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0 19:29

太阳再大,原初只有氢气。氢气为什么不聚集到地球上,却偏偏聚集到太阳上?而且聚集了那么多。是神的安排吗?既然氢气的万有引力能够相互吸引,为什么地球上的氢气不聚集起来聚变?反而要向上升?

huakeqing2000 发表于 2016-11-11 01:37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0 19:29
太阳再大,原初只有氢气。氢气为什么不聚集到地球上,却偏偏聚集到太阳上?而且聚集了那么多。是神的安排吗 ...

太阳聚集出来时,地球在哪里?真是扯的蛋疼。

huakeqing2000 发表于 2016-11-11 01:38

太阳聚集出来时,地球在哪里?算是服了你了。

huakeqing2000 发表于 2016-11-11 10:58

太阳开始形成时,地球在哪里?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1 11:31

、日珥、耀斑是太阳上的火山
太阳内部积聚的能量会以喷发的方式向外传递。如果喷得很高,不能很快下落,就像地球上的火山一样,喷出物会落向一侧。如果喷得很低,就会很快下落,形成喷泉。

BKSo 发表于 2016-11-11 17:31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0 19:29
太阳再大,原初只有氢气。氢气为什么不聚集到地球上,却偏偏聚集到太阳上?而且聚集了那么多。是神的安排吗 ...

物质往哪里聚集结果都是一样。物质大量聚集的地方中的氢气受压缩加热开始核聚变。在週围较小不足以吸引氢气的物体上就发展出生命。之后生命体把自己住的地方叫地球,会发光发热的大物体叫太阳。

你这种低级问题不能挑战科学,对於证明你的所谓理论更是毫无用处。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1 18:59

学过高等物理吧?在地球上,氢气没有了约束,是会扩散的。在太空中,氢气更会扩散。氢气的万有引力呢?怎么不约束住氢气,而任其扩散呢?所以,我说:氢气之所以能够聚变,不是氢气的万有引力起作用,而是一个巨大的旋涡把氢气旋聚在一起。中心附近的氢气在旋涡的高压下,摩擦生热,发生聚变。你不回答氢气扩散和聚集的条件或者原因,就不能继续探索。

huakeqing2000 发表于 2016-11-12 00:15

扩散和聚集都是是因为受到各种力的作用,无论是在地球还是在太空,哪都一样。你越说越暴露自己,现在已经是小学的知识水平层次了,还是低年级的。
你是不是认为既然说万有引力,这都“万有”了,这力应该很强大,很牛B的。居然不能把氢原子聚集起来,所以这万有引力肯定是错误的。咳咳!我估摸着民科同志们都会觉得你丢人。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2 09:17

既然你承认,“扩散和聚集都是是因为受到各种力的作用,无论是在地球还是在太空,哪都一样。”那么请问:地球上的氢气扩散受到的是什么力?太阳上的氢气聚集受到的又是什么力?

huakeqing2000 发表于 2016-11-12 12:04

你这是要探底的节奏,再继续回复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了。

BKSo 发表于 2016-11-12 14:52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2 09:17
既然你承认,“扩散和聚集都是是因为受到各种力的作用,无论是在地球还是在太空,哪都一样。”那么请问:地 ...

我在16楼已经解释了。扩散和聚集不是什么力的问题,而是力的大小的问题。在17你以為气体粒子没外力不能扩散,现在你又说气体会自然扩散,万有引力不足以阻止,你又打倒昨日的自己了。很明显你连幻想一个比较精密的理论的能力也没有。

如果气体是受旋涡吸引,这旋涡怎么来?為什么不会突然有新的旋涡出现把太阳的氢气吸走?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2 21:15

太阳系是一个大旋涡。旋涡力把太阳系里的氢气慢慢选举到一起,中心附近产生了核聚变,出现了太阳。是旋涡力促使太阳的形成,不是氢气的万有引力的功劳。至于太阳系旋涡何来,可以看看银河系旋涡。咱们一个个讨论。截止到目前,太阳系周围没有发现比太阳系旋涡更大的旋涡,所以,“不会突然有新的旋涡出现把太阳的氢气吸走。”我一直说,引力没有“万有”,引力是旋涡力。不要张冠李戴。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3 09:41

9、太阳风
太阳内部积聚的能量会以喷发的方式向外传递。如果喷得特高,就不会落回太阳,就像地球上的火山灰一样,落向其它地方。这就是太阳风。
天文学家们观测到两极的太阳风速度比赤道的大。两极的太阳风由于速度特大而向外伸展,飞入太空,飞向冥王星轨道之外。赤道的太阳风大部分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极的太阳风源于太阳核心,而赤道的太阳风则源于太阳的其它圈层。
不管太阳活动是极大还是极小,太阳风速度都与日冕温度成反比。即日冕温度高时太阳风速度低而日冕温度低时太阳风速度高。按理说,日冕温度越高,太阳风的速度应当越大。这也是一个经典理论,是目前太阳风预报的理论基础。但实际上,日冕和太阳风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关系,是太阳内部的粒子向两极喷发的两个同生现象。粒子喷发剧烈时,太阳风速度大,大部分能量离开了太阳,返回太阳以形成日冕的能量少,当然,日冕的温度就低了;反之,粒子喷发不剧烈时,太阳风速度小,大部分能量返回太阳以形成日冕,当然,日冕的温度就高了。燃放焰火时,礼花在高空绽放,地面的温度肯定低。如果礼花在低空绽放,地面的温度肯定高了。还有太阳风可能源于两极的喷发,也可能源于其它地方的喷发。如果所测的太阳风与日冕不成协,其结果就失去意义了。

