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8000光年外沙漏星云中心恒星即将结束生命

[复制链接]
zn2019 发表于 2011-8-10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来源:新浪科技

地址:http://tech.sina.com.cn/d/2011-08-10/08155907928.shtm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距离地球8000光年,位于南天苍蝇座的MyCn18的核心正在逐渐冷却,慢慢变成一颗白矮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沙漏星云(Engraved Hourglass Nebula)MyCn18距离地球大约8000光年,科学家称其中心的恒星即将耗尽时间之沙。随着核燃料消耗殆尽,MyCn18的最外层开始向外喷射,这是它短暂而又壮观的生命终结阶段。
  沙漏星云的形状像个沙漏,位于南天的苍蝇座,这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内核正在逐渐冷却,慢慢变成一颗白矮星。20世纪90年代中期,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该星云的很多图片,其中包括这张。红色氮气、绿色氢气和蓝色氧气这些彩色发光气体组成的环状物构成沙漏壁。哈勃图片的惊人清晰度,向人们展示了沙漏星云喷射的详细过程。这有助于科学家揭开行星状星云的复杂结构和对称性之谜。
  MyCn18是1918年到1924年间,安妮-江普-坎农和玛格丽特-梅欧在研究扩编亨利-德雷珀目录(一本天文学方面的恒星百科全书)时发现的。最初天文学家仅描述它为一个微小的昏暗星云,但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拉夫温德拉-萨哈伊和约翰-特伦格尔1996年1月利用哈勃望远镜拍摄到这张令人叹为观止的图片。MyCn18的沙漏形状是由一个缓慢扩张的云团里迅速向外冲去的恒星风造成的,赤道附近的云团密度比两极更大。(孝文)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8-10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联通/鄞州畅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不光是炒冷饭的题材,而且炒得不对。

如果说类太阳恒星生命结束的标志是形成了白矮星,那么沙漏星云的中心星生命已经结束了,而不是行将结束。

只有行星状星云尚未发光时(称为原行星状星云),我们说恒星的外壳尚未全部褪尽,白矮星尚未裸露,这种情况才可以说恒星生命“行将结束”。

在英文的科普文章(包括专业文献)中,一般说的恒星生命,本质上以其核心进行核聚变为标志。当恒星变成白矮星或者经历超新星爆发,都是恒星生命结束的标志。

当然我们知道,白矮星仍旧属于恒星,它冷却成黑矮星的时间,需要上百亿年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Abrah 发表于 2011-8-10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电信
恒星的寿命反比于其质量的平方,但质量太小的恒星燃料不足,又怎么能够燃烧那么长时间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1-8-10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联通/鄞州畅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回复 3# Abrah

要仔细从科普方面了解,去看《千亿个太阳》,这需要从恒星的状态方程来说明。

要简单了解,只需知道,质量越大寿命越短是观测事实。红矮星虽然质量小,但抵抗引力所需的能量更小;而且红矮星是完全对流的,其恒星的大部分清都能用于聚变;不像其他恒星,只有内核区域的氢用于聚变,外层的氢最后都还给宇宙了。

在地球上,乌龟这样的动物能活很久,而蜂鸟这样剧烈活动的,生命就很短。在某一方面而言,道理差不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fhut 发表于 2011-8-11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永洲ONE 发表于 2011-8-13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市 电信
能观测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4 13:27 , Processed in 0.041036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