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不高兴》引发的高兴与不高兴

[复制链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4-20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中国不高兴》:一笔民族主义的生意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9-4-20 18:15 编辑

2009年04月20日 00: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开机数达10万册,到现在为止,此书已经加印了8次,总印数已经达到47万册。以10%的版税计算,这本售价29.8元的畅销书给5位作者带来的收入达140万

  编者按:毫无疑问,《中国不高兴》是一次成功地借用民族主义名义的商业营销。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本无可厚非,但举着所谓爱国旗帜的非理性言语,未必没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应该充许各种声音的存在。争论是好事,要警惕话语霸权,更要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蜕变。历史已经证明,而且还会证明,自由、理性、开放、包容才是中华民族走向光明未来的不二坦途。

  本刊记者/陈晓萍

  “那本民族主义的书到底是怎么回事?”3月29日一大早,在北京某家媒体工作的刘婉媛打开邮箱,一封来自欧洲的邮件跳了出来,这是德国汉堡大学和平研究与安全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伯恩特·伯格(Bernt Berger)发来的邮件。

  与此同时,一封来自美国硅谷的邮件也是寻问相同的事件。这位曾在中国工作过的电脑工程师在邮件中问刘婉媛:“我听说了那本《中国不高兴》,你们会做报道吗?”

  一本全名为《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的新书推出不到一个月,已经引起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主流媒体和在中国的境外媒体的关注。书中观点颇具冲击力,诸如建议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应该“持剑经商”,中国对西方要“有条件地决裂”。在书中,五位作者还点名批评了龙永图、厉以宁、林毅夫、樊纲、丁学良、崔卫平、朱学勤、余世存、马立诚、王蒙、王朔、王小波、李银河、周孝正等知识分子。

  《中国不高兴》引起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被看作是13年前的一本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的升级版。参与了两本书写作的宋强说:“说‘不’要表达的是‘中国只想领导自己’,而‘不高兴’想表达的是‘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

  这本书一经面市,迅速登上了当当网的图书销售榜,现在已连续两周登上了当当网图书周畅销榜的榜首。与此同时,国内媒体围绕“高兴”与“不高兴”的争论一直在持续,除了“高兴派”和“不高兴派”,还有“担忧派”——西方媒体担心的是中国是否会引起新一轮的民族主义升温。

  从“说不”到“不高兴”

  2008年,中国传递给西方的是来自民间的强烈对立情绪,而这一年,传递给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董事长张小波和曾做图书编辑、策划的宋强等人的,是中国人高昂的爱国主义情结,他们的思路再次被激活。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之中;而一场超豪华的奥运会,像一支强心针,似乎让中国人有了再次站起来的感觉。

  种种信号,让诗人出身的书商张小波再次敏感地嗅到了商机。8月,张小波和宋强找到了王小东——他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反“逆向种族主义”的领军人物,说想做一本书,内容是关于“中国与西方有条件的决裂”这一主题。

  后来,王小东又找到了宋晓军和黄纪苏,宋强则找到了刘仰,于是形成了五人的写作团队。宋晓军是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8年创办了《舰船知识》网络版,现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电视台做军事评论员,被中国年轻一代军事迷视为“精神领袖”;黄纪苏是剧作家、社会学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副主编,话剧《切·格瓦拉》编剧;刘仰,北京五洲传播中心《东方视点》工作室主编,学者、资深媒体人。

  10月3日,一行人来到北京上庄水库附近的一个农家院,连续聊了三天。其间,张小波全程安排了录音和速记。结束后,张小波把录音整理好,发给每个人,进行补充、整理,随后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而最先的主题“中国与西方有条件地决裂”变成了其中的一个章节,书中关于“内政的愤懑”,也作了不少删节,一直到2009年3月中旬两会其间,新书正式推出。

  “火炬一代”和“鸟巢一代”等80后,正是《中国不高兴》一书的受众群体,总体而言,这个群体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壮大,到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

