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转帖文章] 16光年外发现最像地球行星Gliese 832 c:与地球辐射温度相同

[复制链接]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7-8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电信
xphh 发表于 2014-7-7 21:36
超级地球大小的卫星,这个可以有。

两颗木星的双行星,这个概率太小太小。当然了,宇宙之大无奇不有,说 ...

很多人看到恒星世界的双星系统,都会想象行星世界也会有双行星系统,这个想象很正常。
不过他们忽略了恒星世界与行星世界的差异。
在恒星世界,不同系统的距离都有若干光年的水平,连最致密的超级球状星团核心中的恒星间都致少有0.1光年以上的距离,这种情况下,恒星系统的形成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系统,所以在恒星系统形成时,一个云团形成双中心或三中心都有可能,形成双星系或三星系都很正常。
在是,在一个恒星系里面,由于主星的存在,由于内外的其他行星的存在,行星系统的形成环境就不孤立了,这是其一;
其二,行星在恒星系统里受引力束缚,但形成行星系靠的不是引力,而是恒星系原始云团的流体力,要形成密近双行星系统就听能靠上帝之手了。



点评

我为什么认为双木星的可能性很小,是因为两颗巨大的行星再加上一颗恒星,这种三体系统很难稳定。 恒星加上双行星的系统,必须满足双行星离恒星很远(或者说恒星对双行星的引力很小),但恒星的引力又能束缚住双行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8 22:04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phh 发表于 2014-7-8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电信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7-8 07:59
很多人看到恒星世界的双星系统,都会想象行星世界也会有双行星系统,这个想象很正常。
不过他们忽略了恒 ...

我为什么认为双木星的可能性很小,是因为两颗巨大的行星再加上一颗恒星,这种三体系统很难稳定。

恒星加上双行星的系统,必须满足双行星离恒星很远(或者说恒星对双行星的引力很小),但恒星的引力又能束缚住双行星,这种条件很苛刻。

太阳系内,只有冥王星-卡戎双矮行星勉强符合了这个条件。

离太阳近一些,只有小行星带内质量很小的双小行星系统。

双木星,必须要求主恒星很大很大,然后双木星离主恒星很远很远。。。这不符合行星盘诞生行星的原理。。。更可能的是两颗红矮星远距离绕转主恒星,类似北河二六合星。。。

点评

双木星,必须要求主恒星很大很大,然后双木星离主恒星很远很远。。。这不符合行星盘诞生行星的原理。。。更可能的是两颗红矮星远距离绕转主恒星,类似北河二六合星。。。 从物理方面来讲,天文上的问题,包括双木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9 11:3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7-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电信/IDC机房
xphh 发表于 2014-7-8 22:04
我为什么认为双木星的可能性很小,是因为两颗巨大的行星再加上一颗恒星,这种三体系统很难稳定。

恒星加 ...

双木星,必须要求主恒星很大很大,然后双木星离主恒星很远很远。。。这不符合行星盘诞生行星的原理。。。更可能的是两颗红矮星远距离绕转主恒星,类似北河二六合星。。。

从物理方面来讲,天文上的问题,包括双木星的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形成的问题,只要能形成,太阳系就算只考虑八大行星,九体系统都可以稳定,三体就不在话下了。
双木星的问题在于行星的形成机制决定了他的不可能。
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里自转最快的两个行星,这两个行星的自转及其卫星系统的运行方向都与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
说明这两个行星系统都是在太阳主体星云收的深处形成的,
只有长期在引力与中心距离成正比关系的环境下,才能汇聚出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且高速自转的行星/卫星系统,
而在这种环境下,太阳的主体原始星云近心部位的气体密度大,流体力作用巨大而引力作用微弱,
行星/卫星系统的原始物质要么形成各自独立的系统,要么在流体力的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单一系统,不可能形成弥散或者双质心的原始行星/卫星系统。
多恒星系统与行星系统的不同,在于恒星的形成环境中没有流体力的作用,在纯引力的作用下,多个恒星的相互关系什么可能性都会有。

冥系矮行星系统(不止冥王星和卡戎星这两个)是属于未成星就脱离了原始太阳主星云,冥系矮行星系统是相互伴飞/绕飞的关系,各星的相对运动是逆向(与公转方向相比)互绕的。

