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反射望远镜杂谈
(-)牛顿反射望远镜的焦比的设置一直以来喜欢DIY和购买成品机的朋友经常问我,什么样的焦比的牛反在使用观测上性能最好,另外还要考虑它的便携性,一般我给大家的意见基本上都是焦比6,为什么这样呢,首先这个数值是笔者多年来在使用各种口径焦比的牛反的经验积累,要明白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去看的,
1光学特性,首先大家都知道无论寻彗深空天体观测还是进行摄影,焦比A的数值是越大越好,所一般都尽量选取F4,F5的,却不知道在你获得高光力和便携性的同时你牺牲的确是你望远镜的呈像质量,其实牛顿反射天文望远镜有很多性能指标的,其中对观测使用影响较大的也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就是等分辨视场问题,其实最开始我也不了解这个问题,以前观测总觉得你把所要观测的目标调视场中央,总会得到好的像质,只要克服光轴不正,尽量减少和消除消除轴外像差,在观测小视面的目标的情况下,这个想法是对的,但我们要知道大口径牛反其实更适合深空天体的大视面观测,这时候问题出现了,我镜子的视场中心只有很小的像质是好的 ,而其他无论你怎么调校,总是有无数的彗星向你视场的中心奔来,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是张大庆.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个小故事,98年的时候我曾经和我的朋友尹小峰一起就我自己组装的F6焦比20厘米口径的牛反和他的20厘米F4.一起进行测试观测,F6主镜是我自己的作品,F4,也是我现在的朋友国内另一位高手张国新老师磨制的,那时候我才刚刚开始出道,而张已经是一个很有经验的高手了,在进行行星观测的时候倍率一样的情况下呈像质量也是接近的,当然张的更好一些,但是当我们把镜子指向英仙双星团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在F6的镜子里视场各处像质几乎的一样的,整个视场给人的感觉平坦舒适,星点尖锐,仅仅在边缘有少许畸变.而在F4的视场里仅仅中央一小部分像质是尖锐的,其他部分的情况是惨不忍睹,而且整个视场给人的感觉是陡度很大.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我进行了分析;无论从进行磨制还是检验当时我的经验和技术都不如他,甚至差的很远,而最后进行大视面观测会有这个结果,最后的出结论,焦比的设置问题,这让我想起凌锡煌老师所写过的一篇文章,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反射望远镜的等分辨视场问题.也正是因为不同焦比的设置才会有不同的等分辨视场的大小.一般来说你的望远镜的焦比越大等分辨视场越小,反之怎越大.那么你会怎样去选择,我想你这时候应该已经有了一点了解.
我们在上面谈过的问题并不是代表我支持焦距越长越好,考虑到便携性也是重要的,因为我们也涉及到望远镜使用率的问题.一般我们知道F4~F5是适合摄影和寻彗的强光力镜,而
F8-10是适合双星观测和行星观测的 ,由于考虑到口径和等分辨试视场的计算问题,以及我多年的观测积累经验F6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即满足和接近你进行摄影的强光力需要,也满足大视场观测要求,同时兼顾行星观测,和深空天体的观测!
那么不同口径的望远镜的焦比的设置怎样能更合理一些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一看国外最大的一家望远镜公司在这方面的设置好么他的150 200口径牛反设置了F6,250口径F5,300口径F5,人家之所以那样设计也是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以及人体的高度等可操控性的.笔者也曾经和国内高反射镜的高手们大庆,国心老师,还有王师傅都作过交流和探讨的,基本大家都是认为国内爱好者在认识牛反焦比设置的一个误区,总是认为越短越好,其实不然,即使你镜子质量再好,由于爱好者的组装调校能力有限,所以没有一个好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轴外像差大,另外国内厂商基本在生产的时候多是面向国外,也不见得有一个好的明确的设计思路,所以也只好人家提供什么,咱们买什么了!
如果从我自身的看法;我觉得150-F6,200-F6,250-F6,300-F5,400-F4.5,是合适的选择,那么如果我考虑我宁可要好的像质,而放弃便携性的话,我宁可选择前者,因为你弄望远镜首先要保证的是你的观测性,之后才是便携性,没有好的像质,我也宁可选择口径更小但能保障我观测质量的口径的镜子! 学习~ing
望李兄多来论坛传经授教呀!
先加精华,等待持续更新……
PS.不知近来您身体可好。 對於DIY的望遠鏡,千萬不要執著,除非有家財萬貫,否則怎麼都比不上廠製品.
