住,还能成就什么

想要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高的荣誉,就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如果将更大的成就视为一块大糖果,那么忍耐和等待就是一种“延迟满足”。等待不是静止不动地守株待兔,也不是一味地压制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糖果效应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萨勒的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

萨勒找来一群4岁的孩子,告诉他们:“每人有两块糖,如果你们能坚持在20分钟之内不吃掉它们,等我买完东西回来,我会再给你们每人两块糖。但如果你们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再得到1块,现在就能得1块!”

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做出的选择,因为每个孩子都想得到额外的两块糖,但又不想为此忍受20分钟;如果马上吃掉手里的两块糖,只能得到1块糖的奖励。于是孩子们陷入了犹豫不决中……最终他们做出了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上20分钟以获得两块糖。当然,他们难以控制吃糖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上,以抵制糖的诱惑,或者双臂抱头,不看糖,有的孩子干脆唱歌、跳舞,有的孩子甚至躺下睡觉——为的就是熬过20分钟。另外1/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糖,实验者一离开,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糖。

经过12年的追踪调查,实验者发现曾经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自制能力、自我肯定、自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素质较强,而选择马上吃掉两块糖,然后得到1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出犹豫不定、嫉妒、多疑、神经质、喜欢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等性格特点。通过这种小实验,实验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小孩子的自控和判断能力与自信力,与他长大后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这就是著名的糖果效应。

当然,这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萨勒所选择的被实验者(孩子)的家教状况、成长环境,也是影响他们做出决定的因素。尽管针对4岁孩子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们以后的人格,因为在4岁至16岁期间,这12年的教育和环境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影响更大,但萨勒所揭示的这一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糖果效应揭示了一个较为深层次的问题——忍耐力、自控力对成败的重要影响。它还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忍耐力与决断力要融为一体。比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你可能也有这种经历:

吴女士在公交车站等车,公交车一辆又一辆驶过,唯独她等的那趟车没有出现。她看看手表,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20分钟,她终于忍不住了,挥手叫了一辆出租车。在她坐上出租车的那一刻,她要等的那趟车缓缓开来。这时候她气愤、唠叨,因为她已经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原本只要她多等一会儿,就会使她省去打车费了。

生活中,类似的小事屡见不鲜,它们共同重现了糖果效应的魔力,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要学会克制欲望、抵制诱惑。在这个异彩纷呈的现代社会,诱惑实在太多太多了,它们总是把最迷人的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却引诱我们远离自己的理想和更大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善于抵制诱惑,不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西方国家原来有这样一种习俗:男子入室必须脱帽,女士戴的大檐帽进入公共场合可以不摘。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看电影的时候,一些女士的帽檐经常会挡住后面人的视线。

虽然电影院明令通告:禁止妇女戴帽子看电影。但还是有很多女士根本不听,有一家电影院的老板听到观众的呼声后,说:“禁止恐怕欠妥,应该‘提倡’一番。”

于是这家电影院在电影上演前,在银幕上打出一则通告:“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请不必摘下。”

通告一出,女士们甚至包括一些五六十岁的妇女,都忍不住摘下了帽子。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对许多诱惑,面对诱惑时,抵制它们的最好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如果你能做到不去想,就像有些孩子那样不会一直盯着糖,他们捂住眼睛、玩捉迷藏或是唱歌,那么他们对诱惑的渴望就会减弱或暂时将其遗忘。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09

“糖果”心理学(二)
发布日期: 2011-05-28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贝尔效应:坚信自己能行,你就能成功

只要你想着成功,你的内心就会出现成功的景象;只要你有成功的信心,手里就握有50%的成功几率。事情也许很大,看似很难,但只要有自信就可以做成。自信者不只是敢往成功处想,更敢往成功处做。因为要成功除了有想法,还要有行动。

贝尔是美国的布道家、学者,他出生于英国的爱丁堡,一生从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共获得过18种专利,另外和其他人一起获得12种专利,例如电话、电报、留声机、航空飞行器等,都是他的研究发明成果。然而,这些专利只代表贝尔一部分的才能。

他还曾提出过许多创造性的思想,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但多年之后都得到了应验。

比如,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这样的总结:当你想着成功时,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这就是著名的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了成功的自信心,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就像爱默生所说的那样: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如果你坚信自己能行,然后去努力,你就能取得成功。很多成功者的经历都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威廉·皮特是英国的前首相,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相信自己能成就一番伟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他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他都不断告诉自己:“我应该成功,应该出人头地。”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念一直激励着他锲而不舍地前行。

22岁那年,威廉·皮特成功进入国会;23岁那年,他成为英国的财政大臣;24岁那年,他已经坐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

凭着一股要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人生的飞跃,成功地实现了梦想。

你可以达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庸庸碌碌中悲叹。

这一切的不同,取决于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成功并不是难于登天的事情,只要你有信心,有勇气,不论环境如何,都坚持不懈地努力,你就能迸发出改变现实、实现梦想的力量。

当你满怀信心,积极憧憬成功的景象时,世界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模样。

夏洛蒂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在很小的时候,她就认定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作家。中学毕业后,她就开始向成为伟大作家的道路而努力。当她把这一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

夏洛蒂没有放弃,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并在两个月后收到了对方的回信,信中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

尽管这封信多少打击了夏洛蒂,但她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太自信了。

不管多少人曾经在文坛上挣扎过,她依然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她要出版自己的作品,终于,她写出长篇小说《简·爱》,成为举世公认的著名作家。

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留下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事实上很多人都碌碌无为、平凡一生,甚至颇为凄惨。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很多人在遭受别人的否认后,就会放弃原有的目标,变得不那么自信,如果他们接二连三遭遇打击,就会心灰意冷。

那么,他们终究是无法成就大业的。只有具备坚定信念,坚信自己能行的人,才能毅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攀向成功的高峰。

化学课上老师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一定的溶剂只能溶解一定的溶质。比如说,你吃了一碗饭,又吃了一碗,再吃第三碗,你就已经吃不下去了,因为你已经饱了。”好多学生都摇头,但有个学生问:“老师,还有菜吗?”

不论环境如何,在你的生命里,均潜藏着改变环境的力量,只要你坚信,积极地行动,就可以创造想要的生活,你的内心就会爆发出为成功而奋斗的无穷动力。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都需要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取得成功吗?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10

糖果心理学(三)

发布日期: 2011-05-29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杜根定律:自信并勤于实践,让你永远手握坐票

每个人都不希望乘车时站在拥挤的人流中,每个人都希望能怡然自得地坐在座位上,可是很多时候,上车后我们会发现车上已经是人满为患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坚信其他车厢还有空座位,并努力找下去,你就可能争取到一个座位。

杜根定律是由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D·杜根提出来的,他曾说:“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只有自信的人才能有机会成功。自信的人会从内心认定自己能行,他们不会畏惧什么,尽管“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自信者依然会不断去超越。

从古希腊以来,人们为了实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曾让狮子追赶,也曾喝真正的虎奶,但是都未能如愿。于是,许多的医生、教练员、运动员断言:人类绝不可能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路程,因为人类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太大……总之,人们找出了一大堆理由。

然而,一个名叫罗杰·班尼斯特的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由此证明许多医生、教练员、运动员的断言是错误的。更令人惊叹的是,班尼斯特开创性的表现,极大激发了其他人的信心。在此后的几年里,先后有300多名运动员实现了4分钟跑完1英里路程的目标。

由此可见,很多事情并不是有多难,而是我们到底有多么强烈的自信。如果我们觉得难,而不敢去做,自然无法成功。所以,当别人说某件事情无法做成时,你大可一笑置之,用行动来证明他的话是多么错误。

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尽管他小时候有口吃的毛病,但妈妈却说这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想的比说的快些罢了。结果,略带口吃的毛病并没有成为杰克·韦尔奇发展的障碍,反而给他带来了自信的力量。

在中学的时候,韦尔奇的成绩很好,完全可以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但因为种种原因,他进了麻州大学。开始时他感到非常沮丧,但进入大学之后,他感到十分庆幸,他说:“如果当年我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那我会被同学打压,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但我幸运地在这所较小的州立大学,收获了许多自信。我相信自己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建立自信的基石。”

在自信心的引领下,韦尔奇带领通用走向了辉煌。在17年里,公司从12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升到如今超过40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而且被公认为是管理最优秀和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当你对事业怀有信心,相信自己时,你就获得了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当然,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但是相信自己、激励自己达到所希望的目标的积极态度,是最基本的条件。戴高乐将军曾经说过:“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达到的地方,唯有伟大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

戴高乐、杰克·韦尔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自信能成就大事,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那么成就梦想就是空谈。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第一秘诀就是自信心。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别人怎么可能相信你呢?因此,我们要永远记住成功的公式:成功=想法+信心+实践!

从前有个穷汉,只会说不愿做,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天,他在外面闲逛时捡到一个鸡蛋,十分高兴,跑回来对妻子说:“哈哈,我有家当了。”

妻子问:“家当在哪儿啊?”

