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h
发表于 2005-3-28 13:58
這要請磨鏡高手來回答了,我不磨鏡,不知個中辛苦及難處,但君不見有人磨30公分曲面鏡,不見有人磨10公分的平面鏡.
Astrolux
发表于 2005-3-28 14:01
有道理,但是为什么呢?哪位DX来解答一下?
Astrolux
发表于 2005-3-28 14:08
CWH兄,您的22厘米折射物镜是几片组合的?是胶合,分离,还是油浸?通过什么途径,在哪里买到的?对这个大号折射物镜极其感兴趣!CWH兄能不能偷漏一下价格?谢谢!
cwh
发表于 2005-3-28 15:05
2片2組分離,價格夠買一支進口100ED還有找,就別玩這個了,這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拿到的.
lxyfuzz
发表于 2005-3-28 16:07
这应该是普通双分离消色差物镜,这种物镜借助F12的焦比,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消色差效果;楼主的设计比较简单,但实现起来困难不少,我三年前曾进行过类似设计,用152F8的镜子设计,并附加一套80镜头作为寻星镜,可以一镜两用,后来因为反射镜制造和光轴调节困难等原因最终放弃。楼主如能很好攻克这两个技术难点,可以算是国内DIY的首创了;不过这种设计会有一个最大弊病,就是系统整体透过率问题,通过2次反射,按照标准的保护铝膜88%的反射率计算,到天顶镜只有77%的透过率,若是天顶镜再采用普通铝膜,则到目镜前反射率已经降到68%,如果物镜透过率算96%,目镜透过率算95%,则整套系统的透过率只有62%。另外不知楼主制造的两块平面反射镜的精度参数怎么样?个人认为两块平面反射镜的面型精度至少要达到PV<0.25波长,表面光洁度应该能达到3级才够用。镀膜方面个人建议采用多层介质镀膜,一般是镀4个24层(一个24层为一个周期)1/4波长的介质膜达到400~700波段99%的反射率。不过这个费用就非常高了!
cwh
发表于 2005-3-28 16:59
這在試驗階段,我相信可以克服3個3支點調校問題,但各光學件的品質就只有聽天由命了,畢竟不是我能控制的,如成的話,預定將最後一片反射鏡角度加大,以減省天頂鏡的須求,當然最終目標是做成雙筒鏡.........................
wzc
发表于 2005-3-28 17:26
我也感觉整个透光率太低.算下来不如折反
denebman
发表于 2005-3-28 18:35
国外的爱好者已经尝试过了, 建议楼主参考2001年三月号的S&T, 上面有详细的论述. 光轴调节最终是通过主镜的三个螺丝来实现的, 两个反光的平面镜定位好之后, 最好不要进行调整了. 这种系统对平面镜的要求很高, S&T上的文章指出要达到1/20波长精度. 楼主在设计中可以考虑把最后一级反射出来的光束搞成垂直于主镜筒的(类似牛反),这样还可以省去一个天顶镜.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迎合大焦比较大口径的普通消色差物镜, 对于行星和月面观测,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目视效果. 从省钱上来看, 主要是省在主镜上, 根据目前APO镜的价格走势, 不如将来直接上APO镜头自己DIY :) .
cwh
发表于 2005-3-28 18:45
折反與折射最大的差異不在透光率或通光量,而是中央遮檔的問題,中央遮檔(反射鏡)與邊緣遮檔(折射+光圈)與透光率低決對是不同的,君不見沒有一個反射鏡能加光圈,而中央遮檔卻是與眼睛瞳孔的收縮方向相反,所以再好的反射鏡都不能與眼睛的光路相配合,所以折射的邊緣遮檔才會有優勢(與瞳孔收縮方向是一致的),但大面積折射鏡片太難了,所以反射鏡雖不是理想的成像光路結構,但一但要大面積,就非得反射鏡不可了.
所以通光量不是評比成像光學件的唯一考量點.
Astrolux
发表于 2005-3-28 18:52
2片2組分離,價格夠買一支進口100ED還有找,就別玩這個了,這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拿到的.
这么贵呀?看样子在一万五千块左右了!
cwh
发表于 2005-3-28 18:53
国外的爱好者已经尝试过了, 建议楼主参考2001年三月号的S&T, 上面有详细的论述. 光轴调节最终是通过主镜的三个螺丝来实现的, 两个反光的平面镜定位好之后, 最好不要进行调整了. 这种系统对平面镜的要求很高, S&T上的文章指出要达到1/20波长精度. 楼主在设计中可以考虑把最后一级反射出来的光束搞成垂直于主镜筒的(类似牛反),这样还可以省去一个天顶镜.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迎合大焦比较大口径的普通消色差物镜, 对于行星和月面观测,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目视效果. 从省钱上来看, 主要是省在主镜上, 根据目前APO镜的价格走势, 不如将来直接上APO镜头自己DIY :) .
我並不缺高質量鏡子,所以我不會再自己去做150公分以下的高價鏡子,除非我得到幾百元的高質量鏡組,勉強我會去玩它(就像我之前做的NIKOR 750F9 APO,所有鏡組+調焦座才1050元),唯一支持我去玩這個,就是要做就做與人不同的.
