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人类20年内上不了火星 “太空漫步”最怕绳子缠
复旦学子“挑战”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登陆火星、把火星建成人类第二个家园———科学家是如何理智面对人们的幻想的?昨晚,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挑战杯请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神舟系列飞船总指挥、中国空间研究院院长袁家军。在“挑战论坛”上,他与现场的学生对话航天梦。
现场有学生提问,人类能否在2099年前对火星完成“第二个地球”的改造?袁家军指出,人们善意的幻想、目标和科学实际总是不一样的。航天工作者总是在不断的“tryanderror”(尝试和更正)中,走一步看一步,接近自己的追求。
依照袁家军的分析,人类近20年还不具备上火星的条件。受目前技术限制,载人飞行器要登陆火星,必须耐心等待火星与地球的近距离“照面”。由于地球和火星都在椭圆轨道运行,所以彼此之间的距离不时变化,忽远忽近,而人类技术条件能够进出的登陆“窗口”每过两年才会出现一次。因此,要登陆火星还要伺机而行,一旦错过,还要经过漫长等待才能迎来下一次机会。此外,人类是否能够克服长时间太空飞行所带来的挑战也是个疑问。由于路途遥远,整个火星探测耗时漫长,至少要两年多,这对于整天在茫茫宇宙中飞行的航天员来说,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考验。
说到神舟飞船下一步的计划,袁家军说,从“神七”开始的载人航天将重点解决宇航员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两大目标。“今后的飞船外部结构不会有大变化,但内涵却要提升。而要实现两大目标,宇航服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袁家军说,一旦宇航员离开了舱内人工制造的环境,出舱服就相当于一架小型的飞船,既要抵御宇宙的热量和辐射,适应舱外零压力的环境,还要保证宇航员高效工作,因此设计难度很高。他相信中国人很快就会有自己的太空服。
首位华裔宇航员做客交大说神七 “太空漫步”最怕绳子缠
昨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活动中心里人声鼎沸,学生们把报告厅里挤得满满当当,纷纷踮起脚尖看着台上一位高鼻子、褐色眼睛,却有黄皮肤、黑头发的神奇人物。他便是首次来上海的世界上首位华裔宇航员张福林,在交大“励志讲坛”上,他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航天科学演讲,还为2007年中国神舟七号要实现的太空行走提了宝贵建议。
传奇身世 祖父参加过辛亥革命
张福林,美国NASA职业宇航员,1986年至2002年间曾参加过7次空间飞行,1601小时航天飞行经验,3次太空行走,还参与了美国高能原子撞击实验的设计和构建、可控核聚变项目,7次获得NASA航天飞行纪念章,2次获得NASA杰出服务奖章。不过这位传奇的美国宇航员的更传奇的经历是,他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我在训练之余会见缝插针地放松,我还会做中国菜排除紧张情绪。”演讲一开始,张福林就自报“家门”:“我其实本不姓张,而姓陈。祖父是一名广东中山的陈姓年轻人,怀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革命失败后逃亡国外,在船上漂流了90天,最终在哥斯达黎加结婚生子。”
此后,张福林一家人搬到委内瑞拉居住。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母亲告诉张福林,天空中多了一颗新的星星,它是人类制造的。张福林从此对航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志要做个宇航员。移民美国时,美国移民局的官员竟阴差阳错地把“陈”误写成了“张”,他便很“冤枉”地改姓了。
太空漫步 跟地上演练两码事
一位交大学生问张福林,真正的太空漫步与在地球上的模拟试验有啥不一样。他笑着回答:“差多了,完全是两码事。比如宇航员在地球上要在水中接受训练,但是水下和太空环境依然不同。在水下,人的运动会因为阻力慢下来,而在太空是刹不了车的,一不小心就会踢翻东西打碎物品。”
谈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2007年中国人也要完成太空行走时,张福林说:“我祝贺中国在人类航天技术上取得的成就,你们必须为此而骄傲,因为这些成就都是你们完全靠自己努力取得的。关于太空行走,我的建议是必须小心谨慎,极度关注宇航员的安全,不要太快。”
他说:“哥伦比亚号的事故在所有美国宇航员心中留下了伤害,在太空计划中,我们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处处小心谨慎。毕竟,我们不是去太空做发明创造。”在太空漫步时,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直系在腰间的绳子。“它的作用非常大,可以避免你四处漂浮,不过它也很容易给你制造麻烦。”张福林解释说,宇航员在太空漫步时,最怕遇见的麻烦是电线或绳子发生缠绕。“如果绕起来了,就好像一大碗面条,非常麻烦。所以宇航员需要专门接受系绳的训练。”
(来源:新闻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