“喏,”穷汉拿出鸡蛋,在妻子面前晃了一下,说,“我先借隔壁人家的母鸡来孵小鸡,等小鸡养大,让它生蛋,一个月可以生15个鸡蛋,把它们孵成小鸡,那就是15只鸡。鸡又生蛋,蛋还要孵鸡,不出两年,我就可以开一个养鸡场,到时候,我把鸡卖出去,可以买来几头猪,让猪生小猪,这样下去,我们可以开个养猪场,我们赚钱了就买房子,买车子……”

穷汉越说越高兴,手里一用力,“叭”的一声,鸡蛋被他捏碎了。

他妻子哭着说:“唉,家当全被你捏碎啦!”

生活中那些安于现状,自信心不足,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他们不愿意主动找“座位”,于是只好在拥挤的角落一直站下去。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没有能找到座位的信心。如果有这种决心和信心,并执著地勤于实践,就很有可能找到一个人生旅途列车的坐席。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13

糖果心理学(四)

发布日期: 2011-05-30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杜利奥定理:失去什么都没有失去热忱可怕

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充满热忱的还是充满冷漠的,关系到他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你想拥有成功的人生,首先要有热情,要有积极的心态。如果你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充满热情地面对工作,那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可怕,这会使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杜利奥定理。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塞尔玛的丈夫是沙漠的驻军人员,她陪丈夫住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把她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那里的天气热得让人受不了,即使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华氏125度(约52摄氏度)。塞尔玛不知道和谁谈天,因为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她很难过,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

父亲给她回信,信里只有两行字,这两行字却永远留在她的心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态度: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向外望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塞尔玛读到这封信时,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里找到星星。

塞尔玛开始学着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感到惊喜,当塞尔玛表示喜欢纺织、陶瓷时,他们就把最喜欢而且舍不得卖给观光游客的纺织品和陶瓷送给她。塞尔玛还充满热情地去研究那些迷人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又学习了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日落,寻找几百万年前沙漠或海洋留下的海螺壳……她发现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让人兴奋、流连忘返的奇景。

沙漠还是沙漠,印第安人还是印第安人,周围的环境也没有改变,到底是什么使塞尔玛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呢?是她的心态、她对生活有了热情。重燃的生活热情使她有了积极的态度,使原来她认为恶劣的环境,也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发现了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她还写了一本名为《快乐的城堡》的书。从此,她在自己造的“牢房”往外看,看到了天上的星星。

伟大的作家拉尔夫·爱默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树的。”在他看来,热情就像糨糊一样,可让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紧紧地粘在那里,坚持到底。热情是在别人说“不行”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有力的声音——“我行”。麦当劳的老板克罗克成长的故事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克罗克出生后,就与一个本可以发大财的时代擦肩而过,那时候正经历西部淘金热。当他准备上大学时,又迎来了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他只好从囊中羞涩的现实中转投房地产行业,可房地产生意刚有起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打响了,人们只顾保命,谁还有心思买房呢?于是房价急转直下,克罗克竹篮打水一场空。在这以后,他四处求职,做过很多工作,但都不太顺利,不幸似乎时刻与他伴随。

尽管如此,克罗克仍然保持旺盛的热情和执著追求的精神。1955年,他在外面闯荡半辈子后,回到家里,在老家经营了一份小产业,开始做生意。这时,他发现迪克·麦当劳和迈克·麦当劳开办的汽车餐厅生意非常红火,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认定这个行业很有发展潜力。

当时克罗克已经52岁了,对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即将退休的年龄,可他下定决心从头做起。他到麦当劳的餐厅里打工,学做汉堡包。后来,他毫不犹豫地借债270万美元,将麦氏兄弟的餐厅买下来。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麦当劳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以汉堡为主食的快餐公司,全球的连锁分店共计7万多家,年销售额高达近200亿美元。克罗克因此被誉为“汉堡包之王”。

杜利奥定理告诉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一种对工作或生活的态度。态度决定人生,如果你充满热忱和激情,充满积极的信念并执著地奋斗,你就获得了一种健康的态度,喜悦的心情,实现梦想的利器,获得幸福的秘诀。因为有了积极的态度,才会执著地追求信念和梦想,“执著”二字看似简单,做起来确实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成功者居少,失败者居多的原因。

有怎样的态度,就有怎样的人生。善待生活和工作,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工作不只是为老板做的,而是为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付出的行动。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如果你有智慧,请表现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拿出汗水和热情。可见,积极的态度与智慧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14

糖果心理学(五)

发布日期: 2011-05-31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五、蜕皮效应:蜕掉委靡不振的皮囊,重新振奋起来

毛毛虫经过痛苦的蜕变,才能破茧成蝶;老鹰经过痛苦的蜕变,才能长出更壮实的身体,翱翔长空。人也只有经过不断的超越和蜕变,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在生活中,如果不经历“蜕变”,就无法享受蜕变之后的一番美景。

许多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长期间都会脱掉旧皮,长出新皮,通常每蜕皮一次就长大一些。经过屡次蜕皮之后,这些动物也就成熟了,获得了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

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我们需要超越现实,需要保持进取的信念,这就相当于蜕皮前的下定决心和酝酿勇气。只有不甘落后,不满足于现状,才能走出困难的牢笼,获得新的希望。

有个人生活穷困潦倒,每天他都埋怨自己怀才不遇,命运在捉弄自己。当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充满了喜庆热闹的气氛,他却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手里拿着一瓶白酒,喝得烂醉如泥。他没有新衣服,没有新鞋子,看着全身上下破旧不堪的着装,他感叹道:“唉!今年我又要穿着这双旧鞋子度过新年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滑着轮椅经过他的面前,他看了之后顿悟:“我有鞋子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连穿鞋的机会都没有啊!”经过这次顿悟,穷困潦倒的那个人就像“蜕掉了”自己委靡不振的一层皮,从此脱胎换骨,发愤图强。没过多久,他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事业。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挫折和沮丧,我们需要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当你看不见希望的时候,也要坚韧地奋斗,这才是成功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自己,成就自己。蜕皮效应告诉我们,从蜕去旧皮到长出新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或许会遭遇反复的失败,遭遇流言飞语和冷嘲热讽,但请相信这只是暂时的,真正的强者会坚持到底,会用成功告诉那些鄙视他的人有多么可笑。

爱迪生在研究电灯的时候,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蜕皮”过程。当时他试验了1600种材料来做灯丝,但是效果都不理想,要么寿命太短,要么成本过高,要么太脆弱,工人不容易将它装进灯泡。

半年后,很多人对爱迪生失去了信心。纽约《先驱报》说:“现在已经完全证实了爱迪生的失败,这个感情冲动的家伙从去年秋天就开始研究电灯,他认为这是一个新颖的问题,并相信已经获得了用电发光的办法。可是,纽约著名的电学家们都相信,他走的路是错的。”爱迪生不为所动,继续埋头做自己的试验。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英国皇家邮政部的电机师普利斯当众质疑爱迪生,他认为把电流分到千家万户,还用电表来计量,这完全是一种幻想。爱迪生没有受这种羞辱影响,继续摸索,继续试验。

当时人们还在用煤气灯照明,煤气公司竭力说服人们:爱迪生是个吹牛的大骗子,就连很多正统的科学家都认为他是在痴人说梦。

有人说:“不管爱迪生有多少电灯,只要有一只寿命超过20分钟,我情愿付100美元,有多少买多少。”而有人则表示,这样的灯即使他弄出来,我们也点不起。但爱迪生丝毫没有动摇。在进行长达一年的研究后,他终于制造出能够持续照明45小时的电灯,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爱迪生不但促成了自己的蜕变,为自己在世人心目中树立了伟大发明家的形象,也促使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一次大变革。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项发明,人类才真正进入了电气时代。

试想一下,如果爱迪生也像大多数人那样墨守成规,不去想办法改变,不去蜕掉人生陈旧生活的“皮囊”,也许电气时代会姗姗来迟。尽管蜕变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尽管爱迪生饱受嘲讽和批评,但事实证明,蜕变之后的新生力量足以改变世人对他的看法,足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蜕变带来的力量,这就是蜕变引领的超越,这种超越使人类不断进步,使个体不断走向成功,不断站在新的高度。

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定的安全区,想要跨越现有的成就,就不要自我设限。只有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发展得比想象中更好。不要故步自封,不要认为自己可以永远保持目前的安逸生活,要知道,自满是成功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也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17

糖果心理学(六)

发布日期: 2011-06-01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六、布利斯定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做好了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在行动的时候保持有条不紊、临阵不乱。在行动之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的事的每一个细节,梳理思路,然后将它深深铭刻在脑子里,这样你在行动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才能使过程变得顺利,大大节省时间,减轻压力。

布利斯定理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做一件事之前,花些时间做一个细致的计划,完成这件事所花的总时间就会减少,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关于布利斯定理,有一个著名的实验。

几个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群学生分为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

他们让第一组学生每天练习实际投篮,坚持练习20天,然后把第一天和第20天的成绩记录下来;他们让第二组学生不做任何练习,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投篮成绩记录下来;他们让第三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的成绩,然后每天用20分钟的时间进行想象中的投篮练习,如果投篮不中,便在想象中调整,在20天后进行投篮考试,记下成绩。

实验结果发现,第二组的学生投篮能力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学生的投篮命中率提高了24%,第三组学生的投篮命中率提高了26%。