  开印之前,当当网就非常看好此书,要求张小波增加印数。于是,《中国不高兴》一书的开机数达10万册,到现在为止,此书已经加印了8次,总印数已经达到47万册。以10%的版税计算,这本售价29.8元的畅销书给5位作者带来的收入达140万。

  而1996年,张小波他们推出的《中国可以说不》至今为止的销售量是400万册,但当时第一个月的销售量也只有5万册。

  虽然作者之一宋强在书中把马立诚当作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标靶大加鞭挞,宋指马立诚等人的“勇敢”是在挑战民族的底线,而马立诚当年也批评《中国可以说不》“思想混乱”。这些并没有影响张小波和马立诚的合作,正是在酝酿《中国不高兴》的同时,张小波出版了马立诚的新书《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争论亲历记》,这是一年当中张小波出版的第二本马立诚的书,另一本书是2008年1月出版的《历史的拐点》。

  但也正是因为《中国可以说不》,张小波被贴上了“左”的标签,而现在,张小波和《中国不高兴》的五名作者一起,又被贴上了“民族主义”的标签。

  西方媒体的担忧

  “我是从英国《经济学家》的报道中,第一次听说了这本书的。”伯恩特·伯格对《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说。“总的来说,西方媒体对这本书并没有引起预期的重视,我注意到的西方媒体报道并不多。”

  3月19日,英国《经济学家》在题为“中国与西方:炫耀肌肉的时代”的报道中,提到了刚刚出版的《中国不高兴》一书。

  报道说,“随着危机深入,政 府的国内政策会越来越谨慎。但是如果西方兴起保护主义,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会愈加要求政 府以强硬的姿态对待西方。本月,一本名为《中国不高兴》(Unhappy China)的书在中国出版,作者以此书表达一种广泛流传的对西方的不满情绪。其中的一章说,为了平息金融危机,满怀嫉妒的西方对中国发动战争。”寥寥数语,引起了这位中国问题专家对这本书的好奇,但这篇文章并没有对这本书进行过多的报道,于是他向他的中国朋友发出了邮件,询问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关注这本书的前后,其他境外媒体也相继报道了此书。

  同一天,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发表文章,以“一本新书揭露为什么中国不高兴”为题说,“中国业已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它还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并进行其首次太空行走。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会很快乐……但中国高兴不起来。这至少是几位中国作者撰写的一本新书的看法,他们在书中抱怨中国如何在今日世界中遭遇不公平对待。”

  采写这篇报道的《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王霜舟(Austin Ramzy)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了整个采访过程。3月初,他通过一些学者和国外的中国观察家知道了有这么一本书,没多久就联系采访了宋强和王小东,当时,中国媒体上对这本书的报道并不多。

  随后的一周,继续有境外媒体跟进关注这本书。3月29日,英国《每日电讯报》以“畅销书《中国不高兴》称北京应该‘领导这个世界’”为题的文章,掀起了新的一轮境外媒体报道。

  “目前,已经有三四十家境外驻京媒体的记者与我们联系,要求采访《中国不高兴》一书的作者。”该书策划方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宣传推广专员李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新书上市之初,出版方给几乎所有在华的境外媒体都赠送了样书,有些是直接寄给记者的,大多不知道记者姓名的,就直接给这些媒体机构送样书。

  “无一例外,境外媒体都在关注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李莹说道。

  美国《新闻周刊》问王小东,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趋势,王小东回答说,是一路上升的趋势。

  “那上升到什么程度为止?”