要便攜又口徑大,又穩定,誰都無法設計出,所以對像質執著的DIY者的不二選擇, 大口徑短焦牛反及小口徑長焦牛反,看今天想看什麼,就帶那一台,這樣無論廠鏡或自製都是一樣,如此才會有兩針兩頭尖的結果,但如要求一針兩頭尖,那.............很既不好用又容易扎傷手的. 牛反的焦比是个很难决定的选择。
同样的精度。
A)小焦比望远镜的 体积小 重量轻 携带性好 利用率高,但是光轴调整的要求高,可用视场小。总的来讲,小焦比牛反好用 ,但是很难用好。
B)大焦比望远镜正好相反 体积大 重量大 携带性差 利用率低,但是光轴调整的要求稍微低一点,可用视场大一点。总的来讲,大焦比牛反不太好用 ,但是可以用好一点。
我喜欢长焦距的牛反,不偏爱小焦比的短焦距牛反。
我为一个朋友安装过一台口径200MM F1000MM的牛反。镜筒,赤道仪,电跟,平衡锤,三角架,电池。装全了,我(近1。8米,90公斤)一口气搬20--30米,搬个100--200米没力气了。他分三次搬还费力。我才认识到大焦比长焦距的望远镜,力气小的朋友太难用了。
我认为现在拍摄条件好了,如果是拍摄,望远镜口径150--200MM焦比5--6,镜子的精度好一点,跟踪精一点。宁精不求大。如果是寻彗可以用口径300MM F1800MM的DOB。
我在想200MM的R-C的可能性。 固定观测地点:
对于有固定观测地点而言,个人认为一只长焦牛反能满足更高精度的观测要求。最近有点迷恋行星反射镜,呵呵,对于长焦好感增加不少。长焦可以取得较大的可用视场,观测时候对光轴不是那么敏感,对观测视面积的天体而言,效果要好很多。由于固定观测地点,赤道仪这类可以使用重型的,也不镜子也不需要移来移去,所以力气活很少。尽管目前有厂制行星反射镜采用开放式折返设计来减轻重量,但是个人不太喜欢。一来开放式设计对支撑连接结构要求加工精度更高且要保证耐用度,二来对于时常搬运,个人觉得开放性设计的东西不太适合自己,弄不好一个马虎,就成废品了(这要看开放到什么程度了,像DOB常用那种结构,估计也不会搞成废品的,此处仅仅针对行星反射)。所以立志于行星观测且有固定观测地点的,不妨采用F10或者以上的反射镜。
流动观测地点:
便携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有车一族要考虑车子是否能放下镜子(这个时候镜子的焦距就由于爱车决定了)。时常需要坐公共交通工具去观测的爱好者们则更对镜子长度更加敏感。对于像质的要求,个人并不喜欢小于F4的焦段,无论自制还是厂制,要达到比较理想的观测视场都需要使用彗差校正镜。如果可能可以考虑F5~F7之间的产品,这个焦段上口径在200以下的,国产赤道仪支撑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对于没有拍摄要求的同好而言,最好的才是采用DOB支架,这样就避免了赤道仪那消耗体力的大头。
关于R-C:
R-C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但是R-C的副镜加工及精度控制却是加工的难点。卡式结构是比较容易DIY的,成功案例也不少。R-C是做为照相还是目视,决定了副镜尺寸也就决定了反差,如果能成功解决副镜加工的问题,那么R-C无疑是在便携及性能方面占用很大优势了。
器材要适用于自己,根据自己的观测目标及观测地点灵活变化,不然观测的乐趣就被搬运的劳累所代替了。 我也喜欢长焦的牛反,因为更适合月亮行星的观测,并且长焦牛反的副镜可以做得比短焦牛反的副镜更小(相同口径的情况下)。但好像现在各望远镜厂家生产的牛反都是短焦设计,大都在F6以下,象Meade的道布森牛反200-F6,250-F5,300-F5,没有发现哪个厂家生产F6以上的牛反(口径200以下的除外)。似乎想要购买长焦的牛反,还有些困难。 而且我觉得如果只是目视的话,牛反不适合用赤道仪,因为目镜筒的水平角度随着观测目标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而用地平式支架就可以始终保持平视。 ::24:: 好帖,顶! 听高手讲课获益匪浅,这样的帖子多多益善阿 我的反射镜焦比是4.6的,已经放置多年没有用了。以后有机会再拿出来重新镀膜,改个摄星镜用 似乎上次看见草帽的帖子是高中时候了::0022:: 好贴,再顶起,让更多的人看到 这坟挖出水平来了 tengyusz 发表于 2015-3-10 18:14
好贴,再顶起,让更多的人看到
您的大镜子最近如何?
niumike2008 发表于 2015-3-10 22:06
您的大镜子最近如何?
本月21,22号天气好的话,要正式开光了,{:5_283:} 听高手讲课获益匪浅,这样的帖子多多益善阿 本帖最后由 1961isu152 于 2015-3-12 12:03 编辑
200mm F4牛反我有一个,没有使用慧像修正镜,目视会很难受。
不过,我身高178公分,右手到身体中央约95公分。对200mm F6牛反进行光轴修正,还勉强可行。但是对於250mm F6牛反,镜筒长度至少有1500mm。调整斜镜还不成问题,接下来手构不着主镜螺丝,如何进行调整?不是每个人都是姚明。恳请有实务经验同好指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