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 太空漫步有感
昨晚得空,7月十五明月当空,周围家家户户烧香烧纸祭拜祖先,我实在受不了那种烟熏火燎的滋味,干脆背着镜子外出,找一处无人的地方赏月吧。自从镜子升级后,这是第二次看月亮。镜子规格是80/560,ED-APO镜,带了两个目镜:40毫米两寸接口广角Konig和 Vixen LVW8广角,还有一个巴罗镜,这样我就有了三个倍率14倍,70倍和140倍。
观测地点是一片大草坪的中央,远离喧闹和干扰,调好镜子和镜架到舒适的高度,开始体会观测和换目镜的乐趣。
1. 140倍,月亮刚好盖住整个视野,因为是顺光的缘故,表面的细节特征不丰富,稍微调整一下观察边缘,真令人难忘,就好象放大镜下锋利的刀口。失焦时还有一缕绿晕,合焦后基本可以忽略了。
2. 70倍,月亮小了些,边缘和140倍时差别不大。
3. 14倍,遮住右眼,调好左眼眼点位置,聚焦。这时四下里很黑,很静,只有眼前的一轮明月在指路,这时我的注意力已经不在乎月面的细节,而是那种配合着想象力的腾空奔月之感。
看了没多久,不得不从幻觉中解脱出来,眼睛晃得真不舒服:(
带着些疑惑向大家请教:既然望远镜不能增强面光源的亮度,那么为什么直接目视满月没事,用望远镜看会晃眼呢?能否将望远镜观测的效果,等同于在(目标距离/望远镜倍数)的距离上观测?对于我的情况(14倍,5.7毫米出瞳直径),就好比人离月亮2.7 万公里的直接目视效果?(所以才觉得晃眼?) 整个双眼装置加上Nagler目镜,肯定更加sky walker。:D 我昨晚用双筒看月亮,正赶上周边有很多云彩,效果极其震撼! 今天晚上月亮更加震撼! 为啥?今天晚上就不圆了。 虽然亮度没有提高,但是月亮变大了嘛,呵呵
其实面天体的亮度和观测距离无关的,如果出瞳直径够大,透光率也接近100%,那么差不多就等同于在更近的距离上观看
不过,用望远镜观测月亮亮度的极限,也就是正午对着阳光直射的干燥沙土地,因为,也就是仿真了你站在月面的效果 月亮变大了?刚才看了,没有一点感觉。
昨天震撼是因为有云,就像是梦境般美丽。 谢谢大家解答! 主观感受亮是没错的,通过望远镜让人眼接收的总能量多了很多。 正如funder所言, 面天体的亮度没有提高, 但用了望远镜, 等于月亮增多了. 而是否晃眼, 不仅取决于单位面积的亮度, 而且取决于面积. 全明白了,这使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敌军战舰入侵的时,他号召老百姓每人拿一面镜子,把日光反射到木质战舰的同一点,很快就焚毁了敌舰。 这么说来其实人眼获得的光还是增多了,说“亮”其实不错。只不要拿光学原理里的亮度定义来套就不合适了。
其实还有问题,一会想起来再探讨。 私下里和funder讨论过这个问题,也看过公式的推导,说说自己的看法(没正经学过光电):
1.funder强调亮度必须要有面积来衡量,也就是一个类似压强的比值,个人认为此定义下的亮度应称为“光强”更为合适。因为常说的亮度,应该更强调主观视觉效果。
2.面光源由无数个点光源组成,对理想的点光源来说,透过望远镜可以感觉到亮度(甚至是光强)增加,那么为什么面光源的亮度就不会增加? 因为亮度这个名词是光学书定义好的,它和我们主观感受到的东西亮不亮不一样。亮度有一个单位,是尼特。
主观的亮度感受,现在还没有办法定量衡量,有些遗憾 那主观亮度感受还是用亮度吧,课本里的亮度改成光强不就结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定量考查,实际再多的点也无法组成面,你的推理偷换了概念,因为有时候把点当有面积,有时候又当没有面积。
btw, 好像有人计算过,认为阿基米德那个传说实际无法实现 谔,是有点偷换概念。不过我觉得那个推理挺无聊的,面状发光物体表面单位强度的光量怎么会因为其他东西改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