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在行动之前,进行计划和“头脑热身”,构想所做事情的每个细节,有利于在行动的时候把事情做得更好。相反,如果没有计划,盲目地去做,就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有一个调查结果很好地证明了布利斯定理的科学性。曾有一家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制订计划的情况下,能够极大地提高实现目标的概率。善于事前做计划的人,成功的概率是从来不做事前计划的人的3.5倍。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群中,事先制订计划的人数高达78%;如果坚持按计划行事,实现目标的概率为84%;如果中途改变计划,实现目标的概率为16%。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事前若能多想几步,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多几分轻松,事后也就少一点悔意。

具有“销售之王”之称的乔·吉拉德,在刚进入汽车销售行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组织能力非常差。每个星期他几乎都要打500多个电话,一个月下来就打了2000多个电话。随着电话记录的增多,他的工作变得杂乱起来,人也感到疲惫不堪,他非常希望找出一个简易的办法,让自己的工作变得轻松。

有一天,乔·吉拉德突然意识到,若想提高工作效率,就要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做计划。于是他把打过的电话记录在卡片上,再根据卡片上的内容制订拜访计划以及写信,最后列出日程表,安排周一到周五的工作内容。尽管每次做这些计划要花掉四五个小时,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值得的,因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他也不感到那么累了。

从那以后,每周一的上午,乔·吉拉德再也不用忙着打电话了,而是按照计划去拜见客户,由于在之前准备一个星期,因此他非常自信,拜见客户的过程中,他的表现总会让客户大为满意,自然很容易推销出汽车。

乔·吉拉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有周密的计划,完成一件事就变得轻松简单:你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你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不再慌张了,你也不会那么疲惫了。

出色人士与平凡之辈究竟差在哪里呢?可以说,差的只是一些细小的习惯,比如按计划办事的习惯,善于做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行事的人,总能在工作中表现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样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高。因此,按计划办事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也应该成为我们做事的态度。

有个人走路的时候,鞋子里进了沙子,于是脱下鞋子准备把沙子倒出来,但一只脚站不稳,一回头看到身边有根电线杆,就一手扶着电线杆,一手提着鞋子抖沙子。一个路人见了,拿起手中的棍子在他身上狂打,那个人觉得很无辜,就问路人为什么要打他,路人说:“你不是触电了吗?我救你啊!”

事前多思考,事后不烦恼,思考并不会耽误你多少时间,计划也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做。只要你坚持“三思而后行”的做事原则,在事前平静地思考,理智地做计划,再按照计划行事,你的行动就能彻底告别盲目。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17

糖果心理学(七)
发布日期: 2011-06-02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苏东坡效应:若想驾驭人生,需先认清自己

对自我的认识,就像观察所有的事情一样,近一些观察可以探个虚实,倘若远远一瞟,雾里观花,隔岸看戏,就不容易认清真面目。然而并非一味地越近越好。就像有人比喻的那样,看自己就像看画,从一定的距离与角度看去,齐白石画的虾栩栩如生,但若近看,满眼不过几个墨团。对自我的认识也一样,不妨适时远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诗人苏东坡笔下的诗,既包含了对人生的探讨,也是对自我认识的一个美丽注释。古往今来,人们最难认清的是自己,就像身居山中,难以看到山的真实面目。这种难以认清自我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苏东坡效应”。

“认识自我”历来是一个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难题。中国有句古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也有相似的说法,在戴尔波伊神庙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写着“认识你自己”的石碑,非常醒目,这充分说明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没有认清自己,就可能导致对自己的评价失当,多数人喜欢高估自己,也有少数人会低估自己,这两种认识自己的态度都不利于自我发展。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人有自我拔高的天性。他找来25个人,这25个人彼此之间都是老熟人,互相之间都比较了解。心理学家让他们分别根据美丽、聪明、文雅、爱交际、讲卫生、粗鲁、幽默、自大、势利9个标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进行排名。

举个例子,在“美丽”这个标准上,如果你认为谁最美丽,就将其排在第一位,其次排第二,以次类推。在“幽默”这个标准上,你认为谁最幽默就将其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以次类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评价包括自己在内的25个人,因此,在每个标准上,都要给自己一个排名。

统计结果显示,这25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夸大了自己的优点,掩饰了自己的缺点。例如,有一个人把自己排在“讲卫生”的第一位,可是其他24个人给他在讲卫生这个标准上的平均排名却是第八名。有一个人,在“聪明”这个标准上给自己的排名比其他人给他的平均排名提前了5名。还有一个人在“美丽”这个标准上给自己的排名比大家给出的平均排名提前了9名,而在“势利”、“自大”、“粗鲁”等标准上的排名,每个人给自己的排名明显低于别人给自己的平均排名。

这个实验表明,对于好的特点,人们喜欢高估自己,对于不好的特点、习惯,人们喜欢掩饰。这种评价态度有违客观实际,或许这也正是人们难以认清自己的重要原因。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在众人面前树立好形象,减少污点。另外,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既要因自己的优点而自信,又不能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另外,我们还应学会与自己对话,发现自己身上没有被开发的潜质。如果把自己的潜质看做一块未被开垦的荒地,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开垦,或许那片荒草地里埋藏着宝藏。

拉赛尔·康维尔是一个美国牧师,他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进行巡回演讲,使整个美国卷入了激情的旋涡。据说他的演讲次数达到6000次。为什么他的演讲会如此受欢迎呢?请看他演讲的大概内容:

阿里·哈弗德是印度的一个富裕农民,他想寻找一块埋藏宝石的土地,于是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了,然后外出旅行,想借此找到宝地。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落空了,直到他死去的那天也没有找到那块宝地。可是,买下他当初变卖的土地的人,在他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

康维尔通过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并借用大量的实例告诉人们:你所寻找的东西,或许恰恰是手中已拥有的东西,就像寻找一个最忠实的朋友那样,其实你最忠实的朋友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朋友,如果你认清了他,他就会成为你的好朋友,帮助你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如果你没有认清他,或根本不去认清他,他就会阻碍你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与“自我”对话,学会反省自己。

在“苏东坡效应”敲响的警钟声中,你应该听到这样一种召唤:保持警觉,切勿盲目,努力把“自我”认识得全面些,清晰些……只有认清了自己,才有自知之明,才能在看到自己优点、长处的同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好的成绩。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18

“糖果”心理学(八)
发布日期: 2011-06-03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隧道视野效应: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

很多事情,重要的不是现在怎么样,而是将来怎么样。如果你善于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把握未来的主流,快人一步把握机遇,就能取得大成就。纵览古今,成就大事者总是善于在平淡中看到不平常的机遇,他们舍得放弃眼前的微小利益,去赢得长远的更大的利益。

隧道视野效应说的是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成大事者不能缺乏远见和洞察力,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但如果一个人身处隧道,他的视野就非常狭窄,他们看问题就会目光短浅,容易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无法做出高瞻远瞩的决策,终究会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个美军基地准备搞一次小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要动用坦克、装甲车,还要有贴近现实的战场,要施放大量的烟幕弹,制造逼真的爆炸效果。军事人员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一块理想的演习场地。那是一片三面环山的地带,其中的一片果园非常适合做演习场地,可是果树已经开始结果了。为了获得果农的允许,军事人员决定和果农谈谈。

果农得知对方的想法后,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可以趁机向美军敲一笔,于是详细统计了果树的数量,每棵果树的预计产量,还夸大了果子的售价,最终他们如愿以偿,从美军那里得到了一笔不小的补偿款。

就这样,美军开始了演习,尽管美军尽可能避免伤及果树,但坦克和装甲车穿梭于果树林,浓浓的烟雾以及士兵留下的掩体,让果园的土地和果树受到了不小的损伤。

第二年,果园里的果树出现了问题:相当部分的果树没有发芽,有的果树不结果,结出的果子质量也大不如从前。

第三年,很多果树都枯萎、死亡了。果农这才意识到,当初占了小便宜,如今吃了大亏,于是捶胸顿足,悔恨不已。

视野不宽,就无法对事物的长远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做出目光短浅的决策。若想拓宽视野,不妨在隧道之前做好准备,在隧道里点灯,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当然了,最明智的做法还是别进隧道,而要登高望远,云游四海,拓展见识,这样才能看到远方更美的景象。

有头驴子和一匹马是好朋友,它们每天帮主人干完活后,就在一起交流劳动心得。马每天跟着主人在外面跑,总能看到新鲜的事物,它告诉驴子:“我希望主人把我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那里的世界!”

驴子每天在家里拉磨,刚开始时它总是埋怨:“今天主人又把我的眼睛蒙住了,我什么也看不见,真郁闷!”渐渐地,驴子习惯了被蒙住眼睛,习惯了原地打转的拉磨生活。

春天到了,主人要到南方游玩,便带着马出去了。到了南方,马见到了青山绿水,眼界大开,见识也不一样了。几个月后,马载着主人回到家里,看见驴子依然在那里拉磨。

马向驴子谈起了自己的见闻和经历,驴子听得目瞪口呆,在这之前它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惊叹道:“你走了那么多的路,有那么多的收获,我想都不敢想。”

马说:“其实我们走的路程差不多,只是我走了很多不同的地方,你却蒙着眼睛,围着磨盘转,所以始终走不出狭隘的天地,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是啊,很多人走的路程差不多,受到的教育差不多,成长环境差不多,但是因为想法不一样,人生就有了不同。有的人跳出了狭小的天地,走向了开阔的世界,有的人把自己的眼睛蒙住,故步自封,在原地打转。想要锻炼眼光,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这样才能成为视野开阔的智者。

一天,动物园的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大家都觉得是笼子不够高,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增高到20米。可是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又跑出笼子了,于是他们又决定把笼子的高度增加到30 米。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隔了几天,袋鼠又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4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闲聊:“你们觉得那些人还会继续加高笼子吗?”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们说,“如果他们还不检查门有没有关的话!”

