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5-7-2 20:15
来来来,看看这个链接:
http://www.cctv.com/news/society/20021108/100005.shtml
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教授在观看了传送的27幅“UFO”图片和文字材料后认为,这一不明飞行物是一个由智慧生命控制的空间飞行器,不可能是自然天象。
晕啊!后来朱进怎么说的?一代更比一代强!
赵垒
发表于 2005-7-2 22:10
对专家应该持怀疑的保留态度,这是应该的。“王思潮”在中国也可以算是一个现象,而不只是某个个人了。专家就是“专”家,跳出他专研的领域以外,也并不会比普通人更加权威。不过媒体就是不管这一套,所以不论什么事情,只要跟“天”沾边,都会搬出“王思潮”来评论一番。次数多了,错误也就难免(而且还不知道是不是记者借题自由发挥出来的),被人诟病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这次撞击的主要科学价值在于观测彗星被撞前后的成份变化,以找出深埋在彗星内部的原始物质,这样的观测是需要光谱仪才能实现的,国内大多数爱好者还是缺乏这种能力的。当然并不是说普通的测光没有意义,毕竟自己亲身参与观测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体验,另外不同时间的测光数据统计起来,也可以研究彗星物质的扩散过程,进而推算彗星本身的物质密度之类的信息。不过这项计划似乎紫台没没有参与,这种数据就算寄来紫台,是否会有人真正处理,恐怕也很难说,至少王思潮本人应该是不会去分析数据的了。
同意您的看法,特别是有些天文知识的各位同好更要理智、科学的看待每一个天文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严谨态度~~~~~~~ ^^
赵垒
发表于 2005-7-2 22:11
不过这项计划似乎紫台没没有参与,这种数据就算寄来紫台,是否会有人真正处理,恐怕也很难说,至少王思潮本人应该是不会去分析数据的了。
据说是紫台的镜子坏了~~~~~~ :shock:
Q哥
发表于 2005-7-2 22:26
爱好者与科学家不一样之一:就是不够严谨!
再BS一下这种一棍子打倒一大片的行为!
去看看lymex的文章,个别经常在媒体上发言的专家还没他严谨。
张帆
发表于 2005-7-3 00:59
房 崑
发表于 2005-7-3 09:47
王思潮亲自下达指示给青岛天文台,青台将指示传达给我。请问这算我胡说吗?还是媒体
超作?
请问大家有几位真正参加过正规的天文观测?
有几位的观测被采纳?
又有几位真正的了解天文工作?
我参加过某任务、百武彗星拍摄、海尔-波谱拍摄等等,而且我的观测被正式采纳。
直到现在青台还能查出我的资料。
在牧夫论坛里面,我认为爱好者应该是谦虚学习,不断进步的。没想到看到了如此多的狂
言,本人很难过!
我在考虑还有多大的必要参加交流会!
Steed_Joy
发表于 2005-7-3 10:48
做科学就必需严谨,把观测方法拿出来跟大学探讨也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不能唯“专家”的马首是瞻。说句实话,这里也并不缺乏专业的天文工作者,现在还有多少天文观测在用传统的胶片进行, 这个问题到各大天文台上查一下就很清楚了。
数码拥有传统胶片所没有的优势,比如可以即时获取数据,方便处理,易与保存等等。十几年以前,数码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撞击木星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已经是用CCD发现的了。十几年后的今天,数码技术突飞猛进,现在世界上所有最有影响力的望远镜全都已经采用了CCD(或者类似的数码光学器件)做为接收端了。
当然,王思潮作为一名早已退休在家的老科研工作者,他所提出的建议也许在几十年前他从事观测研究的时候,还是相当中肯的。我们也应该很高兴地看到有王思潮老先生这样的老科学家在科普方面能够继续发挥余热。但是科学技术都是在进步的,还固首着几十年前传统胶片的那套方法,显然已经是不适合现代的科技水平了。“与时俱进”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再看看版上关于贵台有关的媒体报道。王思潮作为一名退休科研人员,他是否主管国内的撞击观测,这本身还必须存疑。可现在媒体上又怎么说的呢:“美国NASA太空总署指定青岛天泰观象台为一“深度撞击”的重要观测点”!且不说紫台是否真正参与观测,假定确实如此的话,为什么连紫台都还在“沉默”的时候,贵台就已经开始喧嚣了呢?这样的标题都登出来了,如果说这不是媒体炒作,那还真是让人难以信服了。
不过以上都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小看贵台观测能力的意思。房台也不必意气用事,气坏身子事小,影响到观测可就得不偿失了。真心预祝房台观测成功!