小行星带的情况相同,而且由于木星的扰动,未成星(未吸积到产生引力坍塌)的松散子星在漫长岁月的互相磕碰中重新散碎开。

双木星系统之所以不可能形成,更在于原始行星/原始卫星系统在恒星系统的吸积盘里继续生长时产生的质量分化作用,
原始行星/原始卫星系统脱胎于恒星主星原始云团之后,会进入恒星系统的吸积盘,由于吸积盘是运动平衡的,吸积盘的气体尘埃与原始行星/原始卫星系统都是在主星云团以外绕主星云团公转的,气体尘埃与原始行星/原始卫星系统相对静止,原始行星/原始卫星系统靠引力分食气体尘埃,
原始卫星系统的各子星只要质量不相等,就会形成大小不一的引力势力范围,大的子星吸食更多的气体尘埃和轨道残余物质,从而划取更大的势力范围,再进一步吸食更加多的气体尘埃和轨道残余物质,......
比如地月的质量比是80/1,而木星星核/木卫三(太阳系第一大卫星)、土星星核/土卫六(太阳系第二大卫星)分别达到600/1和700/1,
而且,行星与卫星质量差距拉大以后,行星/卫星质心落入行星内部,卫星与吸积盘的气体尘埃的相对速度比行星与气体尘埃的相对速度大得多,进一步加大了行星与卫星吸食气体尘埃能力的差距,行星与卫星拥有的气体结构差异变大,也导致两者分食轨道残余物能力的差异变大,
......

所以,不是双木星的三体不能稳定存在问题,而是不可能形成双木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inosuke 发表于 2014-7-25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悉尼–悉尼
polrbear 发表于 2014-7-7 11:25
我个人有一点最不理解,这帮人为什么非要以“像地球”的程度为基准。
考虑到气态巨行星的卫星可能会很普 ...

我觉得这是学术界的通病吧。
首先必须要能出成果的。 所以我们盯着一些“非常特殊”的行星。如果要求太高根本发现不了确认不了,那做了等于没做
其实这个成果必须有些限制条件,使它不是那么容易得到。 那么这些行星必须加上一些特殊条件,譬如质量上接近地球,距离上符合辐射强度。
再者这个成果最好有公众的认知度。 所以岩质行星啊,大气组成啊什么才会被提出来。

这个工作的目标可能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 但过程中产生并大量运用的各种工程技术,数学模型却能被深入发展并推动整体天文学的发展。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Fedor 发表于 2014-10-20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赤峰 联通
为什么都比地球大。。。并且大那么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iexz 发表于 2014-10-2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如果网上所说的金星的地质年龄只有数十万年到一二百万年,则说明金星是在差不多浮出太阳原始云团时才坍塌形成行星星核,星核形成年代较近(比地球年轻数百万年到一千万年),而且在太阳的热力影响下散热降温慢,以致到近期才达到表面固化的阶段。
有没有可能金星在这段时间前后经历了大规模的地质变动,导致现有的地质年龄偏小?

点评

什么叫地质年龄,百度一下或维基一下,你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发表于 2014-10-22 06:34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iexz 发表于 2014-10-22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我在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里都没找到地质年龄的定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索理客 发表于 2014-10-2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polrbear 发表于 2014-7-7 14:08
那为什么比地球小不到20%就不合格了,而比地球大50%以上还有人认为可行呢?
小一些无非就是引力束缚更少 ...

任何知识都是一个分类学的概念,都是与其他事物类别的结果,不然我们无法对其产生印象!


所以热木星、超级地球、宜居带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对信息不完整的事物的一种大致分类,不可能做到严格的。


这种分类的目的仅仅是让人们很快就能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同时能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

点评

这话说的有水平  发表于 2014-10-23 21:48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三叶观天 发表于 2014-10-23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南宁 电信
古人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Origin 发表于 2014-11-24 10: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
我只能说,用人类的生存环境去衡量有没有外星生物那都是sb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夏笳 发表于 2014-11-24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潜江 电信
怎么又是颗红矮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2 06:26 , Processed in 0.12826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