若想让自己有开阔的思路和长远的眼光,就应该站在高处、站在开阔的地方,去多走多看外面的世界,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多识广,才能深谋远虑。所以,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而应有目标和远见。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19

糖果心理学(九)

发布日期: 2011-06-04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交往需要热情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如果都能从点滴做起,身体力行地去与邻为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那么就能通过共同的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邻里氛围,这种Hexie的邻里关系,会让人有春风拂面的感觉。

邻里效应,是指邻近的两者之间容易产生亲密感。在人际交往中,邻近的两者往往容易打交道,成为朋友。比如,很多人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又如,人们总是希望在同学、同事或近邻中寻找意中人,因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几率毕竟微乎其微。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曾经对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进行了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夫妻,婚前住在五个街区内的范围中。下面的实验更是耐人寻味:

1950年,美国有三位社会心理学家完成了一项调查,调查的对象是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宿舍楼住的学生。这些学生住在二层,每层有5个房间。住户住在哪个房间纯属偶然,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进来了,因此随机性较强。

调查时,住户被问到一个问题:在这个居住区中,你和谁打交道最多,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统计结果表明,居住得越近,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就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相邻的两户居民交往的几率是41%,中间隔了一户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中间隔了两户人家的交往几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没有增加多少,但亲密程度却降低了很多。

还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与上面的实验很相似。他把学生们的名字按其字母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按这个顺序安排他们在教室中的座位和宿舍房间。半年之后,要求学生说出三个最亲近伙伴的名字,他发现学生最亲近的伙伴都是在名字字母顺序上和自己相近的人,确切的数据是平均相差4.5个字母。

这个实验和研究表明,在社会心理领域,存在着一种邻里效应。邻里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难。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邻里效应的产生无非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Hexie的人际关系的期望,要努力和邻近者友好相处,避免让近邻产生不愉快;同时,人们看待邻近的人,多倾向于看积极的方面,忽视消极的方面,这样各自便为邻里效应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第二,在人际交往的互动过程中,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和邻近的人交往,比和距离较远的人交往所付出的代价小。这主要是因为邻近的人只花相对小的工夫,就能获得关于对方的信息,容易预测对方的行为,交往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安全感。毕竟,和能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人打交道,是每个人都愿意的。

《南史》上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为了有个好邻居,宁愿付出十分昂贵的房价——200万元,买下了一栋房子。有人非常不解,说花那么多钱买房子不值得。

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万元买屋,另外100万元是买邻的。”

宋先生之所以不惜重金买好邻居,就是因为他懂得,有了好邻居就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

此外,和近邻打交道时,往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目的,比如,向近邻借东西,最起码可以少走几步路,加之近邻之间有一种安全感,所以别人也愿意把东西借给你。

有个人和朋友讲到自己的母亲时,对母亲的为人深表佩服,说母亲能够在搬进自己房子的一周内,就和周围的邻居打得火热。

有一次家里停电,因为没有修理的工具,无法把电路修好,正当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母亲敲开了邻居的房门,借来了修理工具,几分钟之后,他们把家里的电路修好了。他不禁感到母亲很会打交道,因为在母亲搬进来之前,他几乎没有和邻居说过一句话,如果母亲不去借工具,他可能会忍一宿。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当你在生活中出现了困难时,找邻居帮个忙,往往成功率较高。生活中,你会发现,邻里之间为了搞好关系,都会热情地对待别人。当别人出现了小困难,如果在举手之间能够帮人化解,大家往往很乐意伸出援手,给人行个方便。

融洽的邻里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你拥有它,你的生活会充满欢声笑语,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这笔财富会帮你渡过难关;当你遇到烦恼时,这笔财富也可以安慰你的心灵;当你取得成绩时,这笔财富会因为分享快乐而倍增。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20

“糖果”心理学(十)

发布日期: 2011-06-05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瀑布心理效应: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有句话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你明明只是说了一句无心的话,旁人却认为你是有意伤害他,轻则他会反感你,重则他会报复你。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一定要学会谨言慎行,注意说话的分寸。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个人随便说了一句话,却弄得别人十分不愉快,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味。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瀑布心理效应”,即发出信息的人心里比较平静,但信息被接受后使得别人心里不平静,从而导致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这种心理效应,就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是静静流淌的溪水,下面却波涛汹涌、水花四溅。

很多人都有过被别人“无心之言”刺伤的经历,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较为开阔,很可能愤怒一下之后就原谅了对方,但对伤害他的人会或多或少有些反感;如果一个人心胸狭隘,很可能因为别人一句不中听的话而耿耿于怀一辈子。因此,千万不要旁若无人地信口开河、乱开玩笑,否则弄得别人不快,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瘸子和平原君赵胜是邻居,有一天,瘸子一瘸一拐地在井台上打水,被平原君的小妾看到了,她大声地讥笑了瘸子一番。瘸子心中非常不快,就找赵胜反映这一情况,要求赵胜把小妾杀了。

当赵胜犹豫不决时,瘸子劝说道:“在大家看来,平原君是尊重士子而鄙贱女色的人,所以,士子们才不远千里来投奔您。我只不过有点残疾,却无端遭到你的小妾的讽刺和讥笑。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如果你不为我做主,旁人会怎么看您呢?旁人会认为您爱色而贱士,从而离开您。”平原君听了这话,毅然斩了小妾,并登门向瘸子道歉。

故事反映了专制社会的男尊女卑,但小妾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呢?因为她说话没分寸,出言不慎,引起了别人的反感。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在人际交往中,注意说话的分寸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瀑布心理效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就其性质来说,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往往大于积极意义。若要减少和避免人际交往中产生消极的瀑布心理效应,想让自己受人欢迎,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无心伤人的错误,避免一句闲话引起强烈的瀑布心理效应。

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应该知道以下两点:

(1)说话的禁忌

不要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大谈特谈。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适当暴露自己的隐私,可以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但如果你总是围绕自己的隐私来展开谈话内容,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分寸的人。

不要打探别人的隐私。有一点需要记住,不要问男人的收入,不要问女人的年龄。如果你乱问,就犯忌了,问这样的问题是无知和没有分寸的表现。

不要大谈别人的伤心事。当别人主动向你提起他的伤心事时,如失恋、离婚、家人去世等,你要表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追问不休。如果你不停地说别人的伤心事,别人会认为你是有意气他,自然不会对你有好感。

不要总盯着别人的健康状况。有严重疾病的人,如癌症、肝炎等,通常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做谈话的焦点对象。所以,千万不要做个大嘴巴,看到别人病后回来工作,就大声昭告天下:“老李,你的肝病好了吗?”如果你这样,别人或许想痛揍你一顿。

不能让人开心的幽默,请终止。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幽默,可不是每个人都会幽默。如果你的幽默言语能让人捧腹大笑,请继续,如果你的幽默言语让人脸色铁青,那么赶快终止。

(2)掌握说话的分寸

说话客观,才能得人心。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应视场合、对象,用合适的表达方式。有些人说话喜欢主观臆断,信口雌黄,往往会把人际关系搞砸。

说话时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特定的身份,也就是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孩子面前你是父亲或母亲,在父母面前你是儿子或女儿。如果你用对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对长辈说话,就有失尊重。

不要兴奋过度。与人交往,提倡热情相待,态度保持宠辱不惊,千万不要过度兴奋,以至于口不择言,伤害他人。

善意很重要。说话的时候要心存善意,与人为善,这样别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你没有注意语言的分寸,是很容易引发瀑布心理效应的。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20

糖果心理学(十一)

发布日期: 2011-06-06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南风法则:温暖胜于严寒,柔弱可以克刚

有个成语叫“以柔克刚”,意思是说柔软的可以克制刚强的。众所周知,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同样的道理,言语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温柔的鼓励和赞美的威力远胜于严厉的斥责与批评。

南风法则也叫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故事:

北风和南风要比试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大发神威,一阵呼啸凛冽的刺骨寒风突袭人间,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用大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接着南风发威,暖风徐徐吹来,行人顿觉风和日丽,身上暖融融的,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或许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北风的威力更大,但结果却输了。与人交往的时候若想受人欢迎,就要丢掉咄咄逼人的强硬态度,用温和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期间,曾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他当即制止王友,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王友做好了挨打挨训的准备,但陶行知的行为却让王友出乎意料。

陶行知见到王友后,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我却迟到了。”王友吃惊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给了王友一块糖果,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砸同学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加吃惊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递给王友,说:“我调查过了,你之所以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孩子,说明你正直善良,有勇气跟坏人作斗争。”