所有這些角度配置考量我都考慮過,最終還是屈服於尺寸問題.我的目標是小車能放進去.
denebman
发表于 2005-3-28 18:57
如果没记错的话, 普通消色差镜口径的英寸数乘以三, 就是比较理想的消色散 f 值, 那么口径220毫米的镜子焦比应该达到25左右才合适, 焦比12会不会有点低?
Astrolux
发表于 2005-3-28 18:58
这应该是普通双分离消色差物镜,这种物镜借助F12的焦比,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消色差效果;楼主的设计比较简单,但实现起来困难不少,我三年前曾进行过类似设计,用152F8的镜子设计,并附加一套80镜头作为寻星镜,可以一镜两用,后来因为反射镜制造和光轴调节困难等原因最终放弃。楼主如能很好攻克这两个技术难点,可以算是国内DIY的首创了;不过这种设计会有一个最大弊病,就是系统整体透过率问题,通过2次反射,按照标准的保护铝膜88%的反射率计算,到天顶镜只有77%的透过率,若是天顶镜再采用普通铝膜,则到目镜前反射率已经降到68%,如果物镜透过率算96%,目镜透过率算95%,则整套系统的透过率只有62%。另外不知楼主制造的两块平面反射镜的精度参数怎么样?个人认为两块平面反射镜的面型精度至少要达到PV<0.25波长,表面光洁度应该能达到3级才够用。镀膜方面个人建议采用多层介质镀膜,一般是镀4个24层(一个24层为一个周期)1/4波长的介质膜达到400~700波段99%的反射率。不过这个费用就非常高了!
汗流浃背,俺还想用152F8试验试验呢,原来LXYFUZZ大侠早试验过了!
这种系统只是影响透光率吗>?对成像质量有无影响?
Astrolux
发表于 2005-3-28 19:02
這在試驗階段,當然最終目標是做成雙筒鏡.........................
这个目标有点太吓人了!上哪里去搞另一个物镜呢?
Astrolux
发表于 2005-3-28 20:17
国外的爱好者已经尝试过了, 建议楼主参考2001年三月号的S&T, 上面有详细的论述. 光轴调节最终是通过主镜的三个螺丝来实现的, 两个反光的平面镜定位好之后, 最好不要进行调整了. 这种系统对平面镜的要求很高, S&T上的文章指出要达到1/20波长精度.
denebman兄,能把这篇文章扫描上来吗?国内看不到这本杂志呀!谢谢?
Astrolux
发表于 2005-3-28 20:23
根据目前APO镜的价格走势, 不如将来直接上APO镜头自己DIY :) .
请问现在APO镜的价格趋势是牛市还是熊市?
denebman
发表于 2005-3-29 09:10
国外的爱好者已经尝试过了, 建议楼主参考2001年三月号的S&T, 上面有详细的论述. 光轴调节最终是通过主镜的三个螺丝来实现的, 两个反光的平面镜定位好之后, 最好不要进行调整了. 这种系统对平面镜的要求很高, S&T上的文章指出要达到1/20波长精度.
denebman兄,能把这篇文章扫描上来吗?国内看不到这本杂志呀!谢谢?
我试过了, 直接下载的文件是反拷贝和屏幕截图的, 至今也不知道怎么弄?如果打印下来只能看黑白的, 只好用屏幕拷贝试试了.
cwh
发表于 2005-3-29 13:46
1:40的微調調焦座已完成,因使用現成的調焦座修改,所以很省事,只CNC放電加工一根尺條及車一根固定軸就完工.
另關於高精度平面鏡的問題,我只想說,在超高精度平面鏡最後拋光,鍍膜階段的溫度濕度與無塵條件,與實計使用環境的條件,若不能相等,則因溫度系數問題,將導致高精度的平面變型,附著在表面的Particle將導致光潔度嚴重下降,理論精度是好,但使用精度將下降很多,我找到磨鏡高手願做1/40波長精度平面鏡,交貨期須一年,但如不能在恆溫恆濕及無塵條件下使用這超高精度光學件,我只能說,這是非常浪費的事情,但要磨製1/40波長的平面鏡,不在恆溫恆濕及高等級無塵室,又怎能辦到.............我們曾試著去量測一個高精度光學件?在單體製造完成時與組裝後的精度差異有多大嗎?所以好的光學件要有超高的環境來使用,我等業餘條件的愛好者,可以用超高級材料來製造鏡子,但決無法滿足超高級的使用環境,所以應以平常心對待..........
九大行星
发表于 2005-3-29 15:56
这就是所谓的“谢尔”型折轴望远镜。
预祝楼主能够DIY成功!从实践得出真知,用实践来证明它的优劣。
Astrolux
发表于 2005-3-30 12:27
如果没记错的话, 普通消色差镜口径的英寸数乘以三, 就是比较理想的消色散 f 值, 那么口径220毫米的镜子焦比应该达到25左右才合适, 焦比12会不会有点低?
这个有理论依据吗?要是这样算,那叶凯士天文台40寸,也就是1米折射望远镜的焦比应该是40*3=120,那么镜筒应该是120米长比较合适了!那可太长了,实际好象是19米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