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比如象我这样的。从95,96年开始看《天文爱好者》,那么看到今天的《天文爱好者》,无疑是有喜有忧的:喜的是这两年特别是今年的《天文爱好者》真可谓装订精美.印刷精良!想想12年前.甚至5年前的《天文爱好者》,不禁让人感叹杂志的飞速变化。可是另一方面,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越来越发现,《天文爱好者》似乎越来越不适合我们阅读了!
与齐锐老师交流后,知道了《天文爱好者》面对的主要读者群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这是业余天文乃至专业天文未来的主力军,为了保证一定的销量,这个读者群的定位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当《天爱》把一个初中生引入了天文兴趣的殿堂之后呢?他在大学里乃至以后是否还能够靠这样一本面向中学生的读物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呢? 恐怕不是的.
相信很多70年代出生看着《天文爱好者》成长起来的天文爱好者面临正着一个没有合适的天文杂志可看的困境。中国只有一本《天文爱好者》,没有象美国《S&T》那样面对成年人的杂志。想到这里,我不禁为《星空》的夭折扼腕,为《星光快讯》的涅磐而叹息!
其实中国还是需要有一本象《星光快讯》这样的杂志。不是还是,是更加!即使中国有着大批高中生水平的业余天文爱好者,那么他们如果不进步,在成年后就很难保持这份本就曲高和寡的兴趣。另一个角度来讲,只有大批初级水平爱好者的国家,业余天文时也终究还是不能和那些有着不少玩家高手的国家比。我们向来说孩子重要,不是因为他现在有多重要,而是他们在将来能够发挥多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国业余天文这个领域的情形,就好比我们在念完初中之后就没书可念了——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学教材可以看!
天文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的爱好者来说远不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业余爱好,除了每年的新天象,国际天文界一些结论性的新发现由或者是天文器材市场的新产品之外,天文能够更新的东西着实不多!我们所接触的天文,基本与200年前那些天文观测者所做的本质相同(当然那时科技不发达,也没有摄影一说)其中有关的天文知识无非全天星空,星座神话,太阳系天体等等等等,于是初级天文杂志难免陷入内容的反复循环之中,也许我们从1990年开始讲全天的星座,7年后88个星座讲完了,那一批读者也长大了。好,1999年,从新开始将88个星座,不同的是,图片更漂亮了。读者也变成了新一批中学生。
另外成年人和中学生不同,他们有自己的经济能力,相对于学生的学习知识,他们更倾向于观测实践,摄影,甚至于自己制作器材发烧,这样以来,《天文爱好者》不但丛深度上不能满足成人的要求,甚至于兴趣的取向上也离成年人的要求有距离。
当年的《星光快讯》虽然很小,很薄,印刷也不好,价格也不低。可是他对于我个人在天文爱好方面的帮助却是最大的,高中时等待《星光快讯》的急迫心情,远不是当时《天爱》
可以比的。要说当时他们的区别:看《天爱》好象上课,我们看到了天文,但是没有看到爱好天文的人;读《快讯》好比聊天,我们可以看到在星空下那样一群活生生的爱好者------生动,亲切。
如果可能的话(政策允许,天文馆人力足够),我呼唤有一本类似当年《星光快讯》的杂志,他应该是面向成年爱好者的,是介绍观测的,介绍器材的(类似《S&T》,但是无疑应当是中国的)。刚开始,他不需要有多厚,也不需要有多成熟。一切会自然向前发展的。齐锐老师如果在放下星光5年后重操旧业,加上有了成功主持正规杂志《天爱》的经验,办成这样一本杂志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吧。况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外界交流的增加,当今中国业余天文界高手之多也非当年可比,高质量的稿件来源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至于印数,开始或许不会很多,但我相信几千本肯定可以达到的!
写了半天,只是想说,现在的《天文爱好者》是一个好杂志。可是这样一本没有办法包打天下。为了众多成年爱好者,是否能出这样一个B刊,或者由北京天文馆新创办一个杂志。我想真正爱好天文的人一定会支持的,即使有点贵(多拉天文器材广告嘛)。
我特别喜欢看那种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将自己在星空下的追逐娓娓道来的文章。对!我就是喜欢这种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