王友非常感动,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班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很高兴你能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惜这是最后一块糖果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试想一下,如果陶行知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王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或许王友表面上会承认错误,但是真的会信服吗?很可能不会。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有位退休的老人在乡村休养,但附近的孩子经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静下心来休息。当地居民不止一次大声呵斥那些孩子,不允许他们吵闹,但是孩子们根本不听。

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对他们说:“你们谁叫的声音越大,我给谁的奖励就越多。”得知有奖励,孩子们非常兴奋,大叫大闹起来,老人根据孩子们的表现给予不同的奖励。

过了几天,等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获得奖励后,老人开始逐渐减少给他们的奖励,到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闹,他都不给奖励。孩子们生气极了,认为大吵大闹很累人,没有奖励谁还干啊,于是都自觉地不吵了。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同龄人的交往中,我们都要讲究方法,如果对别人采取咄咄逼人的强硬态度,动辄横眉冷对、指责、批评、怒骂,只会激起别人的抵触心理,别人会将“大衣裹得更紧”;如果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交际方法,用充满人情味的沟通方式与人打交道,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别人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与你保持良好的关系。

在广场上,有一个大力士手里紧握着一块金币,他向围观的人展开挑战,说:“你们谁能从我手中拿到金币,谁就可以拥有它,如果你拿不到,你只需付一美元。”

有个年轻小伙子觉得即使拿不到,也只付一美元,如果侥幸拿到金币,就大赚一笔了。于是他主动站出来挑战大力士,他双手专注大力士的手指,企图扳开,但最终累得面红耳赤,还是无功而返。另一位身材健壮的年轻人也上前挑战,也是无功而返。

就在大家对大力士赞叹不已的时候,一个文弱书生走到大力士跟前,友好地伸出手,说:“你好。”大力士很自然地伸出手来与对方握手,这时金币从大力士的手掌掉到了那位书生的手里。

世界上最厉害的不是威力十足的暴力工具,比如枪、子弹、火药,而是友善的态度。

友善的态度充满人情味,能让你变得有亲和力,让你轻松地打动人、感化人、影响人,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赢得好人缘,就像南风那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脱掉大衣。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6 21:21

糖果心理学(十二)

发布日期: 2011-06-07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十二、海格力斯效应:以恨换恨恨无涯,以爱换爱爱无边

当一个人陷入无休无止的怨恨中时,就会错过人生旅途中的许多美丽风景,就会错失很多快乐,就难以获得良好的人缘。一个喜欢抱怨、充满仇恨的人,心里充斥的是抱怨和仇恨,是很难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和幸福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忍让,尽量不要“以恨换恨”,而要“以爱换爱”。

常言道:“你对我不仁,我就对你不义。”俗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古人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纵览古今,关于以暴制暴的说法可谓层出不穷,这种没有宽容和仁爱的狭隘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海格力斯效应源于古希腊的一则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有位名叫海格力斯的大英雄。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个像鼓起的袋子一样的东西,海格力斯感到很好奇,就踩了那个东西一脚,没想到不但没有踩破,反而越踩越大,并成倍成倍地膨胀,把海格力斯彻底激怒了。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狠狠砸向那个怪东西。可那个东西丝毫不屈服,膨胀到最后,竟然堵住了海格力斯的去路。

正在海格力斯纳闷之际,一位智者出现在他的眼前,对他说:“朋友,这个东西叫仇恨,不要惹它,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只要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如果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是啊,仇恨就像一个会膨胀的袋子一样,开始的时候很小,很不起眼,如果忽视它,忘掉它,它就等于不存在,也就消失了。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对其耿耿于怀,想报复它,它会加倍地报复你,与你死死对抗。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两个人发生了一点小摩擦,闹了一点矛盾,便互相怨恨对方,互相指责,导致矛盾进一步升级,演变成“武力斗争”,加深了彼此间的仇恨。最后双方都感到不快,挖空心思寻机报复对方,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为了一点所谓的面子上的“胜利”而大动干戈,实在是得不偿失。

相反,如果我们学会宽容,懂得向别人传递宽容、谅解、关爱,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会收获一种欣慰和幸福。当别人得到我们的宽容、谅解、关爱后,同样会回报我们宽容、谅解、关爱,这样就会将美好的感情发扬下去,使大家Hexie共处,其乐融融。

明朝时期,山东济阳县的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老家人给他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说老家盖房子,为地基划界与邻居发生了纠纷,希望他凭借官人的威望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完信后,挥笔回了一封信,信里说:“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接到回信后,觉得董笃行言之有理,在建房的时候主动提出让出了几尺地面。

邻居见他们如此礼让,心有愧意,也主动让出几尺地面,就这样,两家人共让出八尺宽的地面。房子建好后,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胡同,当地人称之为“仁义胡同”。

为什么会出现“仁义胡同”呢?关键在于双方以爱换爱,如果双方最开始都不礼让,争执下去,可能把关系闹得越来越僵。当一方礼让了,宽容了,如果另一方还争执下去,无异于无理取闹,就会失理于人。因此,当一方主动让步时,另一方也会礼让。这就是说,当人际关系出现矛盾时,多一点礼让,多一点宽容,双方就有了化解矛盾、Hexie共处的基础。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妻子,她经常当众给苏格拉底难堪。

有一次,苏格拉底和几个学生在家里讨论某个学术问题,他的妻子不知何故,突然叫骂起来,让大家感到大为震撼。继而,他的妻子又提起一桶凉水泼到苏格拉底的头上。学生们感到非常尴尬,但苏格拉底却诙谐地笑了起来,并且幽默地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狂风暴雨。”

如果有一天,别人不小心伤害你时,请不要耿耿于怀、记恨于心,更不应该寻机报复,因为那样你也会引起别人的报复。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你应该做的是宽容谅解对方,用你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感化别人,换来别人的尊重和好感。坚持这样做,你的人脉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29

“糖果”心理学(十三)

发布日期: 2011-06-08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斯坦纳定理:说得愈少,才能听得愈多

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目的是让我们多听少说。说得少,才能听得多,而且还能赢得好人缘,就像著名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说的那样:“专心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最大的赞美,也是赢得别人欢迎的最佳途径。”由此可见,倾听对别人、对自己都是有好处的。

斯坦纳定理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只有耐心地倾听别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说得过多反而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

著名的记者马可逊曾访问过不少著名的成功人士,他说过:“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是由于他们不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这些人只关心自己要说的是什么,却从不打开耳朵听听别人所说的……”其实不只是大人物喜欢被人倾听,每个普通人都需要一个静静聆听自己的听众。某杂志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很多人找医生,并不只是为了看病,他们所要的,有时候不过是个静静的聆听者。

老猫把小猫叫到身边,叮嘱它:“你已经长大了,不能再靠喝妈妈的奶水生活了,你应该学会独立寻找食物。”

小猫非常疑惑,忙问:“那我应该吃什么食物呢?怎么找到食物呢?”

老猫笑着说:“这几天夜里,你躲在隐蔽的地方,比如屋顶,安静地聆听人们的对话,你自然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道理。”

小猫听了老猫的话,照做了: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听到一个男人对小孩说:“把桌上的鱼和牛奶放进冰箱,免得被馋猫偷吃了。”

第二天傍晚,小猫卧在空箱子里,听见一个男人对女人说:“老婆,记得把院子里的小鸡关好,不然的话猫会把小鸡吃掉的。”

第三天黄昏,小猫躲在门后的角落,听见一个老板叮嘱伙计:“马上就要下班了,赶紧把肉松、鱼干收好,要是被猫糟蹋了,这些东西就卖不掉了。”

在这三天里,小猫每天都有收获,一回来就迫不及待地告诉老猫:“亲爱的妈妈,您说的真的很对啊,只要我保持聆听,就能从人们那里知道我该吃什么以及他们的食物放在哪里。”

如果你对别人的话感兴趣,并且耐心地听下去,那么你就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耐心倾听不仅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也是解决人际纠纷的高明手段。倾听就像润滑剂,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又像疏通机一样,让那颗被不满和愤怒充斥的心顿时顺畅。

美国有一家电话公司,曾经碰到一个很难对付的客户,这位客户不满意电话公司的服务质量,对相关工作人员破口大骂。这位客户怒火中烧,威胁要拆毁电话;他扬言拒付通话费用,说那种缴费是不公正的;他写信给报社、消费者协会,到处说电话公司的坏话……

电话公司不想被这个麻烦事缠着,就派人去和那位客户交涉。说是交涉,实际上是想劝说对方不要继续闹下去。尽管被派去的那个人思维敏捷、口才很好,尽管他擅长摆事实、讲道理,把对方说得愧疚难当、无言以对,但他就是无法消除客户内心的不满和愤怒,结果那个客户闹得更加厉害。

无奈之下,电话公司又派去了一个调解员。这个调解员有一个特点——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当客户怒斥电话公司及相关人员时,他没有据理力争,而是静静地听着,同时用“是”、“嗯”等词作简单的回应,对客户的遭遇表示同情,让他尽量把不满发泄出来。

