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科学家揭开超大恒星诞生之谜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3-5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9-3-5 15:53 编辑

2009年03月04日 13:48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4日消息,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天文学家都知道超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基本原理——宇宙气体云聚集在一起,当核子融合发生时,气体云就会变得更加密集和炽热。但是超大质量恒星是如何开始形成的呢?如何测定在一个气体云中能够形成多少个恒星呢?目前,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SMA)的最新观测分析数据有助于揭开其中的谜底)——气体涡流可促进超大质量恒星的诞生。
 
 据了解,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SMA)是美国史密松天文物理观测台和中央研究院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学会进行的一项联合天文勘测项目。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的勘测数据帮助天文学家进一步洞悉恒星形成的最早期阶段,最早期阶段的恒星隐藏在由灰尘和气体构成的“蚕茧”中,它能够阻止可见光。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小组研究了距离地球15000光年之遥的“蛇尾”星座中两个“恒星蚕茧”。目前,这项研究报告详细资料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其中一个恒星蚕茧区域显示具有显著的加热升温,这表明新的超大质量恒星已形成,另一个恒星蚕茧区域拥有大量超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原料,但却很少显示恒星形成的迹象。这是目前已鉴定的恒星诞生最早期的阶段。负责这项研究的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天文学家张其周(音译)说:“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帮助我们能够观测到恒星蚕茧中灰尘和气体令人吃惊的资料信息,便于探测超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初级阶段。”
 
 通过对比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的观测资料和理论依据,天文学家能够进一步理解比太阳更大质量的恒星是如何形成的。在恒星形成过程中,重力作用向内侧牵引宇宙物质,并将它们浓缩起来。重力也倾向于将浓缩的气体云碎裂形成更小的部分,最终形成一个恒星簇。像这样的气体云碎裂也可能抑制超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因此,许多天文学理论家认为超大质量恒星必须形成于体积更小的原恒星发生碰撞。
 
 科学家认为两种力量可以抵消气体云的重力作用并抑制它们出现碎裂:高温原恒星的热压力和气体涡流波动,这将使超大质量恒星直接在逐渐增长体积的过程中形成。之前的研究显示热压力对恒星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是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最新研究发现显示气体涡流在恒星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至少现已在空间测量中得以证实。
 
 张其周说:“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最新观测数据有显著的不同之处,我们首次发现关于超大质量恒星形成的一些假定理论都与这项最新观测不一致。不同于假定的理论模型,我们发现碎裂现象在气体云中被抑制,这不可能是原恒星热压力所形成的,而是气体涡流的作用。”
  
研究小组计划展开未来的探索研究,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瑟萨拉·皮莱(Thushara Pillai)是该研究报告合著作者之一,他说:“我们现在只是开始对遥远、超大质量恒星形成地区初始状态进行分析理解,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将展开更大的测量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揭示出诸如此类的更多宇宙之谜。”(魏冬)
kson 发表于 2009-3-5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联通
学习中!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deepgreen 发表于 2009-3-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城市电讯有限公司
这个,好像有些文不对题呀。。。

PS: 终于也有我曾翻译过的类似新闻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孔方 发表于 2009-3-5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到底说的是恒星还是行星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3-5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已经装修过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5 07:47 , Processed in 0.059501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