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中国第一台Lurie-Houghton结构望远镜
口径126mm不多说了,上图
加工好的镜筒 镜座: 望远镜设计成M42接口以方便接相机,这两个则是M42接口转1.25英寸目镜,毕竟还是要目视的。 副镜座,没有牛反那样的细长副镜支架,自然不会有星点十字或六角衍射干扰。 M42接口转EOS卡口,可以接佳能数码单反相机了。这个是市面上买的成品。 目镜通过M42转1.25"接口接上镜筒 恭喜!厉害! 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Lurie-Houghton结构 祝贺!期待拍摄PP ^^ 简单来说就是用两块互补的球面透镜放在球面反射镜前面以消球差、彗差。
详见此帖:http://www.astronomy.com.cn/bbs/viewtopic.php?t=43359&postdays=0&postorder=asc&&start=0
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Lurie-Houghton结构 十分期待照片呀,什么时候开光? 期待! :D 说句泄气的话,这帖子的照片到现在还没有看见一个光学元件.大概距离组装完毕进行测试还远. 消球差。。。色差不又出来了?两者好像不能平衡的说。 光学元件的帖图在以前的帖子里。
说句泄气的话,这帖子的照片到现在还没有看见一个光学元件.大概距离组装完毕进行测试还远. 改正镜的光焦度为零,因此引入的色差很小。不存在平衡不平衡的问题。
消球差。。。色差不又出来了?两者好像不能平衡的说。 光学元件的帖图在以前的帖子里。
说句泄气的话,这帖子的照片到现在还没有看见一个光学元件.大概距离组装完毕进行测试还远.
那么还是请将哪怕部分组装起来的PP发上来吧.比如两改正镜装在镜片座的样子,穿上副镜座的样子,从调焦筒看过去的副镜等等.
一年的时间不算短了,希望看到组合的一点东西. 以前的帖子我也看过,当时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看到了成品,自然是很高兴。
很期待照片呀,不知道能有多大的表现力?
呵呵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种结构很漂亮,又简洁,很不错呀。从理论上分析,用软件计算,都说明这东东不错的。为什么大家好象不很相信的样子呢?(楼上的好象也不很看好这东东,敢问下原因呀?) 组装调整难度大,这个是问题1.
同口径下重量过大,相当于折射物镜装上牛顿镜.这是问题2.
软件计算其特性不会超过RC吧?其口径增大引起的加工难度与成本升高似乎超过马卡/施卡.因此,这类结构不会成为主流.这是问题3.
正在DIY过程中的镜子口径相对小,与主流折反类镜子不太好对比.这是问题4.
楼主的项目计划已经搞了一年了,曾经有过相当剧烈的争论(DIY团购镜片等).中间似乎有段时间因工作楼主淡出天文.但是迄今还没有各个部件组合后的照片.这是问题5. 1. 由软件模拟得到的结果,公差容忍量很大。
2.和三片折射镜质量相近,只比双分离/马卡重一块镜片,126mm镜片的质量约在0.3kg,不会太重的。
3.在以前的帖子已经说过了,LH在设计成像圈内都达到衍射极限,而纯RC由于有场曲,可用视场非常小,如果加上改正镜校正场曲,又会带来质量增加、引入其它像差、组装调整难度加大、光损耗大等问题。再说,RC如果要做到大相对口径(例如F/5),副镜遮挡非常大,达到40-50%,目视影响很大。
大口径马卡的弯月镜加工难度非常大,目前,最大的马克苏托夫望远镜在前苏联阿巴斯图马尼天文台,弯月透镜口径为70厘米,球面镜 直径为98厘米,焦距为210厘米。
施卡和施牛就不说了,那东东和施密特相机相差太远。
4.现在做的镜子不好和市场上的成品比,主要原因是国内倾向小相对口径,摄影的话曝光时间太长不爽。国内没有看到有厂家生产快速的马牛镜子,就连拥有Intes马牛的爱好者也少见,普通的反射镜常见的也是114/900这样慢速的。当然,可以和127/800,127/600这些消色差折射比,不过,我最希望的还是和115APO,127ED,130APO之类中短焦折射一较高下。
各部件组合计划在国庆后完成。
组装调整难度大,这个是问题1.
同口径下重量过大,相当于折射物镜装上牛顿镜.这是问题2.
软件计算其特性不会超过RC吧?其口径增大引起的加工难度与成本升高似乎超过马卡/施卡.因此,这类结构不会成为主流.这是问题3.
正在DIY过程中的镜子口径相对小,与主流折反类镜子不太好对比.这是问题4.
楼主的项目计划已经搞了一年了,曾经有过相当剧烈的争论(DIY团购镜片等).中间似乎有段时间因工作楼主淡出天文.但是迄今还没有各个部件组合后的照片.这是问题5.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