客户唠叨了3个小时,调解员倾听了3个小时。此后,调解员还登过两次门,继续听客户发泄不满。当调解员第四次上门倾听时,客户对调解员以礼相待,他表示不会继续追究下去了,他将撤销向有关部门的申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客户表面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实际上是想获得一种尊重。当他从第二位调解员那里获得这份尊重后,内心的委屈和不满也就消除了。调解员没有费尽口舌地劝说对方,他只运用了倾听的手段,就顺利疏导了客户的不满情绪,使客户感到受到了尊重,最后也得到了客户的尊重。

说得太多就能劝服别人吗?答案通常是否定的,至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说话多并不一定有说服力。正所谓“过犹不及”,与其滔滔不绝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不如给别人多一点说话的机会,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与人相处,多听少说更容易受人欢迎。倾听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不仅能为你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虚心学习的有效途径,让你从别人的诉说中学到更多知识。如果不懂得倾听,说得太多,就失去了倾听和学习的机会,也失去了获得好人缘的机会。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29

糖果心理学(十四)

发布日期: 2011-06-09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特里法则:有勇气承认错误,才会更受人欢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犯错是难免的。在犯错后,如果有意隐瞒、推卸责任,害怕承认错误没面子,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承认错误并不丢人,而是一种有修养的智慧之举。因为认错越及时,越容易得到别人的谅解,越容易及时改正和挽回错误带来的不良影响。

特里法则是由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提出的,他曾说过一句管理名言:“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事实上,这句话不仅仅是管理上的名言,也是人际交往中的真理。当出现人际摩擦时,与其千方百计找理由推卸自己的过错,指责别人的不是,不如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从承认错误中能获得别人的好感,是无价的人脉,这可是千金难买的东西。

刘丽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有着独生子女的任性和固执。有一天,他们为了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吵了起来,谁也不肯让步,最后两人谁都不理谁,背对着背睡了。

第二天早上,刘丽赌气,只给自己热了一杯牛奶、煎了两个鸡蛋。老公瞥了她一眼,拎着包匆匆走出了家门。晚上,刘丽只给自己炖了养颜汤。10点多,老公带着一身酒气回家,一躺到床上就打起了呼噜。

第三天他们依然冷战。晚饭时分,刘丽到楼下的麦当劳吃快餐,看到了坐在斜对面闷头吃东西的老公。晚上,老公坐在客厅里看篮球赛,刘丽坐在卧室里看杂志。

第四天早上,刘丽和老公没有说话。晚上9点多,老公没有看电视,而是和刘丽一样坐在床上看报纸。刘丽心想:老公怎么不看球了,想结束冷战吗?没门儿!她一边想,一边用眼角余光瞟着他——他在发信息,给谁发呢?忽然刘丽的手机响了,拿起来一看,才知道是老公发来的短信,短信只有三个字:我错了。

四天的冷战终于结束了,刘丽胜利了,她大喜。一个月之后,老公认真地对刘丽说:“老婆,有人说认错是每个人的权利,该认错时就要认错,所以,我那天向你认错,并不代表我就真的错了。”

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己而推卸责任,殊不知,认错未必是输。认错表现出了一个人的胸怀和修养,能给对方留有面子,让别人好下台。无论是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还是夫妻之间,如果一方有勇气及时认错,那么战火必然马上平息一半。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家里,当子女不孝时,我们应该检讨自己是否尽到了教养之责;在公司里,当下属绩效不佳时,我们应该检讨自己的管理方式是否得当;在社会上,当大家责怪环境恶劣时,我们应该检讨自己是否就是那个破坏环境的人。如果我们善于转换角色,就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也就容易承认错误了。

有勇气承认错误,对别人也是一种感化。通常在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并不是一个人的错,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我们懂得率先以低调的姿态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对别人无疑是一种善意的“教训”,会促使对方积极反思,继而软化下来,与我们互相谅解。

退让是认错的一种方式,但退让并不代表软弱,也不代表自己错了,而是一种大度的表现,懂得认错的人,才容易获得好人缘。处处争强好胜、寸步不让的人,只会遭人厌弃。

在一座大山上有两处和尚庙,甲庙的和尚经常争吵不休,互相敌视,生活得不快乐;乙庙的和尚Hexie相处,其乐融融,生活快乐。

于是,甲庙的住持非常好奇,就特意请教乙庙的和尚:“你们为什么能永远保持愉快的气氛呢?”小和尚回答:“因为我们经常做错事,而且我们经常认错。”

正当甲庙住持感到纳闷时,忽然看见一个和尚匆匆从外面归来,当那个和尚走进大厅时,不慎摔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过去扶他,嘴里说道:“都是我的错,把地擦得太湿滑了。”

接着,站在大门口的和尚跟着懊恼地说:“都是我的错,没有告诉你大厅里正在擦地。”

被扶起的和尚惭愧自责地说:“不,不,你们没错,是我的错,都怪我太不小心了。”

前来请教的甲庙住持看到这一幕,顿时心领神会,他知道为什么乙庙的和尚能融洽相处了,因为他们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承认错误。

认错不是认输,更不是认罪,没有那么难以启齿;认错不是耻辱,更不会有损颜面,相反,如果你懂得低头认错,你会更受人尊重和敬佩,你会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做错了,伤害了别人,要勇敢地告诉对方:“对不起,我错了,请你原谅我。”这是消除人际隔阂的妙方。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30

糖果心理学(十五)

发布日期: 2011-06-10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态度效应:你对别人笑,别人才会对你笑

态度效应说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才会对你笑。”其实他人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才会对你笑。笑与不笑,取决于你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影响你的日常心情,影响你的工作业绩,影响你的人生高度。

孙鹏是一个较为内向的人,不爱笑。在一家大公司上班,他经常听同事说张经理和蔼可亲,很有亲和力,可是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张经理蛮严肃的,因此很少和他说话。

一天早上,孙鹏和张经理在电梯里偶遇,他只好勉强递给了张经理一个微笑,张经理马上送给他一个灿烂的笑容,那一刻孙鹏感到那个笑容很Hexie,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好看极了。那一刻,他明白了,只有先把微笑送给别人,才更容易获得别人的笑脸相迎。

后来孙鹏和张经理交往增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友善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热情、诚恳、友好地对待别人,不弄虚作假,就容易换来别人的真心相待,别人也愿意与我们交往,愿意成为我们的朋友。哪怕是对一个陌生人,只要你表现出友善的姿态,对方就有可能被你打动,说不定因为一面之缘,对方会铭记你一生,或与你成为好朋友。

有个年轻人从贫穷的山村乘车去往大城市,上车之前,他买了一罐饮料。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大城市,他内心有点失落,有点兴奋,车窗外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

突然,年轻人想起了自己买的饮料,便拿出来想喝掉,可是他以前没有喝过这种饮料,连怎么打开他都不知道。他翻来覆去地查看,却不知道从哪个地方下手打开易拉罐。这时候年轻人发现对面的一位中年女士看着他,那位女士好像知道年轻人的窘迫。

当年轻人觉得尴尬的时候,那位女士拿出一个易拉罐,对身边的儿子说:“儿子,你要喝饮料吗?”孩子还没有回答,她就在年轻人的面前轻轻拉下了拉环,易拉罐打开了。那一刻,年轻人明白了那位中年女士的意思,他感激地对她笑了笑,顺利地打开了易拉罐。

这件事让年轻人记忆深刻,尽管十几年过去了,但那位女士的善意举动一直感动着他,还使他懂得对待别人要真诚,要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要尊重那些落难之人。

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把别人当做自己,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待别人,我们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在我们表现善意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用善意对待别人,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态度。若把“善意”视为一种礼物,它无疑是珍贵的礼物之一,正所谓“礼尚往来”,你对我好,我自然对你不薄。这样的生活才会充满更多的欢声笑语。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善待别人的态度,而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那么就很可能遭人厌弃,不利于自己获得好人缘。

心理学家在两间房子的墙壁上镶嵌了许多镜子,然后把两只猩猩分别关进去。

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时,满脸堆笑,这时它从墙壁的镜子里看到了许多“同伴”对他报以友善的微笑,于是它很快就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它在房间里嬉戏,和“同伴”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三天之后,当它被实验人员带出房间时,竟然显得恋恋不舍。

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瞬间开始,就满脸不悦,于是它从镜子里看到了“同类”对它凶神恶煞,很不友好。很快,它的态度就被“同类”激怒了,于是它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争斗。三天之后,当实验人员打算将它带出房间时,惊讶地发现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已经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把微笑送给别人,就等于把微笑送给了自己,因为当你对别人微笑时,很容易收获别人的微笑,这样微笑一来一往,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人们常说,微笑最美,当你微笑时,你就是最美的,谁不愿意和你打交道呢?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30

“糖果”心理学(十六)

发布日期: 2011-06-11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手表定理:你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过犹不及,一个足矣。手表也一样,你只需要一只值得信赖的,然后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如果贪婪地添加附加的手表,只会让你徒增烦恼,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手表定理是指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就像戴手表一样,如果只戴一只手表,我们可以知道时间,但是当我们双手都戴表时,我们的时间将会混乱,我们不知道以哪只手表上的时间为准。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较为信赖的手表,尽量校准它,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

有一群蚂蚁生活在森林里,每天它们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外出觅食,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但幸福。