ssry
发表于 2005-7-4 11:19
胶片的精细度相当于数码相机6000万象素以上.这个数据准确吗?
老大指的是玻璃底片???
呵呵!
现在有400多美圆一张吧!
当年被我拍废的就有十多张,现在想这些钱给我多好啊 :twisted: !
ssry
发表于 2005-7-4 11:22
不得不对专家的说法提点质疑。
彗星周围普通恒星(非变星)的亮度是恒定的,所以不管多少曝光时间,显影多长时间,都可以通过这些基准恒星得到彗星的准确亮度。
当然所有拍摄条件一样时对比起来更简单。BS一下专家们的“懒惰”。 :lol:
不是懒惰,而是越少绕弯,干扰越少,精度越高!
我们的照相机镜头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ssry
发表于 2005-7-4 11:34
对专家应该持怀疑的保留态度,这是应该的。“王思潮”在中国也可以算是一个现象,而不只是某个个人了。专家就是“专”家,跳出他专研的领域以外,也并不会比普通人更加权威。不过媒体就是不管这一套,所以不论什么事情,只要跟“天”沾边,都会搬出“王思潮”来评论一番。次数多了,错误也就难免(而且还不知道是不是记者借题自由发挥出来的),被人诟病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这次撞击的主要科学价值在于观测彗星被撞前后的成份变化,以找出深埋在彗星内部的原始物质,这样的观测是需要光谱仪才能实现的,国内大多数爱好者还是缺乏这种能力的。当然并不是说普通的测光没有意义,毕竟自己亲身参与观测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体验,另外不同时间的测光数据统计起来,也可以研究彗星物质的扩散过程,进而推算彗星本身的物质密度之类的信息。不过这项计划似乎紫台没没有参与,这种数据就算寄来紫台,是否会有人真正处理,恐怕也很难说,至少王思潮本人应该是不会去分析数据的了。
百分百是记者借题自由发挥出来的!
为这,我现在怕见记者! :twisted:
“不过这项计划似乎紫台没没有参与,这种数据就算寄来紫台,是否会有人真正处理,恐怕也很难说,至少王思潮本人应该是不会去分析数据的了”
王思潮本人的专业就是研究小行星和彗星的,是这放面的专家。
这方面的专家还有朱进博士。
ssry
发表于 2005-7-4 11:37
来来来,看看这个链接:
http://www.cctv.com/news/society/20021108/100005.shtml
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教授在观看了传送的27幅“UFO”图片和文字材料后认为,这一不明飞行物是一个由智慧生命控制的空间飞行器,不可能是自然天象。
晕啊!后来朱进怎么说的?一代更比一代强!
注意最后这句
这个空间飞行器可能是“外星人”的吗?得到的回答是“无法判定”。
ssry
发表于 2005-7-4 11:40
爱好者与科学家不一样之一:就是不够严谨!
再BS一下这种一棍子打倒一大片的行为!
去看看lymex的文章,个别经常在媒体上发言的专家还没他严谨。
lymex的文章如果拿到媒体上,百分百也面目全非了!(广告除外) :twisted:
ssry
发表于 2005-7-4 11:43
所谓专家说的话,也大多是被不懂天文的记者随意窜改和夸张的新闻炒作(要不然谁还去看报纸)。多数专家还是严谨的(个别除外,不要迷信某个人的话),我更多的是鄙视那些乱说的记者!
