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于中画幅胶片相机直焦接DOB10拍摄行星的探讨

[复制链接]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潇洒的落叶 于 2014-8-15 18:00 编辑

从小热爱摄影和天文,二者有机地结合本不难,但无奈我又是个胶片控,所以一直想把胶片和天文联系起来。其实过去拍摄天文都是用胶片,只不过用的是135。135画幅底片小,禁不住放大,所以这次我选用的是哈苏胶片相机。
光学素质和机械性能没什么可说的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在有哈苏转接环的情况下,能否合焦。
刚才我做了一个测试,望远镜是DOB10,结果如下。 顺便给大伙儿看看我拍的照片:https://www.flickr.com/photos/shuo0710

PS:补充几个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哈苏属于镜间快门,把镜头取下来之后机身是没有快门时间的,只能当做B门,本来我想B门就B门了,玩儿了这么多年摄影难道拍一卷还拍不出一张合适的曝光么。结果有个朋友让我测量接口直径说给我做一个镜间快门。感谢~


2.生智昊老师提到的法兰距问题。在拍摄极远物体时可能无法合焦,因为焦点在望远镜里的位置,延长桶派不上用场。这个问题我刚才仔细研究了下,确实如生老师所说,但是我用的是DOB,镜筒是可以收缩的,只要把镜桶缩短点就可以解决了。


3.转接环问题。给几位能做转接环的看了,哈苏的卡口比较特殊,不是螺纹口,是三个爪卡在上面的,所以我周末要去五棵松摄影器材城转转看能否解决。有人提出可以找个报废哈苏镜头把卡口处卸下来焊接到2寸接环上。这个倒是也可以,但是这个是下下策,没有办法的办法。生智昊老师提出可以用三脚架把相机支在接口处对齐,蒙上黑布拍摄。这个跟大画幅拍摄方法一样,可以一试。


4.打击问题。群里很多人对我的做法表示不理解。我想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是玩天文的,为了天文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进和尝试。但是让我痴迷的是拍摄本身。亚当斯能拍出完美的《月升》,我为什么就不能拍出最完美的月面呢?至于摄像头叠加对远行星天体可能有帮助,但是对于近地天体,我想只要分辨率足够高,是没有问题的。不信到时候我把片子放出来,跟叠加的月面打印出来比一比就知道了。





1.JPG

把相机镜头拧下来,机身用三脚架固定在望远镜卡扣位置



2.JPG

哈苏的卡口比较特殊,可能真的需要找人定做了。



3.JPG

这个位置放转接环



4.JPG

可以清晰的看到裂像屏的对焦点,由于观测物距离稍微有一点点近(大概200米),所以稍微有点点不合焦,如果观测点再远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但是远到天体的距离(比如月亮)能否合焦,我晚上还要继续测试下。如果合焦问题搞定,那么接下来就是定制转接环了。


不知道大家能否推荐下可以定做转接环的信息。我人在北京,离我越近越好,多谢各位了。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钢钢 发表于 2014-8-15 15:51
换个哈苏的数码后背吧~胶片好贵~~哈哈哈哈哈~~~


坚决不用数码出片。

点评

好吧~那是不是你要有一个哈苏转M42的接口?这个应该不难找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5 16:08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钢钢 发表于 2014-8-15 16:08
好吧~那是不是你要有一个哈苏转M42的接口?这个应该不难找吧~


关于转接口的问题,我本来想着是自己去订做。因为哈苏的转接环特别少,不知道摄影器材城有没有,如果有就太好了,省了大麻烦了。


点评

120相机的转接环本来就很少~如果实在找不到,你可以看看能不能用尸体镜头去改改。不过尸体镜头估计都比较难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5 17:19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长城123 发表于 2014-8-15 15:57
这么搞的人,估计你是国内第一人了,除非老外有经验能告诉你


没那么玄乎,应该不太难。唯一的技术难点应该是转接环的问题。

点评

唯一的技术难点是靶面这么大的“胶片机”用来拍这么小的目标,全世界估计独一例,动这个念头得多难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5 22:42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无名无敌 发表于 2014-8-15 16:01
虽然楼主是胶片控,先不论楼主自己能用胶片机拍出什么效果,搜搜前辈大神们用胶片机拍的效果也就能知大概了 ...


在拍摄上面,不自己亲自尝试下怎么能知道能否超越前辈们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Sky_V.S 发表于 2014-8-15 17:15
楼主 啊  flicker 大陆打不开哦


可以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zhoutong1110 发表于 2014-8-15 17:27
呵呵,平场镜都歇逼了。。。

看楼主烧的这么牛掰,摄像头拍行星比单反好什么原理应该知道的吧? ...


我想先拿近地天体(太阳、月亮)开刀。
这个距离上只要分辨率足够高不叠加也可以。

点评

良像圈不够吧。。。 用中幅镜头拍广域我觉得应该很不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5 17:58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zhoutong1110 发表于 2014-8-15 17:58
良像圈不够吧。。。

用中幅镜头拍广域我觉得应该很不错


没关系。我试一试。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wljbox 发表于 2014-8-15 22:44
行星的领域“胶片”加“中画幅”连玩具都算不上。(除了行星地球)
...


听你的意思,是一切都以更“好”的拍出照片为前提才是有意义的。我所追求的乐趣是在根本上享受其中,而非直接得到一张所谓的“美图”。

点评

听你的意思,折腾了半天就为了你明明知道结果会拍出“那啥”一样的照片,你追求的乐趣是在根本上享受其中?探讨什么呢?结果就是不好,你又不是不知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5 23:16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5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OverSeaS 发表于 2014-8-15 22:03
中画幅对镜头的要求太高了,道步森10肯定满足不了要求,DOB100估计差不多


尝试一下看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starfan 发表于 2014-8-16 01:19
为了乐趣可以尝试,挺有趣的,不过具体出片效果受以下几个因素限制,恐怕效果难以如愿

1.没有转接环,直接 ...


谢谢您的建议。胶片的话确实只能拍太阳月亮,行星拍摄无法得到良好的细节。
有个问题我没太明白。M42转接环有什么用?把远望镜口转成M42口么?可是M42口不可能拧到哈苏机身上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7857579 发表于 2014-8-16 12:15
用支架把相机和镜子连接,中间弄个皮腔,这就不难了把。


好像还是解决不了焦平面的问题。。。。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潇洒的落叶 发表于 2014-8-1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captainjn 发表于 2014-8-18 16:53
说说我的理解:
行星是属于小视角高亮度目标,因此要拍出细节,对于目前的CCD底板的像素间隔来说,5~6米的 ...


分析的非常好。多谢您的指点。
我打算先拍拍再说,然后再分析不足,然后继续改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8-22 02:34 , Processed in 0.09548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