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折射与(折)反射望远镜的艾里斑调查
这个帖子源于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99710-1-1.html
这里的讨论. 其中提到了望远镜完美成像(没有任何几何像差, 在衍射极限条件下)的艾里斑(或点扩散函数PSF)形状问题.
wzc网友发贴引起了我的兴趣, 因此做了一些研究, 发在这里.
对于望远镜的几何像差消除到了和衍射极限的要求相当或还小的话(比如各种高档望远镜), 有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就是,
折射和(折)反射望远镜哪个的点成象会更好? 我们都知道折)反射望远镜的入瞳中间被挡掉了一块, 很多资料都说这样会
导致其成像(PSF)略差. 但怎么个略差, 我不是很清楚, wzc在那楼里有些描述(中心斑变小, 但衍射环变亮).
考虑到这个问题原理上不是很难, 为了有个真实的感觉, 决定写个程序算算这些PSF到底怎么变的(PSF其实就是入瞳的付立叶变换).
下面的附图就是我的计算结果.
左边是入瞳的形状(口径相同), 右边是艾里斑(PSF)
第一行代表折射镜(中心无阻挡)
第二行代表典型的反射或折反镜(中心有个直径为1/3.5的阻挡)
第三行中心阻挡很大, 并不代表任何实际应用的望远镜, 只是给人一个感觉PSF在这种情况下会恶化到什么程度.
结论:
中心斑点确实发射要比折射小一点, 但人眼看不出来. 但衍射环的亮度, 反射/折反要比折射亮(也就是差些), 但也不是亮很
多, 对大多数观测应该都能接受. 考虑到其它实际的因素(几何象差/色差/视宁度), 这点差别可以忽略. 对于阻挡近一补增大
到第三行的状态, 衍射环的亮度就增大到明显毁坏象质的程度了, 不能接受.
所以, 这个研究结果表明, 反射/折反的中心挡板的对艾里斑(PSF)的影响, 进而对象质的影响基本可以放在最后考虑. 选择折射还是反射/折反时, 应该考虑其它因素.
注: 这里的研究没有考虑反射镜附镜的支架对PSF的影响
未经作者允许, 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nngs 于 2008-11-5 12:02 编辑 ] 不懂::luguo:: ::luguo:: ::luguo:: nngs兄,你是用什么程序写的?我下次也要好好看看我的反射镜里的星象,看埃里斑的样式究竟是怎样的。 IDL写的。它自带的快速复立叶变换函数不好用,自己写了个二维(慢速)复立叶变换函数凑合用(要变换的东西不多,所以慢也没大关系) 高手!还不是很懂,不过盯着那几个艾里斑看得我头晕眼花!::42:: 呵呵,顺便可以计算一下牛反的支架引起的衍射星芒的情形,看看牛反比卡反在这一点上是否有明显差异。 原帖由 bearcat 于 2008-11-6 11:13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顺便可以计算一下牛反的支架引起的衍射星芒的情形,看看牛反比卡反在这一点上是否有明显差异。
嗯, 的确应该看一下. 下面是我的结果截图.牛反的支架产生的星芒清晰可见(看亮星时的十字星芒就是这么来的)
说明: 为了清楚起见, 艾里斑的图的视野比前面的扩大了很多(前面的图最多只能看到两个衍射环), 可以看到更多的次级衍射环. 并且(为了看得清楚)这些次级衍射环的相对强度被(人为)加亮了.
[ 本帖最后由 nngs 于 2008-11-6 13:37 编辑 ] nngs兄模拟得很是到位。 强中自有强中手啊。。。 这贴不加精说不过去。嘿嘿。 想問問樓主, 這個复立叶变换, 其實是數學上碰巧和物理情況相似, 還是真正可以從物理上推導出來的呢? ::070821_02.jpg:: ::070821_02.jpg:: wah!兄不必怀疑这个结果,可以说是真实情况再现。 我喜歡探究, 所以想知道背後的原理.
如果樓主告訴大家背後的物理和數原理, 再不加精就真的說不過去啦!
::0024:: ::0024:: ::0024:: 那么三根棍子支撑的牛反是不是星芒就是三条呢? 两条棍子支撑呢? 原帖由 Wah! 于 2008-11-7 09:52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想問問樓主, 這個复立叶变换, 其實是數學上碰巧和物理情況相似, 還是真正可以從物理上推導出來的呢? ::070821_02.jpg:: ::070821_02.jpg::
这个是波动光学的标准推导结果.大学物理中比较系统研究这部分的课程是信息光学或复立叶光学.
等以后有时间在看别的情况吧.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面的连接, 有更多的(模拟)结果
http://www.larrydsmith.com/astro/spider.html
[ 本帖最后由 nngs 于 2008-11-7 12:32 编辑 ]
回复 11# Wah! 的帖子
这个方法就是基于阿贝成像原理,在很多光学教材上都有详细的讲解。帖子里说不清楚,只好从略了。
回复 7# nngs 的帖子
从这个模拟的结果看起来,星芒不是那么明显阿。能否做一个能量的角分布图,看得就会清楚很多了。
你现在的这个图在极坐标下是f(r,theta),那么把r从0到无穷积分掉,得到F(theta),然后画一个F(也许F^2会更合适?)为纵坐标,theta为横坐标的图,是不是会更容易看出能量在各个方向上的分布?
如果有了这个图,就可以改变副镜支撑杆的宽度,来看不同宽度的杆对于星芒被分得的能量的影响了。这样就会给设计制作牛反的同好一个直接的参考。
回复 14# liubinbj 的帖子
两根棍子会有一根星芒,或者说是两根背对背在同一直线上的星芒。三根棍子,会造出六根星芒,当然,它们在三根直线上。
不过这些星芒所在的直线是垂直于棍子所在直线的。 另外,最近流行的那个对焦用的啥啥mask,也可以在这个程序里模拟。
不过如果不修改程序的话,只能模拟在焦点处的情形,离焦的需要稍微改动一下。 原帖由 bearcat 于 2008-11-7 12:56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两根棍子会有一根星芒,或者说是两根背对背在同一直线上的星芒。
三根棍子,会造出六根星芒,当然,它们在三根直线上。
不过这些星芒所在的直线是垂直于棍子所在直线的。 ...
谢谢!::070821_18.jpg::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