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時間 和望遠鏡看到星等問題
請問 20cm 牛頓 能看到多少等 , 那 如果 一直曝光下去 能看到多少等 (不考慮 ccd noise) 好像 hst 可以曝 4hr 達到 27等 極限 31等那 極限星等(M)--望遠鏡所能看到最暗的星等稱為極限星等。肉眼在黑暗、空氣透明的場合可以看到六等星,而口徑70mm的望遠鏡的集光力是肉眼的 100倍,它就能看到比六等星再暗五等的11等星。望遠鏡的口徑遠大於肉眼,自然能看到更暗的星等。極限星等的計算公式是M=1.77+5 ㏒ D。例如:口徑70mm的望遠鏡,極限星等是M=1.77+5㏒70=11.0(等)。
有沒有 公式能算出 曝多少時間 能看到多少等星 ??
因為我看到一些人拍的 照片 不論是使用 Toucam 或 dslr
和 電腦的星圖 starryNigh Pro 5 相比下 , starryNight都找不到
是否 20cm 望遠鏡 只要曝久點 都容易拍到 < 15等星??
還是 那些拍出來的 "星" 是 noise ??? 可是一般不是都會先 處理掉嗎 ? 在《天文摄影与望远镜使用》书中给出一个经验型公式计算摄影的极限星等!
对于照相观测,极限星等还跟露光时间及底片特性等有关。有一个常用的经验公式:
mb=4+5lgD+2.15lgt
式中t为极限露光时间,不考虑底片的互易律失效,也没有考虑城市灯光的影响。检验望远镜极限星等的方便方法,是利用昴星团中央处选标星的标准星等,或者用北极星(NPS)的标准星等(照相星等,仿视星等)来估计或推算。
而在实际中,由于20cm反射主镜的精度,拍摄时候的气流,拍摄地点的背景光,跟踪误差以及其它因素,往往都不能得到真正的极限星等(当然在某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平时拍不到的暗星) 夜天光好象是23等,但大镜(>>20CM)拍摄到26等没问题, 要有技术支持.... 理论上,如不考虑乳胶的倒易律失效以及CCD噪点(它们同样限制了接收器动态范围),只要曝光时间足够长,无论口径多少,都可以拍到任意暗的星。但实际上,因曝光时间与口径成反比,小镜子不能无限长的曝光,所以还是大镜能拍到更暗的星。
另外,“...对于照相或CCD成像,大约暗于20等后,望远镜所能探测到的最暗星等将于口径的一次方(不是平方)成正比。对于光电测光,这一拐点提前出现在16.5等左右,...”
---摘自“天文望远镜原理与设计” 其實我會問此問題就是 有時看 一些人使用 Toucam 拍的 天體
發現 土星旁很多 星體 都是 starryNight 5 pro 看不到 ,
所以 我才會想知道 是否 starryNight Pro 星圖資料不夠多多
還是 拍土星 周圍那些星星 其實是 CCD 產生的 "noise" , 但是一般不是都會處理掉 noise 還是說 不論 DSLR or Toucam 雖然有處理過 但是 noise還是有
有沒有人 使用 toucam 拍星星 後和星圖比過資料經驗 . 還是說 starryNight or SkyMap 10 這類我們 業餘使用的星圖上的星星資料都還不夠多 ,
一台 20cm 望遠鏡 合歡山上 曝光幾分所拍出來的星星 都可能比 skyMap 多 ?
-----------
http://www.ifa.hawaii.edu/~wang/chinese/
有篇 攝影極限星等的 PDF 資料
A Manual of Advanced Celestial Photography”一書中找到。該書中的討論,若
濃縮到最簡,可以此公式為代表:
Ml= S_sky + 5 Log f - 2.5 Log D - 15.58
S_sky 每平方角秒天空背景光的星等,f 是望遠鏡焦距,d 是底片上最小
(也就是最暗)的星像直徑(註一),d 與f 的單位都是公尺
同樣的公式也出現在日本的“增補天體寫真テクニック”平林茂人的文
章中,我相信這本書中的公式與A Manual 一書中的公式有同樣出處。根據A
Manual 一書,該式是由F. L. Whipple 於1942 年導出,這是該書對本公式出處唯
一的敘述,該式如何被導出或如何從實驗中歸納而得,我們無從得知,其它的
業餘文獻也未記載。 哇...见识了,我才知道极限星等还跟曝光时间有关系呢! 目视极限星等、望远镜目视极限星等、拍摄极限星等是三个概念,后者有累计作用。
另外一个(地面拍摄)限制就是天空背景亮度。记得兴隆是每平方角秒21.6等。因此,假设你的系统的综合分辨能力是1角秒(镜子的分辨力、跟踪精度等),那么达到21等就很难再上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