  “上升到跟你们美国一样呀。”王小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复述了这段采访。“我说放心,上升到一定程度它就肯定平稳下来,这是事物的普遍规律,一种情绪不可能无限地上升。等跟你们美国人一样了,这种情绪就会停下来。”

  民间的爱国主义

  对“民族主义”标签,王小东总是要义正词严地解释,那是西方媒体和西方学术界强加的。而他对这个标签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当下的民族主义就是指中国民间的爱国主义。这个解释来自他的朋友——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房宁。

  房宁在自己的一本著作《成长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里,叙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国家、民族意识发展变化的脉络,而进入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走上了一个上升的通道。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一代的社会意识总体上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的历史道路以及现实选择反思的基础上。在社会政治发生巨大变迁的背景下,80年代中国青年的社会政治意识中充满了对文革的批判。但是80年代主流思想最终走向过度否定,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很快大行其道。王小东称之为“逆向种族主义”盛行的一个时期。

  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一代中出现了一次显著而深刻的思想与文化转向,在国家民族意识的复苏与重构中,新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了。

  199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50周年。一天,房宁找到王小东,提议做一个民意调查。当时王小东已经从中国对外经贸大学调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王小东找来两位媒体朋友:《中国青年报》的马明杰和《北京青年报》的杨平,加上房宁,四个人在位于北三环新闻电影制片厂旁边的红楼吃饭。

  王提议做关于“中国年轻人国际关系”的调查,建议起名叫“中国青年看世界”。

  马明杰当场响应这个提议,她一口答应,由《中国青年报》来做,并负责筹备所有的费用。两年前,《中国青年报》就已经成立了一个社会调查中心,是中国媒介第一家全国民意调查研究机构。

  随后,一个整版的民意调查问卷在《中国青年报》刊发出来,问卷发出来后的第三天,王小东问反馈情况,马明杰回答说:“现在根本点不清楚,反馈回来的问卷要用麻袋来计数。”后来清点清楚的问卷就有15万份,还有一些来不及清点的问卷。

  “《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后来说过,正是因为看到《中国青年报》关于中国青年看世界的调查,他们才树立了说‘不’的信心。”王小东回忆起当年的情况,如此说道。

  而之后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获得了其在传统媒体从未得到过的表达和讨论的空间。

  20多岁的中国年轻人在2008年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表现,在民间,中国出现了“火炬一代”和“鸟巢一代”,而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典又被几乎所有的人解读为中国政 府不再韬光养晦。

  “民族主义情绪往上走,你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会不会使官方对你们的态度有所改变?”对于《中国新闻周刊》抛过来的话题,王小东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说:“我最起码能隐隐约约感觉得到民意对官方媒体的压力。”

  “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所谓爱国主义,对于一个政 府来说,往往会成为趋利避害、调控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而对于民间来说,则往往是民众在社会窘境或生活压力下的一个平坦的泄洪渠道。”资深媒体人士、《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徐庆全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还是作为一个渠道,‘不高兴’派的激进和高调,就显得不那么温和,不那么理性。不论从早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现在的‘和 谐’理念而言,民族主义不会成为主宰中国的主流思潮;更何况‘战争与革命’与‘和平与发展’孰优孰劣,早已在实践中高下判明。‘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一个走向成熟的社会,其民族主义的大趋势必定要走向理性和温和。” ★

  (巫楠、陈辰对本文亦有贡献)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5-2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上周日陕西卫视的《开坛》栏目播出了《直面“不高兴”》专题。
本周日中午12点30分会有重播,感兴趣的同好请关注一下。

本期节目嘉宾嘉宾:资深传媒人士郭宇宽  该书作者之一王小东

《中国不高兴》火了。有人说,这是一本直刺盲目乐观心态的“醒世之作”。也有人说,该书推销的是一种病态的民族主义,“不高兴”像病毒一样可以感染一个人,也可以感染一个民族。两大阵营,观点针锋相对。究竟,中国该不该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不高兴之后又该怎么办?

