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自己制做巴罗镜怎么样
折了一只相机变焦镜头,其中的变焦镜组是短焦凹透镜组,直径达25mm,是四片两组结构,估计用它作巴罗镜不错. 巴罗镜是考虑了很多因素特别设计的,不是随便拿个凹透镜就行的。当然,凹透镜也可以做,但是效果就难说了。 其实从拆的变焦头看,这个凹透镜组就相当于变倍巴罗镜,通过改变其在镜头中的位置达到变倍,当然后边又加了一只透镜组用于调整像场。
现在有专用的相机增倍镜,接到相机镜头后边再连上相机,这种增倍镜大多就是这种四片两组结构的,再高级的是六片式的(说明书上讲的),但看不出是几组结构的。
其实巴罗镜就是凹透镜,没有什么特殊,四片两组的镜组可以使成像更平,色差更小,应该远比普通两片式的巴罗好。否则相机镜头也就不会那么贵了。
这东西是多层全镀膜的,前边镜片兰紫色膜,成像会略偏黄(象62军镜),所以厂家就对后片镜片镀了黄色增透膜进行补偿,考虑的非常全面,毕竟是用于拍照的,偏色在照片上能看出来,目视问题不是太大。
呵呵。 楼上不知道shunter版主就是做镜头的吧~
相机内部的变倍组,并非单独设计,而是整个系统一起设计的,因此不论在消色差、平场方面都有先天缺陷。部分长焦相机内部的负透镜组是可以当作简易巴罗来说,但是效果并不能满意。蓝紫色膜造成得成像偏黄远没有62时代所用的玻璃所造成的偏黄严重。即便是相机的增倍镜,同样是考虑到后组工作距离来进行了优化设计的。对于直接拆的镜头,需要自己试验一下。
拆过了许多镜头,现在唯一对NIKON的28-80G的前组较满意,从SIGMA APO 75-300拆出来的,仍然色差比较大。拆镜头里边的,还需要注意的是像圈问题,很多时候边缘效果会差很多……
其实对于光学成像元件来说,并非玻璃越多越好,而是用最少的玻璃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点从老牌的ZEISS和LEICA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不像日本相机动辄就十几片那么恐怖。 谢谢楼上的。
这个拆下来也没办法直接试用,因为还需要改造,等以后有机会试试。
相机内部有尘,打开清洗一下,真如果把它改成巴罗,镜头就废了,镜头的价格比买相机增倍镜还贵,可以买几只高质量的巴罗镜了。
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