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loo 发表于 2014-2-6 21:59
只能说如果叉式能做好,取代德式,在大多数方面更方便
艾顿的CEM60应该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叉式和德式的混血
未来的技术必定是基于高可用ISO成像的,短时单张配合大批量曝光+CMOS位移补偿+后期叠加
的确只用经纬仪就可以了,只需要粗跟
导星也不需要了,CMOS直接自导星,在大量的帧当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导星参考帧就可以了
技术难度其实也不大,估计多说5年以后可能就实现了
可用ISO再提升一个数量级,达到6400可用
CMOS防抖陀螺仪精度比目前宾得使用的再提高一个数量级
其他的交给一颗ARM+嵌入式软件搞定
不过镜子至少要求F4的快镜吧
不过这个前景对于卖赤道仪的来说不是好事,对于卖镜子的来说是好事,对于卖成像设备的来说难说好坏
光是非连续的,所以曝光时间不能无限缩短,如果进光量(时间积分)太微弱,是不能够形成可以用来匹配的图像的。
同意funder兄!
单张曝光短,比较暗部分的光还没有累积到高的信噪比,这些部分在叠加后都被认为是噪声被去掉了。
即使以后能够实现这种短爆,为何不延长曝光时间获取更多的细节和云气呢?
充分的单张曝光对于暗天体摄影是非常必要的。
本帖最后由 mandii 于 2014-2-12 23:27 编辑
哈哈这个还没完没了的,对了这倆天怎么没法发表情真没意思的。
我也再加句吧,
任何情况下,任何旧技术新技术下,任何设备,是导星还是用什么方法,单张暴光时间必然好过短时间(当然指不会过暴而言)这是不可改变的物理事实,如果我们是用叠加的这种手法。而要选择是长暴还是短暴的方式,就得衡量成本价格和最终照片成效了,市场自然调节这倆个因素,最终不一定什么新技术胜出,不一定。
northwolfwu 发表于 2014-2-12 17:01
同意funder兄!
单张曝光短,比较暗部分的光还没有累积到高的信噪比,这些部分在叠加后都被认为是噪声被去 ...
你说到点儿上了,短单张多张数不是万能的。吃快餐心态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