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SS之前的疑问,做了个实验。。
一张照片复制60份叠加后和复制2份叠加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是否说明DSS之后,哪怕你1000张1分钟单张的,最后叠加得到的结果也是曝光1分钟的效果,只是背景随机噪声被大大的削弱,所以一张照片的质量还是主要参考单张的曝光时间????本人新人,如有什么不对,还望大神矫正啊。。。 。。。。。。。复制 我实拍试过N多次了,如果单张曝光不够企图靠多张叠加累积曝光量是行不通的 楼主买本星野摄影好好看看吧 学习了,顺便请教单张怎么算是曝光足够同时又不是过曝?sshyang 发表于 2014-11-7 01:26
学习了,顺便请教单张怎么算是曝光足够同时又不是过曝?
学习啥了?LZ是复制出的照片参与叠加。。。
yzhzhang 发表于 2014-11-7 02:21
学习啥了?LZ是复制出的照片参与叠加。。。
我复制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单张和多张叠加后的曝光效果,如果用不同的照片叠加,对比起来显然没有复制的直观。
linxinli 发表于 2014-11-6 22:22
。。。。。。。复制
复制的目的只是为了比较单张和叠加后的曝光效果。 sshyang 发表于 2014-11-7 01:26
学习了,顺便请教单张怎么算是曝光足够同时又不是过曝?
不知道。。。同样学习中。。。每个目标应该有不同的适合的曝光时间 lzardc 发表于 2014-11-7 08:35
我复制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单张和多张叠加后的曝光效果,如果用不同的照片叠加,对比起来显然没有复制的直 ...
复制叠加再平均相当于没完全叠加。两张都曝光十分钟的照片,咋一看一样,实际完全不一样,不一样的照片叠加才有意义。顶风暴洋,买本星野摄影好好看看,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椰风123 发表于 2014-11-7 08:46
复制叠加再平均相当于没完全叠加。两张都曝光十分钟的照片,咋一看一样,实际完全不一样,不一样的照片叠 ...
我知道叠加平均的主要目的是去除随机噪点,我只是想了解对有效信号是怎么处理的,所以试了一下
lzardc 发表于 2014-11-7 08:35
我复制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单张和多张叠加后的曝光效果,如果用不同的照片叠加,对比起来显然没有复制的直 ...
《星野摄影》值得好好读一读,还有Craig Stark有关SNR的五篇文章,看完之后可以很好的回答你的问题。楼下同好已经说了,复制出来的图参与叠加,不过多少张都不会有变化,信号和噪声是完全一样的,平均之后就是原图。
“是否说明DSS之后,哪怕你1000张1分钟单张的,最后叠加得到的结果也是曝光1分钟的效果,只是背景随机噪声被大大的削弱,所以一张照片的质量还是主要参考单张的曝光时间?”
图片质量一般用为信噪比(SNR)来描述。在不过曝的前提下,曝光时间越长,一些对比较弱的细节就容易被显现出来。叠加的意义在于平均掉随机噪声,提高信噪比,所以多张图片叠加后,细节多少由单张曝光量决定,但是信噪比和单张图片是不一样的,质量自然也提高了。
lzardc 发表于 2014-11-7 08:52
我知道叠加平均的主要目的是去除随机噪点,我只是想了解对有效信号是怎么处理的,所以试了一下
...
简单的说DSS做的就是把每张照片先扣除平场暗场暗平场偏置场,然后将每张图片对齐,将每个像素的RBG值取中位数或者平均数。而不是将像素的RBG值累加。(上面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一定正确,但是道理没错)DSS的作用是增加信噪比而不是增加亮度。
lzardc 发表于 2014-11-7 08:52
我知道叠加平均的主要目的是去除随机噪点,我只是想了解对有效信号是怎么处理的,所以试了一下
...
同一张照片复制叠加,任何躁点都去不掉,叠加10万张都是和本身那张一样。这个实验设计本身就有问题,没有意义。
椰风123 发表于 2014-11-7 10:42
同一张照片复制叠加,任何躁点都去不掉,叠加10万张都是和本身那张一样。这个实验设计本身就有问题,没有 ...
我为的不是去噪
无名无敌 发表于 2014-11-7 11:54
同一张照片复制后再叠加是没有意义的!虽然实际拍摄时曝光的也是同一区域的内容,但每次曝光总会不同的随机 ...
我不是为了去噪。。 yzhzhang 发表于 2014-11-7 02:21
学习啥了?LZ是复制出的照片参与叠加。。。
叠加的本质是抵消随机噪声? sshyang 发表于 2014-11-7 17:02
叠加的本质是抵消随机噪声?
叠加是强化固定信号,相对削弱随机噪声。那为什么叠加到一定数量就无效或起反作用? 本帖最后由 myday 于 2014-11-8 03:11 编辑
sshyang 发表于 2014-11-7 17:10
叠加是强化固定信号,相对削弱随机噪声。那为什么叠加到一定数量就无效或起反作用? ...
所谓的“随机噪声”,准确的名称叫做shot noise散粒噪声,呈现泊松分布,特点就是:期望收到N个光子时,标准差为根号N
因此 信噪比=期望/标准差=根号N,换句话说,累计收到光子越多,信噪比越高
10分钟单张和10张1分钟叠加(或者说平均,对提高信噪比的效果相同),收集到的光子一样多,因此从散粒噪声的角度来看是一样的,但是考虑读出噪声,后者大一些,因为读了10次
单张时间的选择因素很多啊。。。系统稳定性,星点过曝程度,非线性变化等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