同意!
看来你也没少和媒体打交道!
ssry
发表于 2005-7-4 11:46
王思潮亲自下达指示给青岛天文台,青台将指示传达给我。请问这算我胡说吗?还是媒体
超作?
请问大家有几位真正参加过正规的天文观测?
有几位的观测被采纳?
又有几位真正的了解天文工作?
我参加过任务、百武彗星拍摄、海尔-波谱拍摄等等,而且我的观测被正式采纳。
直到现在青台还能查出我的资料。
在牧夫论坛里面,我认为爱好者应该是谦虚学习,不断进步的。没想到看到了如此多的狂
言,本人很难过!
我在考虑还有多大的必要参加交流会!
怎么说着说着就急了!
ssry
发表于 2005-7-4 11:53
现在世界上所有最有影响力的望远镜全都已经采用了CCD(或者类似的数码光学器件)做为接收端了。
我们也应该很高兴地看到有王思潮老先生这样的老科学家在科普方面能够继续发挥余热。但是科学技术都是在进步的,还固首着几十年前传统胶片的那套方法,显然已经是不适合现代的科技水平了。“与时俱进”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兄弟那可要钱那!
ssry
发表于 2005-7-4 12:08
再看看版上关于贵台有关的媒体报道。王思潮作为一名退休科研人员,他是否主管国内的撞击观测,这本身还必须存疑。可现在媒体上又怎么说的呢:“美国NASA太空总署指定青岛天泰观象台为一“深度撞击”的重要观测点”!且不说紫台是否真正参与观测,假定确实如此的话,为什么连紫台都还在“沉默”的时候,贵台就已经开始喧嚣了呢?这样的标题都登出来了,如果说这不是媒体炒作,那还真是让人难以信服了。
中科院有很多研究员65岁退休以后还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只要能争取到科研经费)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七十多了才当选院士!
不光紫台,所有研究机构的所有研究项目都不会一开始就拿出来说,但天泰是私人投资的,是商业行为,是需要回报的!
难道说你建一个天文台,我们悄悄的来,打枪地不要! :twisted:
xj331
发表于 2005-7-4 13:24
胶片的精细度相当于数码相机6000万象素以上.这个数据准确吗?
当然不是傻瓜相机的了,镜头要好才行
xj331
发表于 2005-7-4 13:31
不迷信专家是对的,但是国内的天文基础太差,这个学科方面的博士,教授什么水平我也不太清楚。我的专业我还是比较清楚。到底是人不肯塌实做学问,还有就是关键的地方没有钱啊
lc
发表于 2005-7-4 14:48
现在世界上所有最有影响力的望远镜全都已经采用了CCD(或者类似的数码光学器件)做为接收端了。
我们也应该很高兴地看到有王思潮老先生这样的老科学家在科普方面能够继续发挥余热。但是科学技术都是在进步的,还固首着几十年前传统胶片的那套方法,显然已经是不适合现代的科技水平了。“与时俱进”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好的相机和镜头用传统胶片的确可以获得5000万--6000万像素的图象,这是经过摄影专业测评过的,请不要盲目否定!!科学需要严谨,胶片影象有数码影象所不具备的优势,有更有助于分析的东西,也请不要盲目否定!!
刘博洋同好
发表于 2005-7-4 15:26
王思潮亲自下达指示给青岛天文台,青台将指示传达给我。请问这算我胡说吗?还是媒体
超作?
请问大家有几位真正参加过正规的天文观测?
有几位的观测被采纳?
又有几位真正的了解天文工作?
我参加过任务、百武彗星拍摄、海尔-波谱拍摄等等,而且我的观测被正式采纳。
直到现在青台还能查出我的资料。
在牧夫论坛里面,我认为爱好者应该是谦虚学习,不断进步的。没想到看到了如此多的狂
言,本人很难过!
我在考虑还有多大的必要参加交流会!
怎么说着说着就急了!
“936”是什么东东?为什么不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