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0

收听

8

听众

16

主题
发表于 2024-6-21 15:37 | 查看: 1141| 回复: 9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先放上两张用日常生活现象类比的运动图片,一张是牵线网球(lined tennis ball),也叫牵珑球。另一张是蜂巢图片,分别用于说明氢原子概率云图像与多重子原子的电子运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24-6-21 16:26 来自手机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回顾历史上的原子模型,最早是道尔顿于1803年就提出了原子概念,但是他没有区分原子核与电子的概念。100年之后,1904年,汤姆逊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16:42 来自手机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909年,卢瑟福在α粒子实验基础上萌发了原子行星模型,在1911年,卢瑟福首次公布了这个模型。卢瑟福认为:原子不是坚不可摧的,原子中间是一个极小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外面是绕着它高速旋转的电子。

1913年,玻尔提出了定态能级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是解释原子的一系列发射光谱曲线。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不论是质子还是中子,内部都是有一片夸克海,但是,夸克海概念是在1980年代之后才发现的,是通过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发现的,这是在他们的工作完成60年之后才有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20:27 来自手机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现在稍微了解一点粒子物理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电子的质能为0.511Mev,质子的质能为938.2Mev,中子的质能为938.7Mev,自由中子不稳定,容易衰变成为一个质子加一个电子还有一个中微子。

网上检索一下就可以知道,质子与电子之间的作用力以电磁力为主,引力非常微弱,电磁力相当于引力的2.7*10^39,相差了39个数量级,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1965年,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带电粒子捕获光量子机制获得了诺贝尔奖,实质就是为前面论述的电子频繁进出原子核提供了动力基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20:35 来自手机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网上经常会看到有网友提问,电子为什么会围绕原子核旋转,不掉进原子核?

从理论上说,假设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会导致基础物理动力学各种失效,也会导致各种悖论,十分难以解释的合情合理。

那么,基于辩证法思维,换个角度想想,掉进去不行吗?掉进去再穿越出来不一样吗?

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合万物生的奇妙之处。

之所以本贴开头放了两张图片,其中的第一张就是在解释自由中子不稳定,容易衰变的原理和机制。在一定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自由中子内部的夸克海与电子之间存在着捕获光量子机制,也就形成了碰碰船性质的游戏。

电子的质量小,带有的电荷又比较大,那么,在夸克海中,那些夸克们就相当于胖子,撞来撞去就把电子撞飞了。夸克们的电荷分别是±1/3和±2/3,质量最小的是u夸克,也达到了2.7Mev,这样,电子被撞飞了,就是动力逻辑的必然结果。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20:46 来自手机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引入电子围绕原子核频繁进进出出机制,在应用物理学中有它的合理性和逻辑必然性。

这种假设每一个原子核都是一个蜂巢,电子的通常运动方式就是在不同的蜂巢之间跑来跑去。

这种机制,就合理解释了化学键的形成原理,合理解释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分子内在粘性力的问题,比如披萨饼上的奶酪拉丝现象。

这种机制也合理解释了凝聚态物理结构,乃至各种物态变化机制,无非就是温度不同,导致的单位空间内的光量子能量密度不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20:57 来自手机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粒子物理学中有一个常识,排在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很多都是不稳定的,用这种电子频繁进进出出原理,还有原子核蜂巢原理,也能合理解释。

当然,排在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的稳定性并不是完全一致,其中一个比较靠后的区间相对来说又比较稳定,这就是本人的新观点解释不了的了。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21:00 来自手机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其他能解释的疑难现象还有爱迪生效应,也就是一块烧红了的铁块周围会笼罩一个电子云。当然,这就是高温导致电子的能量过高,离开了铁块。所以,高温的金属闻起来会有怪味儿。等冷却下来,它又好了。

手机发热的时候,有辐射感觉,或许也是类似的原理吧。

另外,半导体工业中有所谓的势垒现象和隧穿现象,用本文的新观点也能合理解释。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31 19:00 来自手机 来自: 河北省邯郸市 联通


甚至在天体物理学中,天体的各种拉丝和网状现象,乃至各种正向反向激波(forward and reverse shock wave),也都需要有这种电磁力作用机制。

比如蟹状星云中的网状结构,还有仙后座a脉冲星遗迹星云的正向与反向激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4 16:59 来自手机 来自: 河北省石家庄市 电信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小行星和陨石都不是理想球体,它们的形成原理,也就是所谓的星子(planetsimal)的形成原理。

前面论述的网状纤维结构,是在正向反向激波基础上,在原子核与电子的电磁作用力下,相互吸引,与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的湍流原理相结合形成的。

这些纤维网状结构,在电磁作用力的吸引力与爆炸膨胀力两方面作用下,就容易形成各种不规则的陨石和小行星。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APP下載|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9-8 10:52 , Processed in 0.02516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