视频观看地址:http://nettv.sxtvs.com/GetInfo.jspa?contentid=108044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毛毛电 发表于 2009-5-21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联通
中国不高兴( ˇˍˇ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5-2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中国不高兴》:与时俱进的陈腐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9-5-22 10:37 编辑

2009年04月20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0:06北京时间 18:06发表

极端民族主义在中国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是,极端民族主义者吸引人们眼球的花样却是不断地翻新。

去年夏天的北京奥运会、秋冬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今年春天的伦敦二十国峰会、甚至一个不起眼的皇家园林的水龙头的拍卖都能够成为极端民族主义者为自己造势的由头。上个月,北京出版的一本新书《中国不高兴》就是近几年来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者"与时俱进"一个集中体现。

极端民族主义最新诉求

不少人因为这本书缺乏严密论证和充满商业包装而对之嗤之以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极端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本身就没有逻辑和学术可言。它是对人们心灵中那片最没有理性、最脆弱的的领地的感性诉求。用煽情来战胜理性正是极端民族主义者们屡试不爽的基本战术。学术水平的高低与政治影响力的强弱常常不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应该说,虽然内容支离破碎,但是这本书却的确是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者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等方面最新诉求的一个风向标。

这本书的主张包括:中国应该提倡"尚武精神",在英雄集团的带领下"持剑经商",去征服中国所不具有的更多的世界资源;中国军队应该不局限于防卫国土的目标,而应该随着中国的经济利益"覆盖"全球;中国在外交上应该与西方决裂,对不听从自己的国家进行"惩罚、报复";中国应该有大目标,这个大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一个榜样,而要对世界实施领导,"除暴安良,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只要与中国现代史史上盛行的极端民族主义的主张进行对比,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不高兴》具有更强的扩张性。而这一扩张性的特点与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不无关系。经过三十年引进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正是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们把自己说话的分贝调高的底气所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利用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来说大话的人,恰恰是那些最起劲地反对中国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人。

拿陈腐当新鲜

以扩张性为特点的最新一轮民族主义的诉求看似"与时俱进",似乎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后的自然发展。其实,这些主张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人们只要到大英博物馆里去查阅一下大英帝国时代的国会辩论记录,就不难发现类似的主张在那里比比皆是。只不过与当代中国极端民族主义"愤青"们相比,那些老牌殖民主义者们对这些主张阐述得更有条理,文彩更为丰富。

从历史上看,老牌帝国主义者们的确都从类似的政策中获取过巨大的商业利益。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主张早已经成为陈腐不堪的东西了。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得当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完全不同于一百年前。依靠武力来获取资源的政治、经济成本大大高于通过经济合作来获取利益的成本,从而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发展战略。在国际关系中的"尚武精神"也早已经成为野蛮落后的代名词。拿着人家过时的陈腐当作新鲜,这是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者们见笑于世人的无比尴尬。

更何况,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是无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看都还称不上是一个强国。在政治上,中国最多称得上是一个国际舞台上的"伴舞者",在解决国际重大冲突中仅仅是一个被动的配角;在经济上,中国经济的体积虽大,但是质量很低,而且按人均收入看只能名列世界百名之后;在军事上,虽然中国打一场保卫国家的地面战争应该不至于失败,但是离征服世界的实力还相差甚远。在这种条件下,鼓吹中国用"尚武精神"征服世界只能是对现代世界文明的一种自杀式攻击。

注: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5-22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中国的民族主义正在步入死胡同

2009年04月08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2:02北京时间 20:02发表

中国 刘逸明(独立中文笔会会员)

据海外网络媒体报道,一名浙江籍的保钓志愿者于今年3月29日被武汉警方关押,而另一名志愿者则被迫前往派出所接受讯问,截止4月初,被关押者仍未获释。自今年年初日本在钓鱼岛海域常驻了可搭载直升机的巡视船后,大陆媒体便掀起了新一波反日风潮。有消息称,来自两岸四地的保钓志愿者已开始筹备5月份的联合登岛行动。

虽然钓鱼岛为日本人占领已经由来已久,但钓鱼岛问题在近些年才成为北京当局和大陆民众异常关心的话题。香港的保钓活动早就开始了,而大陆的保钓人士在这几年才蠢蠢欲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几分诧异。即使北京当局如今在很多场合都对日本表示出强硬的姿态,但在建政的头半个世纪里,几乎完全不重视钓鱼岛的问题。北京当局对钓鱼岛突发性重视的动机不能不让人质疑。

