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来还是这个目镜不适合短焦点小F值的天望。
看来TV说他们的目镜都是通过F4的天望的测试还是有道理的。 “接上2倍巴罗镜,上述一切问题消失,反差锐度出色依旧”
昨晚又再次验证! denebman 兄
这几天晚上看M31很不错啊,你用这个目镜看到了么? 以前去过一次中东沙漠地区,整半年基本都是晴天,用肉眼都能看,现在阴雨连绵啊,等看到“仙女”后立刻出报告。 羡慕啊,沙漠看星估计是最好的观测环境了。 说点题外话,那次去的是内格夫沙漠,心里一直纳闷,怎么这么好的条件竟没有一个天文圆顶?犹太人的科技也不落后啊。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象圆顶的东西,仔细一看还是跟原子能有关的东西。那时一旦夜幕降临,满天星斗,黑漆漆深邃的天空仿佛能把人能吸走似的,没有镜子也其乐无穷。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了解当地的天文活动情况。
回复: [测试] 把玩University Optics 2寸广角Konig目镜
我不认同小蔡的看法“看来还是这个目镜不适合短焦点小F值的天望。”首先,我们看到楼主的是F/7,是属于常见的中焦了。
其次,接上barlow后一切正常,也就是说,很可能物镜组的中心像质无问题,边缘像质有问题,进一步的判断可以用120或135底片拍星空的照片,看看是否边缘星点够圆够小。
最初由 denebman 发表
接上2倍巴罗镜,上述一切问题消失,反差锐度出色依旧
〉〉我不认同小蔡的看法“看来还是这个目镜不适合短焦点小F值的天望。”
看你怎么理解。
在nagler之前,所有的目镜的都是经典结构的,它们在F10以上的镜子上可以比较充分的发挥性能,而低于这个性能上都要打折扣,而所谓F7在当时绝对属于很小的F值了。
从nagler开始,为了deep-sky观察的需要,新的目镜就要满足两个性能1.广视角,2.对应小F值.
所以TV的目镜都要通过5英寸F4镜子的严格测试才能过关,虽说如此,但TV的目镜用在较大F值的镜子上还是能取得比较小F值更好的效果,这个你只要找只TV的目镜来测试一下就知道了。
TV目镜的高价格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大量采用高折射率的玻璃,比如PO系列的6片玻璃中就采用了4片高折射玻璃,这就保证了即使在边缘还有锥子尖状的星点。
就算这样,用PO的目镜加在F6的天望上地面观察,你还是能看到一些像差,色差和场区,如果是F4的镜子恐怕更加严重,当然了地面测试到底和观天还是不同,地面观察中的这些缺点在观天中未必能表现出来,但如果加装巴罗,那么这些现象都将消失。
传统的巴罗的光线处理是扩散型的,这种结构能够改善目镜的边缘像质,但也有缺点,TV powermate采用正负两组透镜,完全等效于大F值天望的光路。
其实很多东西,推测是没用的,自己找个东西实践一下就清楚了。
再者所谓差与好也是相对的,现在的很多目镜(国外能买到的),绝对差得不能入眼的是没有的,好坏只是对比而言。
市面上有名的没名广角目镜很多,对比下来,边缘像质不错的,只有TV和pentax XW,别说你看着不错,因为我说过很多时候差也都在可容忍范围内。 如果物镜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像差,就算你的目镜再好,也都是得不到好的整体效果的。
只从目镜的角度考虑是不够的,要从源头开始分析。 这个问题还没有认真考虑过,但我改用Vixen LVW 8 (65度AFV)目镜(仿Nagler结构),直接用在F/7的镜子上就基本没有边缘像质劣化的情况。用Antares 的SW14 (82度AFV)观测,边缘也好于UO的改进型KONIG。所以我认为问题主要来自目镜端,除非Nagler的设计能矫正物镜的边缘像质缺陷。 最好有星点图看看直焦时,边缘像质如何。
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物镜本身存在像差,目镜又存在相反的像差,总体可以抵消或减少,但这种系统不利于直焦摄影。 >>但我改用Vixen LVW 8 (65度AFV)目镜(仿Nagler结构),直接用在F/7的镜子上就基本没有边缘像质劣化的情况。
------------------------------
这个目镜其实就是巴罗结构.
短焦点的广角远视点结构,没有不是巴罗结构的。 Al Nagler当年对于目镜的最大革命就是在目镜里加入了类似巴罗原理的成分(负镜组),这个极大的修正了边缘的像质,并且取得了美国的专利。
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让目镜“巨大化”,所以近年来Al nagler的课题就是保持原有性能的前提下的“缩尺寸”设计。
这里有段对Nagler设计的解说。
------------------------------
前例の無いレベルの非点収差補正を達成することと、非常に広い視野に渡って平坦な像を得ることは、アイピース設計において長年なかなか両立できないゴールであった。ナグラーは、大部分の収差を補正した見かけ視界82度程度の超広角アイピースを造ることは可能であると理解していたが、その場合、どうしても望まれない非点収差(アス)が残ってしまっていた。ナグラーによる革新とは、要求される性能を出すために、特別に適合させた負のレンズ(スマイス・レンズ)を組み込むことにより残留した非点収差を除去したことである。これは全く前例の無いものであり、(ナグラーの)前には誰もアイピースに負のレンズを組み込んでそれらをマッチした形で統合しようとした者はいなかった。1979年、TeleVueの "Nagler"設計に対して特許が授与された。 要想获得高性能,高折射玻璃不可少。
原型(1978年)的nagler中7片玻璃中有4片采用了SF1(折射率1.72)和SK16(折射率1.62)这样的高折射玻璃,不过这样也造成了价格整整比过去的目镜多1位数字。
现在随着设计手段的进步,更高折射率玻璃的开发和降价,使得更小的体积的nagler目镜得以被开发。
下图是原型的nagler目镜,也是获得专利的设计。 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Nagler的设计早在1959年A.Konig 的专著中就有提到,后来Nagler发扬光大了。
请问,轻巧型Nagler目镜的主要从那些方面入手来取得突破?如果保持出眼点够长,AFV仍然82度的话,接目端是否没办法做小?另外,不知Nagler目镜的“黑眼”问题解决得如何了?(呵呵,纸上谈兵) 最重要的还是采用新种类的高折射玻璃(比以前更高的折射率或者某些其他特性),如果今后TV觉得非球面技术能够够上成本的要求了,也可能会在nagler,PO等中加入非球面单元。
至于黑眼的问题,一般来说低于15毫米的eye ref都难出现黑眼现象,戴眼镜的话,eye ref在15毫米-20毫米之间也太容易出现黑眼现象,如果再长并且裸眼观测就容易出现黑眼了。
目前看来Nagler 6的eye ref 12毫米对于裸眼来看是够了,但对戴眼镜族来说还不够,所以暂时没有黑眼的问题。
而Nagler 4系列由于可能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它和RA系列一样都配备了瞳位校正片。
Nagler 5除了 31毫米外,其他两个都比较短,所以也没这些问题。
至于接目端的大小,似乎TV的PO,Nagler基本都是大肚子,相对小的头,而只有RA系列才是大头(pentax XW类似RA也是大头)。
如果用过pentax XW,你会发现XW更加容易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