一天,一名游客穿越森林的时候,不慎把手表落在树下的岩石上,这只手表被一个只叫猛可的蚂蚁捡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发现了手表的用途,于是它借用手表成为了整个蚂蚁群中的“明星”。每只蚂蚁都向猛可询问确切的时间,蚂蚁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渐渐地,猛可在蚂蚁群中树立了威望,当上了蚂蚁王。

成为蚂蚁王之后,猛可非常高兴,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每天在森林里转悠,希望能捡到更多的手表。工夫不负有心人,猛可终于捡到了第二只手表。但是它却因此有了新的烦恼:因为两只手表指示的时间不尽相同,哪个时间是确切的呢?猛可被这个问题困扰了。

当“下属”向猛可打听时间时,猛可支吾半天也答不上来,没了时间,整个蚂蚁群的作息时间很快就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蚂蚁们造反了,把猛可推下了蚂蚁王的宝座,猛可的手表也被新的蚂蚁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蚂蚁王也遇到了与猛可同样的困扰。

尼采说过:“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要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在佛教《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条两头蛇,左头要向左游,右头要向右游,无法行走,结果掉进油锅烫死了。可见,目标不专一,就会使人陷入茫然,只有专注于一个目标,才能把事情做好。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自己的思想支配的,如果把你的思想视为一支军队,你只需要一位将军就足够了,多则无益,反而会影响你做选择、做决定。拿破仑曾经说过:“宁愿要一个平庸的将军带领一支军队,也不要两个天才同时领导一支军队。”就是这个道理。试想,当两位将军同时指挥你时,一个说向东,一个说向西,你该怎么办呢?你一定会陷入迷茫之中。

世界超级男高音歌唱家卢卡诺·帕瓦罗蒂,曾经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在他即将于师范大学毕业的时候,他陷入了苦苦的沉思中,他既想做一名平凡的老师,又想从事自己喜欢的歌唱事业,他不知道该选择哪个。

父亲得知他的烦恼后,沉思了片刻,说:“哦,孩子,记着,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的话,那你也许会从椅子间的空隙里掉到地上。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

尽管父亲没有告诉帕瓦罗蒂应该选择哪条路,但是父亲的话让他明白,想要做出决定,就必须在一个价值观的指引下作选择,想要成功就必须目标专一。于是他下定决心,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歌唱事业,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他成为了一名光芒四射的歌坛巨星。

作选择就是确定目标,同一时间内我们只需确定一个目标,如果确定多个目标,就会影响我们的行动,因为目标之间会发生冲突。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比较贪心,又喜欢三心二意,结果他们在做事的时候经常会顾此失彼,即使没有顾此失彼,也难以同时圆满完成多个目标。因为多个目标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耐心,看似忙忙碌碌,但却难以收到成效。

手表定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我们必须面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纵然我们非常想二者兼得,但是我们却无法做到。这时,我们必须听从内心的声音,那是我们行为的唯一指挥大师,这也意味着要学会放弃,坚定一个目标,建立一个标准。

在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的特长,从而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你一时间既想得到鱼,又想得到熊掌,一旦你有了这种想法,你的大脑就有了两种对立的思想,你的行为将受这两种思想的掌控,你的行为就很容易混乱。

或许你能二者兼得,但是你很难面对兼得后出现的问题,就像戴了两只手表一样,你将面临时间的混乱。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31

“糖果”心理学(十七)

发布日期: 2011-06-12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最聪明的人,是对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他们对较重要的事物却总是很敏感。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有些人之所以工作效率高,是因为他们懂得那些无足轻重的事情是不值得做的,因此他们不去做。这就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以便做值得做的事情。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就是不值得定律。它反映出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即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敷衍了事,甚至会持冷嘲热讽的态度对待。这样不仅成功率小,自己不快乐,而且即使成功了,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作曲,而不是指挥。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向美国最有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附带学习指挥技巧。他有很高的创作天赋,曾创作出很多不同凡响的作品,几乎成了美洲大陆的作曲大师。

可是,正当伯恩斯坦在作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时,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发现了他的指挥才能,于是力荐他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就这样,伯恩斯坦在指挥界一举成名,在长达30年的指挥生涯中,伯恩斯坦为纽约爱乐乐团树立了光辉的形象。

由于长期从事指挥工作,他在作曲方面已经失去了活力和灵感,除了偶尔闪现的灵光外,伯恩斯坦得到的多半是深深的失望和苦恼,他的作曲才能好像枯竭了一样。

不可否认,伯恩斯坦是出色的,但是在他自己看来,并不快乐,并没有强烈的成就感。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值得自己去做的,这样我们才会充满热情,充满奋斗的力量,而当我们取得成就时,我们内心会有强烈的成就感,我们会感到幸福无比。

不值得定律启示我们,对于那些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早一点清楚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最值得去做的。这样才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才不会碌碌无为、遗憾终生。

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新闻感兴趣。14岁的时候,他是校报《校园新闻》的小记者。每周学校都会从休斯敦一家日报社请来新闻编辑弗雷德·伯尼先生,负责为校园小记者讲授一个小时的新闻课程,并指导他们编辑校报。

有一次,克朗凯特的一个好朋友过生日,不巧的是,当天他被安排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哈丁的文章。当这两件事重叠在一起时,克朗凯特还是觉得参加好朋友的聚会重要,为了不耽误时间,他就胡乱编了一篇稿子交上去。

第二天,弗雷德·伯尼先生把克朗凯特叫到办公室,生气地说:“克朗凯特,你的文章简直糟糕透了,根本就不像一篇采访稿件,该问的没问,该写的没写,你甚至还没弄清楚被采访者是干什么的。克朗凯特,你应该记住,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这句话被克朗凯特当成了座右铭,一直激励他走过风风雨雨的人生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克朗凯特始终忠于新闻事业。

在弗雷德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才是值得你去做的事情,而且需要你去把它做好。虽然我们不是克朗凯特,但我们同样要认清轻重缓急,明确最重要的事情,懂得在值得做的事情上投入100%的精力,这样才能把它做好。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小时候既文静又害羞,因为他的性格与其他男孩不一样,所以被人们看做傻瓜,说他缺心眼儿,镇上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

人们经常把一枚5美分的硬币和一枚1美元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小威廉每次总是捡那个5分的硬币,于是大家都嘲笑他,说他是个傻瓜,接着其他人也玩类似的把戏取笑他,从中找乐子。

一天,一位妇人看到小威廉这副可怜的样子,就说:“傻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捡1美元的硬币呢?难道你不知道1美元的硬币比5美分的硬币值钱吗?”

“我当然知道,”小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1美元的硬币,别人恐怕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你哪里是个傻孩子,你分明就是精明无比的孩子。”妇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在判断什么事情值得做时,请记得问自己:“什么事情对我最重要?”当你明确了轻重缓急,就很容易明确什么事值得做,然后就努力把它做好吧。千万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那些不值得你做的事情上,否则只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即使你做得很好,你可能也没有成就感。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32

糖果心理学(十八)

发布日期: 2011-06-13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卡贝定律:懂得放弃,才能更好地争取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做好每一件事,也不可能得到想得到的一切东西。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如果我们忘记了理性的分析和选择,忘记了放弃不适合自己的,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目标,最终可能被欲望所累。因此,适当的放弃是一种智慧的争取。

卡贝定律是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前总裁卡贝提出来的,意思是:放弃有时比争取更有意义,放弃是创新的钥匙,也是争取更大利益的必要手段。它启示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善于放弃与目标无关的东西,放弃阻碍自己前进的东西。如果不懂得放弃,我们就很难轻松地去争取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结果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使我们陷入麻烦。关于卡贝定律,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在很久以前的印度热带丛林里,印度人喜欢用一种奇特的方法捕捉猴子。他们把猴子最爱吃的坚果放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盒子上面有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当猴子抓住坚果后,如果它不松开爪子里的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捉住猴子。为什么呢?原来猴子有一种习性,它们一旦抓到了某些东西,就不会轻易松手,这就是人们嘲笑猴子愚蠢的原因。

或许你会想:为什么猴子不松开爪子逃命呢?但审视一下自己,我们有时候也会像猴子那样,不肯放弃已得到的但并不利于自己的东西。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把眼光盯在自己没有的东西上,拼命地去争取,全然不顾那些东西对自己有没有用,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危机,是不是自己的包袱。因此,有些人争取到的是一些负担、阻碍、麻烦,最终贻误争取有意义的东西的机会。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生是一场大火,我们每个人唯一可做的,就是从这场大火中多抢一点东西出来。”既然是从大火里抢东西,就应该捡对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去捡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对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可能就捡不回来了,或许迟疑一秒,它们就烧坏了。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放弃,只有懂得放弃,才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争取。

战乱过后,一个农夫和一个商人去街上寻找财物。他们发现了一大堆烧焦的羊毛,于是各收集了一些背在身上往前走。

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商人果断地扔掉了羊毛,捡起了质量较好的布匹。农夫不忍心丢下羊毛,但也希望得到布匹,因此,他又捡了一些布匹背在身上。由于太重了,农夫累得气喘吁吁。