众所周知,自前领导人执政时期开始,中国的社会矛盾就在日益加剧,而以往备受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也逐渐破产,仅仅靠谎言已经无力保持这个政权的稳定性。于是乎,北京当局便祭出了爱国主义的杀手锏,即使很多人对当权者怨声载道,但在"反日"和"反美"的时刻,他们都能迅速团结在所谓的"爱国主义"大旗之下"同仇敌忾"。

中国媒体对爱国主义的大力宣传暂且不说,就连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所钦定的荣辱观《八荣八耻》都将热爱祖国放在了第一位。爱国主义是当下比什么都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一面大旗,尤其是对正在读书的高校大学生具有极大的煽动性。每一次"反外"风潮中,高校大学生和社会上的年轻人都是主力,很多人在当时的状态已近疯狂。

2005年,因为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以引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一线城市纷纷爆发了"反日"游行示威活动,虽然均未在事前申请和获批,但游行队伍却一路上畅通无阻,甚至得到了警察的笑脸相迎和企业的大额赞助。眼看此类活动热度不减,且规模愈来愈大,而且出现了打砸抢的不Hexie音符,北京当局于是对"反日"活动紧急叫停。

叫停"反日"活动的表面原因虽是为了保护日本企业在华的财产安全,实际上北京当局仍然是为了维护所谓的"社会稳定",他们最为担忧的就是"反日"演变为挂羊头卖狗肉的反共活动。维权人士郭飞雄当时都去申请"反日"大游行了,北京当局能不想入非非和神经紧张?

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在华人世界似乎不存在争议,但北京当局前后矛盾的对日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想当年,日本在向中国赔款的时候,周恩来可以丝毫不考虑中国民众的感受就让巨额赔款打道回府,而毛泽东则更是多次说出了"感谢日本侵略"的大实话。不难看出,毛泽东等人是对日本侵华拍手欢迎的,在他们看来,没有日本人的入侵,中共是无论如何都登不上政治舞台的。

钓鱼岛在面积上只是一个小岛屿,比起当年被苏俄占去的大片领土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那些领土原本还可以讨回,但在某位前领导人手上却彻底丧失了讨要的机会。北京当局难道不清楚吗?显然不是,而是懒得去讨要罢了,不在领土上向俄国让步,岂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得到俄国的支持?俄国近年来在很多问题上和北京当局的惊人一致立场也许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舍车而保卒,在钓鱼岛的问题上,北京当局的道德力量已经变得脆弱不堪。

据媒体报道,被警方阻拦的保钓人士并非在武汉一地,其它地区的保钓人士也同样受到了警方的警告,他们被要求绝对禁止参与今年的出海行动。"爱国"行动竟然在现在不能自由参与,这是很多人都觉得出乎意料的事情,那些有着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愤青们不知道对此有何感想。最近《中国不高兴》一书被媒体热炒和网民热议,虽然遭到了很多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口诛笔伐,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仍然能够引起共鸣,大有再度掀起民族主义风潮的架势。保钓人士遭受官方冷遇,不知道该书的作者是否高兴。

在各级官员和各大媒体都高喊爱国主义的今天,网民们表现出了异常的理智,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网络论坛上的民族主义愤青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只有中华网、乌有之乡等左派网站上仍然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爱国是应该的,但狭隘的爱国主义却只会让我们这个民族陷入更为苦难的深渊。

我丝毫不怀疑保钓人士的爱国动机,但并不佩服他们的勇气,在这样一个专制的国度,那些为了追求制度民主和人权改善而遭受迫害的人们更能让人肃然起敬。

注:《中国人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近年来,民族主义在中国表现强烈

近年来,民族主义在中国表现强烈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ugang 发表于 2009-5-22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在书店的新书介绍里看过,MS我们学校图书馆还进了几本,不过对这种东西不大感兴趣,有的东西有点太不客观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9-5-22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正是因为太不客观,才卖的火热,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7-23 07:34 , Processed in 0.07394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