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gyxs 于 2013-5-17 17:02 编辑
最近工作比较清闲,天气情况也不错,所以抓紧时间拍摄土星。下图既为这几次拍摄成果的汇总。
器材:信达小黑,EQ3-D,ASI120MC,单轴电跟,电调焦,ORION 3X巴罗镜,米德5X巴罗镜。地点:N 40° E 119°家中南阳台。
下面将整个前期拍摄以及后期处理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与各位同好分享。 1.天气情况的确定 由上图不难看出,视宁度的好坏是影响拍摄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拍摄实践中确定视宁度的好坏很关键。我是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判别:目视3X下,100倍左右可以清晰地看到卡缝则视宁度为好,100倍至200倍之间观测到卡缝则视宁度为一般,200倍以上还无法确定卡缝则视宁度为差,这种情况下建议取消拍摄。当然上述视宁度的区分比较简单,只分为三等即:“好、一般、差”。与专业标准有很大的差异(1-10等),但觉得对于像我这样的初级天文爱好者”三等”区分足够了。 大气透明度也是影响拍摄效果的因素。一般通过天顶附近的天体目视星等来确定。我的确定方法是:目视星等小于3等透明度为差,3等至4等之间为一般,大于4等为好。如果视宁度一般,透明度差也建议取消拍摄。 2.拍摄时相机参数的选择 拍摄帧数的确定。任何情况下,更多帧数的叠加可以增强画面的细节与质感。个人感觉3X下应该达到1000帧左右,5X下达到1500帧左右(这里的帧数是指经叠加软件选取的最终叠加帧数,而不是拍摄帧数)。足够的帧叠加后,在使用软件锐化时可以提高画面的“精细度”,减少颗粒感,获得比较“锐”的效果且在后期处理时的空间较大。实际操作时一般选取单帧质量大于60%的帧进行叠加。 快门与增益的确定。快门与增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综合体。较快的快门速度可以拍摄更多的帧数(单位时间),但需要较高的增益,较高的增益带来更多的噪点;较低的增益可以减少噪点,但是减慢了快门速度降低了帧速。在拍摄过程中我一般优先考虑前者,主要因为所在地的天气情况,本地透明度较好的天气较多,视宁度较好的天气较少。这样做可以相对减少视宁度的影响,提高拍摄帧速。 3.后期软件处理流程 AS!2叠加—RS6锐化—PS处理—滤镜减少杂色—色阶或曲线调整亮度—自动色调—USM锐化或高斯模糊—裁切出图。在PS中的操作顺序有时会前后调整一下。有时也会用滤镜的高反差保留来增强细节。个人感觉PS功能非常强大也非常深奥,慢慢学习理解体会吧。 4.校准极轴 由于在南侧阳台,因此北极星不可见,一般使用指南针粗略校准,往往精度不够。漂移法对极轴也没有学会。后来通过小区规划地形图查到了所住楼房的方位角,在放置三脚架时就按照这个角度摆放。当然可能一次不会很成功,多试几次就可以找到最好的位置,标记下来,下次就可以直接放置了,非常省事的。大家也可以通过谷歌地球找到自己城市居住建筑物的地理坐标及方位角。当然即使这样由于校准极轴不够精确,在屏幕上目标还是会移动的,转动CCD使目标移动方向与画幅长度方向平行,这样可以获得较长的拍摄时间,提高拍摄效率。 以上论述,只是一个初学者在拍摄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都是一些很感性的认知,尤其是数字化的数据并没有严谨的理论基础。因此上述观点与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必然会有很多错误与不妥,真心希望各位同好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