他们又往前走了一段路,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商人知道银质餐具比布匹更值钱,马上丢下了肩上的布匹,捡起了银质餐具,而农夫贪心,不舍得扔下肩上的羊毛和布匹,还弯腰捡起商人拾剩下的银餐具。这时候突然天降大雨,农夫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淋湿后格外沉重,农夫体力不支,重重地摔倒在地,商人一身轻松地回到家里。后来他变卖了银质餐具,发了财,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在过去所取得的成果之上,很少有人愿意放弃那些已经到手的鲜花和掌声。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千万不要像农夫一样目光短浅,背负过多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否则会累垮自己。只有懂得选择、懂得放弃,才会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人生之旅。

生活就是这样,在坚持选某些东西的同时,你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学会放弃,你就不会痛苦,学会放弃,你就不会身心疲惫,学会放弃,你就不会像翅膀上系着黄金的鸟儿那样飞不起来。放弃是一种有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是以退为进、以攻为守、张弛有度的智慧之举。放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拥有更好的、更有意义的东西。如果没有学会放弃,那么你永远也不知道争取的意义。

有个年轻人特意拜访一位富翁,想知道富翁的致富秘诀。富翁拿出三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招待年轻人,说:“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你会选择哪块西瓜呢?”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说着把最大块的西瓜递给了年轻人,他自己吃起了最小块的西瓜。

富翁很快就吃完了那小块的西瓜,随后又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吃起来,还不时把西瓜拿起来在年轻人的面前晃晃。

青年很快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然比我的小,但却吃得比我多。因为一大块西瓜很难啃,吃得慢。

放弃是面对诱惑时的清醒选择,学会放弃才能卸下肩头的重担和内心的包袱,轻装上阵,安然地度过生活的风风雨雨。懂得放弃,才会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更加充实、才会轻松坦然地生活;懂得放弃,才能看到眼前诱惑背后的长远利益,实现生命的最大飞跃。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39

“糖果”心理学(十九)

发布日期: 2011-06-14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十九、布里丹毛驴效应:两全其美,并不完美

选择决定成败,每个人都希望做出最佳的抉择。有些人在抉择之前,往往会反复权衡利弊,再三斟酌,不知不觉陷入了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心理状态中。但是机会易逝,时间不等人,在机会面前需要的是当机立断的智慧和魄力。如果总想作出两全其美的选择而犹豫不决,就可能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这个效应是由巴黎大学的教授布里丹提出的,他证明了:在两个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要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对此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头驴在两捆等质等量的草之间的选择问题。故事是这样的:

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他都从附近的农民那里买来一堆草料来喂养毛驴。出于对布里丹的敬仰,送草的农民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可让毛驴为难了,它站在数量、质量等同的两堆草之间,不知道选择哪一堆干草。

尽管毛驴有充分的自由做选择,但由于两堆草的多少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它左瞅瞅,右看看,始终无法作出决定。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站在原地徘徊不定,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犹犹豫豫,来来回回,最后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晕。

这个故事很好地表明,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个重要性相同的目标之间,对自己先完成哪个目标犹豫不决,他很可能一个目标都无法实现。所以,在决策的过程中最忌犹豫不定、迟疑不决。如果习惯于犹豫,反反复复地比较孰轻孰重,就容易错失良机,最后一个机会也把握不住。正如孟子说的那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面对多个选项时,我们应该当机立断。

一个农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时被洪水冲走,农民慌忙之中跳入水里救起了妻子,孩子却不幸被水冲走。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有的人说农民做得对,因为妻子不能死而复生,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一个。有的人说农民做得不对,应该先救孩子,因为孩子死了无法复活,而妻子没了可以再娶一个。

有位记者听说了这个故事,就找到了那个农民,想知道农民下水救妻子和孩子时的想法。农民对记者说:“我当时什么也没有想,洪水袭来时妻子离我最近,我便先抓住她往岸边游,等我再次返回去救孩子时,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听了农民的话,你觉得他做得对不对呢?其实我们根本不能武断地用对与错来评价农民的做法。妻子和孩子对农民来说都十分重要,到底孰轻孰重,很难有个明确的答案,但在危急的情况下,如果农民考虑妻子和孩子哪个重要再去救人,那么结果可能一个人也救不上来。

“布里丹毛驴效应”告诉我们,决策只在一瞬间,如果徘徊不定,犹豫不决,就会错失机遇,酿成严重的悲剧。幸运的是,农夫没有陷入布里丹毛驴的困惑,他的简单思维帮助他顺利做出了决定,最后尽管没有得到两全其美的结局,但也不至于两手空空,遗憾终生。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这位农民那样,很多人有追求完美的心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就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有个漂亮的女孩,一天两位男子同时来她家向她求婚。住在东边的男子长得很丑,但是家财万贯,家在西边的男子相貌英俊,但是家里很穷。

女孩的父母无法决定选择哪位男子,就问女儿。女儿略带羞涩,不好意思说话,母亲就说:“你想嫁给哪个就露出哪边的胳臂。”

结果女孩把两个胳臂都露出来了,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她说:“我想在东家吃饭,西家住。”

试问这个女孩追求完美的心愿能够实现吗?她很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这种愿望。追求完美有时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应该摒弃,努力从实际出发,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牧童到深山里玩,偶然间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们各抱一只爬到大树上,两树相距数十步。

过了不久,老狼回来了,发现小狼崽不见了,就去寻找。

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崽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嗷乱叫,老狼闻声赶过来,气急败坏在树下乱咬。

这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也弄得小狼崽嗷嗷直叫,老狼又闻声赶去。

老狼就在两树之间不停地奔跑,最后累得气绝身亡。

追求完美没有什么错,但过分追求完美,往往到最后把事情搞得一点都不完美。要知道,任何一项决策都不是完美的,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只要最终的整体利益是有利于我们的,这些不足和缺陷带来的损失就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应该有长远的眼光,有大局意识,学会舍小取大。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40

糖果心理学(二十)

发布日期: 2011-06-15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二十、霍布森选择效应:没有余地的选择,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余地的选择不叫选择,即使做出了选择,也是没有意义的选择,这就是霍布森选择效应给我们的困境。如果陷进去了,就像是被外界干扰因素束缚了手脚,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不应该人为地给选择设限,否则就会限制自己的手脚。

霍布森选择效应是指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即所谓的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它来源于一个故事: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在卖马时对顾客说:“你们如果想租我的马、买我的马,可以随便挑,价格都便宜。”顾客来到霍布森的马圈旁,发现大大的马圈里有许多马匹,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来,能出来的都是那些小马、懒马、瘦马。霍布森只允许顾客在马圈的出口处选。顾客左挑右选,怎么也没有发现中意的马。

在这里,人们虽然有了选择的机会,但是由于选择加上了限制条件,使得选择的空间变小了很多,因此人们无法选到中意的马匹。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选择”,人们讽刺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从自我选择的角度来看,霍布森选择效应是选择的一大忌讳。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选择、学习、生活、工作或创新。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好坏之差,优劣之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有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供对比的选择,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选择是一个判断、取舍的过程,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用“是”或“否”来下结论,就不叫选择了。只有在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称之为选择。

当一个人没有机会考虑可供选择的方法之前,他的思想是闭塞的。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就意味着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没办法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准备多种备选方案,这样才有机会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用一句格言表述为:“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很可能这条路就是走不通的。”

有时候我们扮演了霍布森的角色,给自己的选择设限了——我们不给自己退路,让自己一条路走到底,甚至走到死胡同的尽头时,还不肯回头;我们不给自己选择余地,要求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事,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个叫志伟的年轻人对一种实用电子线路充满兴趣,他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取得了初步成果,从这以后,他就对此着迷了。他不断努力搞研究、搞实验,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接着又不断改进,又申请了国外专利。

有了这样的成就,原本应该知足了,可是志伟并不满足,他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微不足道,这种精神激励着他继续改进研究成果。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

这时一家大公司主动向志伟伸出了橄榄枝,他们表示只要志伟带着研究成果来公司工作,公司会给他提供丰厚的待遇,但是志伟不甘心,他既没有去这家公司,也不搞个体经营,而是继续搞研究,搞改进,不断追求完美。

一晃10年过去了,父母的退休养老金被志伟花光了,妻子无法忍受他的固执,和他离婚了,他还要支付儿子的抚养费。面对严峻的生存问题,志伟仍然执迷不悟,埋头搞研究,他不断声称“我找到规律了”……

志伟很执著,很勤奋,很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他钻了牛角尖,走上了极端,没有给自己留下选择余地,也没有给自己和家人留出生存的空间,最后弄得妻离子散,让我们不由叹息:“这是何等悲哀!”

事实上志伟有很多不错的选择,他可以进那家公司,那样他们全家将会衣食无忧,闲暇之余,依然可以继续搞研究;他可以卖掉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一笔不菲的专利费,让全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在闲暇之余,还是可以搞研究。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他表现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迈气概,硬是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结果扼杀了亲情。

坚持不懈、执著奋进是好的,但是走上了极端之路,就变成了固执,变成了钻牛角尖。在极端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很难保证是科学合理的,它会阻碍自己前进的脚步。

生活中,不管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别人,都应该多一点宽容,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多给自己一些余地,给别人多一点空间。有了选择的余地,我们才会有缓冲的地带;有了选择的余地,我们才能更好地择善而从之;有了选择的余地,我们才有充分的自我调整空间,进退自如。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糖果”心理学:每天只学5分钟的趣味心理学(连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