BKSo 发表于 2016-11-13 18:20

本帖最后由 BKSo 于 2016-11-13 18:33 编辑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2 21:15
太阳系是一个大旋涡。旋涡力把太阳系里的氢气慢慢选举到一起,中心附近产生了核聚变,出现了太阳。是旋涡力 ...

你打算怎样“看着银河系旋涡”解释太阳系旋涡怎样形成?是不是袁玉刚说有旋涡就有旋涡?你对所谓非物质旋涡的运动一无所知,所以谈不上任何解释。

我只知道牛顿和爱恩斯坦的万有引力。我说什么旋涡力都是胡说八道,怎样张冠李戴?

BKSo 发表于 2016-11-13 18:28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3 09:41
9、太阳风
太阳内部积聚的能量会以喷发的方式向外传递。如果喷得特高,就不会落回太阳,就像地球上的火山灰 ...

你在9楼幻想太阳圈层是為了“解释”為什么太阳风有重原素。现在你又说在赤道的喷发源自较浅的轻原素层。你越幻想就越打倒你自己的理论。

huakeqing2000 发表于 2016-11-14 00:14

大胆假设,无需论证,直接理论!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4 14:24

11、黑子是旋涡。
中心是个旋涡洞。洞中没有物质,只有磁力线。所以中心是黑的。周围是旋转上升或者下降着的粒子流。黑子的磁场强度一般为1000~4000高斯,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小。磁场强度与黑子面积成正比。磁力线垂直穿过本影,与半影呈一水平夹角,而逐渐与太阳平面平行。黑子之所以具有磁场是因为它是高能粒子的高速喷发。
黑子是两极喷发形成的,只能沿力线从两极流向赤道。在太阳活动极小期,黑子数量少,主要在太阳的两极或两极周边出现。由于角度的原因,人们在地球上看不到它。只有在30度附近,才能看清楚。以至于错误地认为黑子主要在纬度30度附近出现。两极太阳风以极高的速度从两极向赤道推进,从而推动已形成的黑子沿外磁力线向赤道靠近。在赤道附近,太阳的磁场强度最小,两极太阳风会合后沿赤道径向扩散,高能粒子的高速旋转消失,黑子就消失了。随着太阳活动的加剧,黑子出现的位置越来越靠近赤道。在太阳活动极大期,黑子数量大,主要出现在15度附近。
冕洞是日冕上看起来辐射比较弱的区域,但实际上冕洞不仅和太阳一样旋转,而且向外喷发着太阳风。冕洞应该是最大的黑子。冕洞时大时小。在太阳活动极小时,极区冕洞小,黑子也少;在太阳活动极大时,极区冕洞大,黑子也多。两极冕洞的温度不同是正常现象,有时北极冕洞的温度高一些,有时南极冕洞的温度高一些,并且随着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BKSo 发表于 2016-11-15 18:24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4 14:24
11、黑子是旋涡。
中心是个旋涡洞。洞中没有物质,只有磁力线。所以中心是黑的。周围是旋转上升或者下降着 ...

肯定你没看过太阳黑子,因此在日面边缘的黑子都可以看到,肯定不是角度问题。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6-11-16 10:24

2、黑子的极性
单独的黑子只有一种极性。冕洞中的磁场就是单极。因为冕洞是喷发洞,洞里的物质是沿磁场方向向外喷发的,所以只能看到一极。
黑子具有埃费希德效应,高能粒子沿洞壁上及半影里的磁力线旋转流出或流入。成对黑子是喷发物质又向后落下,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的旋转方向相反,极性相反。一般的,前导黑子是太阳的粒子流出,其磁场较强;后随黑子流入,磁场较弱。部分黑子在分裂之前会出现跨越本影的亮桥,是因为亮桥就是日珥的另一个面。日珥断了,黑子就分裂了
粒子喷流在空中东向运动的速度比向赤道移动的速度大一些,而成对黑子的磁轴方向正是这两个方向运动的合成。所以,与赤道呈30°夹角,就象舟楫横渡河流,航线总与河岸呈一定的夹角一样。
站在太阳赤道上看,南、北半球极性相反,两极喷发的极性也相反。南、北半球前导黑子的极性自然相反。喷发物旋转着喷出,向后落下。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的旋转方向和极性刚好相反。当然,前导黑子磁场较强。

ZDX 发表于 2016-11-16 17:18

有意思!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太阳(恒星)在旋涡中心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