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表观视场和实际视场的换算问题
有关表观视场和实际视场的换算问题对于天文望远镜的目镜表观视场换算实际视场,我看过有两种计算方式:
1、实际视场=目镜表观视场/倍率,如40度的30mm目镜,在主镜焦距为750mm时,放大倍率为25倍,则此时实际观测的视场为40/25=1.6度。
2、实际视场=ctg[ tg(目镜表观视场/2) /倍率 ] x 2,同样是上面的40度的30mm目镜,在主镜焦距为750mm时,放大倍率为25倍,则此时实际观测的视场为ctg[ tg(20) /25 ] x 2 =1.6682度。
以上两种计算方法,暂时忽略光阑的大小,如果光阑很小,还要按实际的光阑计算。
虽然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很接近,但对于天空来说,差几个弧分,就差很远了,所以我想知道应该是哪个计算方式才是正确的。
个人认为第2种计算方式是正确的,因为这涉及到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倍率”的理解。对于倍率,也有两种理解,举例来说,对于1000米外的某一个景物,放大8倍,可以有下面两种理解:
1、原来在1000米处看这个景物时的视场角为1度,放大8倍后,就是视场角放大了8倍,变成8度。
2、原来在1000米处看这个景物时的视场角为1度,放大8倍后,就是等于人走近了8倍的距离(即在125米处)去看这个景物,视场角变成7.9872度(ctg[ tg(1度/2) x8倍 ] x 2)。
对于倍率的理解,我比较认同第2种理解,就是走近了多少倍,而不是视场角放大了多少倍。
由对“倍率”的理解,我就认为 目镜表观视场换算实际视场 的计算方式,更应该是第2种计算方式。大家认为如何?
LZ要diy镜子吗? 学习 我想很多人为了方便,都会直接用第1种。现在我是为了学习,想了解。 学习了::070821_01.jpg:: Google到了lz的帖子。。。“对于倍率的理解”应该普遍是第一种,而不是“走近8倍”吧
就好比数码相机,说放大10X,就是得到的画面和从1X的画面放大10倍后的一样——这个概念应该还是视场角度,和目标距离无关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